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1339 華皇的經濟大棒】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339 華皇的經濟大棒】

“將近1億5000萬人口的沙俄,而且地大物博,不管沙俄的武器裝備現在比華軍差多少,如果我們想吞併他們,的確不太可能。”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認同華皇的看法。

“先不說這些,現在我命令你將華國中央儲備糧的總量加大到6億斤!”華皇內心是希望在這一戰做掉沙俄的,雖然歷史上,想要稱雄的強國一個個都是栽跟頭在俄國的頭上,但是華皇自認為有更高明的戰略規劃。

“好的,陛下。”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答應道:“我現在就讓人做檔案,陛下籤個字。直接用華皇玉璽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對,直接用玉璽。”萌總裁點頭道,現在的華皇令等同於此前的總裁令,這是不需要經過政府和華粹黨高層討論的,華皇決定之後,直接發給政府和華粹黨高層告知便可以,華皇的集權,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華國歷史上的封建君主,只是華皇用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有點獨裁。

中央儲備糧是國家調控糧食市場的重要物質手段,是關係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直屬企業為專門儲存中央儲備糧的企業,是直接歸華國政府管理的,如果不是總裁直接簽發華皇令的話,他們有一套自己的作業流程,通常安全的糧食儲備在1億斤,而不會猛然增持到華皇現在規定的6億斤。

國家建立中央儲備糧損失、損耗處理制度,及時處理所發生的損失、損耗。具體辦法由財政部門會同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並徵求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意見制定。

華國的儲備體系已經逐漸完善,不僅有中央儲備,很多地方(尤其大城市)也建立了地方儲備,包括食用油、豬肉、白糖等等。

當商品暴漲的時候,商人們會囤積、會惜售,以謀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讓價格的上漲火上加油。

國家糧食儲備,至於一些在流通渠道的商業企業儲備,是不能計算在內的。

因為在糧食上漲階段,這些流通渠道的存量不僅出不來,反而這些企業會囤積。

華皇不但是為戰爭前做準備,同時也是在為血耕運動做準備,這些都屬於戰爭準備的一部分。

華皇個人認為,要讓運動平穩有效的達到既定目標,不死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保證糧食充足,要不然,歷次亂了之後的惡果,最直接的都是體現在爭奪糧食上面。

而且,如果現在不加大儲備力度,一旦戰爭的陰影擴大,在國際糧價暴漲的同時,國內的糧價也蠢蠢預動,華國便可以開始拋儲。

華皇做的最好的一項是控制大豆,在華皇統一之後,華東出現了糧食危機爆發,大豆價格也隨之暴跌,從1877年的7月初的高點,到年底價格跌去一半。華國的豆農再一次面料鉅額虧損。

這時候萌總裁突然大量收儲,價格比市場價高,又略高於豆農的種植成本。

整個市場發現,華皇已經改變策略了,那就是:既然國產的大豆不可能滿足需求,華皇就靠巨量的儲備來穩定市場價格。

價格太低時,華皇讓中央糧食儲備收購,價格太高時,華皇讓中央糧食儲備拋儲。

所以到了1877年年底,大豆儲備達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消耗量時,沒人敢去炒。此後,國內的大豆價格基本上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

在華皇統一之後,隔段時間就要爆發的清廷手裡的那些糧荒,油荒,鹽荒情況,再也沒有出現過。

過去之所以會這樣,因為土地在地主們的手裡,現在土地在國家手裡,在華皇手裡,華皇手中有經濟大棒,三兩下就把一幫過去習慣了靠囤積居奇發財的封建商人給敲成肉餅了,這也是為什麼華皇在和平奪取權力,沒有死人,沒有大量沒收私人財產的前提下,華國的經濟和局勢始終能夠保持穩定的原因。

華皇就像是在玩一個遊戲,哪裡冒出一個頭,就用手中的經濟權力敲下去。

這個年代的君主,稍微懂一點經濟,對於整個世界來說,就會發生非常可怕的連鎖反應,人們即將能看見這種反應了。

華皇統一之後,不單單是要面對國內的封建資本的博弈,還要面對強大的外來資本的考驗,因為華國是開放的經濟,雖然一個農業大國,對待那些工業列強開放經濟是很危險的事情,但是華皇仍然這樣做了。

主要華皇認為,華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給自足的國家,外來的商品再強勢,在同等價格的前提下,沒有辦法幹過華國本土產品。

外國資本想要控制華國市場,壓制華國市場,他們要追逐最大的利潤。

在1877年——1879年之間,華皇和國外資本在主糧上對撼規模宏大,空方是華皇,多方是國際投機資本、國內買辦、國內的小投機商,主要是英法,荷蘭,西班牙,這幾個在亞洲有大片殖民地的國家。

到1879年的年中,華皇靠著華國的糧食儲備,突然放貨,全面壓迫市場價格,空方大勝,多方全面爆倉。

這一切,歸功於華國的糧食自給自足,略有贏餘,可以建立龐大的國家儲備,和華皇一直在暗中吸納全球糧食,建立的強大情報體系——統計局也功不可沒。

在全球經濟沒有實現一體化的1879年,華皇的情報體系,已經實現了全球一體化,這一點,是華皇最成功的地方,來自二十一世紀的華皇最明白資訊的價值。

華皇現在對內,對農民的政策是,主糧靠國內的農民,哪怕價格再高,只要你種,我就收。

其他經濟作物,如果國內的產量不足,需要進口,就建立國家儲備來調節價格。

糧食戰爭,虛虛實實,鬥智鬥勇。以前西方國家玩這套很熟練。

英國每個月每個季度,都由農業部釋出一些預估報告,配合投機資本進行炒作。

但是現在在華皇的經濟治理下,各列強國家不敢再在農產品上和華國博弈,所以,這也是華皇認為他的大規模農產品收購計劃,不會對英法等列強造成多大反應的原因,因為華皇有事沒事都愛炒作一波,他們分不清這是戰爭準備還是華皇又在搞國際市場上的囤積居奇,況且,華皇主要調節的是華國國內的市場,而很少干預歐洲和美洲的糧食經濟。

從1878年底的大豆收儲,可以明顯看出華國的個人、企業、同國家之間的思維差異。

這個國家指的就是華皇,1878年底,國內大豆已經跌到一噸10華元左右,這價格已經遠遠的低於豆農的成本,而且市場預期還會繼續下跌。

這時候,華國官方突然宣佈收儲1000萬噸的巨量大豆,相當於當年華國三分之二的大豆產量,更不可思議的是收儲價格被華皇調高到一噸0華元,用國家資本同整個封建資本對賭,一下子就讓農民度過了難關,把封建地主們給調教的老老實實了。

當時全球各個列強的農產品大戶們一片譁然,不明白華皇到底要做什麼,國內的很多人佔了便宜之後,還說華皇的這政策太蠢,收購價格太高浪費錢。

當從國家層面,需要考慮的不是眼前,更要考慮明年後年甚至更遠。

華皇的體制的核心就是華皇一個人能更加自如的掌控整個國家的經濟,華皇做到了,並且一直在向強化這一點的道路上前進。

其實這個年代的強國,都已經有宏觀調控的意識,卻沒有哪一家能做到像華皇這麼好,這主要體現了華國的體制優勢,事實證明,一黨一個完整的大國,這是最適合華國發展的道路。

如果當時華皇不高出市場價格收儲,農民會虧損,會傷害到農民的積極性,為來年埋下隱患。

當時不僅僅是大豆,好多農產品都高於市場價格收儲,包括菜籽、白糖等等。

第二天,荷蘭國王威廉三世照舊帶著埃瑪王後來同華皇見面,中午,還陪同華皇用餐,並且請來了四十多家荷蘭大的糧食企業的管理人作陪。

華皇這次出行沒有帶華國中央糧食儲備公司的管理人出來,不過,華皇的總裁秘書處就有專門對口負責的秘書小組,五名美女秘書充當了對話的物件。

“陛下,我真的佩服你的管理,你身邊的這一百多個女秘書,就能幫助你管理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了嗎?你的經濟穩定政策是我最羨慕的。”埃瑪王后坐在華皇的身邊問道。

其實這個問題是威廉三世最想問的,只是他不好意思說出口,才讓埃瑪王后提出,女人有一份天然的優勢,不至於讓威廉三世覺得沒有面子。

萌總裁淡然一笑:“我的秘書只是負責聯絡,總裁秘書處並不具有實權,權力都在我一個人的手中,所有的華國機構,都得聽我的,所以,我的壓力不小,要不然在倫敦,怎麼有人想炸死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