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1343 貌美的潔格格】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343 貌美的潔格格】

“下面的路,不下車了,讓李提摩太代表我下去見德國地方官就行了。”萌總裁對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道。

“好的。”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答應道:“這樣也不失禮,如果他們每一站都這樣搞的話,陛下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接見,不然反而成了陛下跟他們的地方官一個等級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那太好了,我就不用一直下去了,不然還要一直補妝。”潔格格嫣然一笑。

萌總裁笑道:“是你自己愛漂亮,其實你不化妝更漂亮,就喜歡看你水嫩的皮膚。”

潔格格很少聽華皇讚美自己的容貌,欣然坐在了華皇的身邊。

潔格格是清文宗鹹豐帝的庶長女,亦是其唯一的女兒,姿色出眾;生母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時為麗嬪。

生於咸豐五年五月初七,其母麗嬪也因“誕育大公主”而在產後三天晉封麗妃。鹹豐帝死後麗妃又晉為麗皇貴妃,後來因為慈禧太后、慈安太后都沒有生下女兒,所以她非常受兩宮太後之寵,視如親生女兒。

萌總裁娶潔格格,不是因為潔格格的身份,也不是為了籠絡滿人,滿人在清廷被華國推翻之後,實際上,什麼都不剩下了,根本沒有必要籠絡。

華皇是因為潔格格的美貌和智慧,還有當初初入宮的時候,獲得了潔格格和麗皇太貴妃的照顧,才找的潔格格。

說來華皇奪取大權,真的沒有濫殺一個人,就連慈禧也是因為她自己氣不過,才死的,慈安皇太後則是病故的。

倒是原本身體不太好的麗皇太貴妃和潔格格,在華皇的滋潤下,加上華國醫療條件的先進,越活越好,潔格格也在華國成立的前夕,順理成章的成為華皇的皇后。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見潔格格和華皇靠在一起,急忙出去了,李泰熙和幾名美女秘書也跟著出去,關上了華皇專屬的這節車廂的門。

潔格格忽然發現人都走光了,粉臉一紅,羞道:“她們怎麼都出去了呀?”

“這不更好?過我們的二人世界。”皇帝握著潔格格粉嫩的小手,感慨道:“你是我的妻子,能有你,我很知足。”

潔格格詫異的看了看皇帝,嬌羞的笑道:“陛下,你今天怎麼了?從來不對我說這些甜言蜜語的。”

“怎麼沒有說過?我經常說我愛你吧?”華皇笑眯眯的在潔格格的粉臉上親了一下。

“好久沒有對我說了,不過我喜歡陛下對我這樣。”潔格格樂滋滋的繼續靠著華皇的肩膀,“陛下,說起來,德國統一也才比我們華國早六年而已,為什麼他們這麼發達,好像不輸給英國多少吧?”

萌總裁點頭道:“還是要比英國差上很多的,德意志統一,在政治和行政層面上正式整合為單一國家,發生於1871年1月18日法國的凡爾賽宮鏡廳。時值普法戰爭結束且法國戰敗之際,德意志各邦國的皇室在凡爾賽宮聚集一堂,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並擁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其實從非官方角度來看,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大多數習德語的邦國就已嘗試聯合,邦聯早已存在。而在逐步合併的過程中,自然出現了各邦在宗教、方言、社會習俗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的差異和矛盾,最終走向統一。因此,1871年的儀式僅代表了統一這一漫長程序的尾聲。”

“原來是這樣,在他們正式統一之前,其實也跟統一了差不多,是不是?”潔格格順著華皇的話道。

“差不多吧,德國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帝國版圖由超過00個大大小小的獨立邦國組成,帝國整體事務則由邦中最強大的奧地利掌控,奧地利大公弗朗茨兼任帝國皇帝,稱弗朗茨二世。1805年8月9日,奧地利、英國、俄國、那不勒斯和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最後反法同盟大敗收場。戰敗使奧地利在帝國中威望掃地,伴隨著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退位,各邦宣佈解散,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帝國覆滅之前,各邦國之間早就在法律、行政和政治外交方面摩擦不斷了,但之後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卻刺激了原帝國中的德語民眾,各邦對於同一語言、同一文化、同一法理根基的追求空前高漲。同時,近代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出現,對歐洲社會政治生態中的王朝和專制體制發起了挑戰,這一思想很好地為統一德意志提供了學術基礎,統一的推動者藉此著重強調了區域內統一傳統、教育和語言的重要性。而在經貿方面,1818年普魯士發起的德意志關稅同盟,逐步擴充套件至德意志邦聯中的其他各邦國,消除了邦間貿易的繁瑣、矛盾和惡性競爭。再加上交通的不斷改善,邦內和邦間的商貿和往來旅行變得愈加便捷,進一步加速了中歐說德語的民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儘管有時也會帶來一些摩擦。可以說是拿破崙幫助了德國的統一。”華皇向潔格格介紹道。

潔格格哦了一聲,笑道:“本來我不太喜歡研究別國的歷史,不過,我喜歡聽陛下講給我聽,像是講故事一樣。”

“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率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慘敗,宣佈退位。路易十八再次復位後,遂於11月0日與第六次反法同盟各方重訂和平條約——1815年之巴黎和約,加上之前維也納會議達成的結果,奧地利鞏固了自己在中歐的勢力範圍,並確定成為德意志邦聯的主席。然而,無論是和約締結者還是會議多方都沒能考慮到普魯士勢力的發展壯大,更沒有預見到不久之後普魯士會挑戰奧地利的領導地位。普奧兩強都有著統一德意志的雄心,但卻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普魯士提出了小德意志方案,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奧地利提出了大德意志方案,一個包含奧地利的德意志。”萌總裁道。

“可惜他們沒有合併在一起,要不然得多強大?普魯士方面主導統一的人是俾斯麥首相嗎?”潔格格問道。

“談到統一德意志,就不得不提及統一程序的推動者,時任普魯士王國首相的奧托·馮·俾斯麥。俾斯麥所引領的現實政治,即以國家利益作為內政外交的最高考量,以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實力作為國家強弱的評判尺度,再加上當時的客觀環境(包括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風起雲湧),徹底影響了19世紀的普魯士和德意志走向,也恰好順應了民眾在長期遭受丹麥和法國等諸多國家欺凌的情況下,對於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所抱有的期望。在俾斯麥推動下的德意志統一,主要靠普魯士的三場軍事勝利——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1871年間)。勝利帶來了民眾的擁戴和國際上的尊重,加上俾斯麥的高超手法,使各邦國邁向統一變得水到渠成。最終,透過普奧戰爭這樣的直接對話,普魯士成功地排斥奧地利,於1871年建立起了沒有奧地利的,政治行政均獨立統一的德意志。自此,普奧兩強的格局形成了,或者可以說是德奧兩國之間的衝突暫且得到了緩解。”萌總裁回答道。

“這個俾斯麥真厲害,難怪陛下總是提起他,對他讚不絕口。”潔格格嗯了一聲。

“不光是俾斯麥,德國有很多能人,馮·隆、毛奇,這兩個也很有才能。185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出現中風,導致身體部分癱瘓,無法繼續料理國事。1858年10月由其弟威廉親王(即日後的德皇威廉一世)攝政;由老毛奇出任總參謀部參謀長;馮·隆擔任戰爭部大臣。馮·隆和威廉共同重組普魯士軍隊,而毛奇則對普魯士的國防戰略進行了重新設計,使作戰指揮體系更趨合理。軍隊改革還一度造成普魯士國內的一場憲法危機,問題就在於國會和國王(透過戰爭部大臣)都想控制劃撥給軍隊的預算。威廉親王於186年正式登基稱王,是為“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之後,威廉任命奧托·馮·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支援戰爭部大臣馮·隆,一同解決了這場憲法危機。1854-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和1859年爆發的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攪亂了英、法、奧、俄四大國這間的關係,一片混亂過後,毛奇對作戰思想的重新設計,馮·隆和威廉對軍隊的重組,以及俾斯麥的外交手腕,三者合力影響了歐洲力量平衡的重新架構,並以軍事實力和現實政治主義理念為後盾,籍由一系列對外勝利,迅速使普魯士成為領導整個德意志的力量。”萌總裁道。

“那,為什麼要叫俾斯麥作鐵血宰相?我就知道一個俾斯麥,對另外兩個人不熟悉,所以我就對俾斯麥感興趣。”潔格格道。

“186年9月0日在普魯士下議院的預算委員會會議上,剛就任首相一職不久的俾斯麥作了他聞名遐邇的“血與鐵”演說,其中對現實政治的本質作出了他的闡述:“不要指望用演說和決議解決當前所面對的難題,我們在1848和49年就犯了大錯,能夠解決問題的應該是鐵和血”。俾斯麥所說的“鐵和血”,普遍被認為是德國日後訴諸武力的證據,其實這是對俾斯麥話中內容的誤解和引用不當。首先,他演講中所說的“不要指望用演說和決議解決當前所面對的難題”,經常被理解為俾斯麥“拋棄政治外交手段”,其實俾斯麥本人從沒主張過“拋棄”。其次,俾斯麥強調“鐵和血”並不是暗示普魯士軍隊的無敵軍事實力,實際上是指落實於行動的能力以及兩大指標:“鐵”是指德意志各邦的鋼鐵(和相關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而“血”是指在必要時使用它們(鋼鐵和武器)的決心和意志。”萌總裁解釋道。

“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德國形成一個統一的政府,真有才幹。”潔格格讚歎道:“等到了柏林,我要看看這個老頭到底是什麼人物,只可惜,我不會說德國話。”

華皇想到馬上能見到俾斯麥,也是悠然神往,見到任何一個歐洲的君主,都不如見到俾斯麥這個19世紀最牛叉的政治家,更讓華皇期待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