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甲午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1354 第一強國不代表世界霸主】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354 第一強國不代表世界霸主】

本傑明迪斯雷利鬱悶的離開了英國王宮,回到了自己的官邸。

然後將自己一個人關起來,在書房中想靜一靜,靜靜的思考一下英國接下來應該怎麼面對華國的挑釁,他想不通,是什麼給了華皇如此大的膽量?

本傑明迪斯雷利甚至懷疑,德國方面,尤其是俾斯麥,是不是已經私下同華皇達成了某種協議了?

英國殖民地最多,表面看起來很強大,但是美國單位勞動生產力自1870年起便是英國的兩倍,並毫無縮減的跡象。

美國地廣人稀,因此在製造業投入來說是資本密集且重視節約勞動力。

因此在美國大規模生產是符合美國的資源稟賦且可行的,但在歐洲相對資源稀缺和勞動力豐沛的情況下則很難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美國採用的是直接採購零件後組裝,且基本採用固定模型大規模量產的形式。

但歐洲工業則是零件製造並且有個性化的組裝(相對來說樣式品種更豐富)。

除了資源稟賦一端以外,英國喪失生產力優勢的另一大主因就是前面已經提及的工業化組織。

從相對高利潤率、低製造水平和個性化的生產轉向低利潤率,高製造水平和規模化的生產轉型是美國工業起步的重要基石。以船運行業為例,19世紀歐洲的船運業主要依賴人際網路。一群航運代理共同投資來購買船隻和其他必需品。這個投資的使命便是完成從倫敦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往返貨運航程,這就需要航運代理各自不同的商業人脈(如何找貨,如何在阿根廷靠港卸貨等)。那完成整個航程裡面人的信譽非常關鍵,而這也存在著長期信用和磨合的問題。

這也是華皇為什麼不能自己直接搞糧食採購,而要透過西班牙和荷蘭這兩個代理國家的原因,而老牌帝國西班牙和荷蘭,這對衰弱無比的難兄難弟,也正好適合華皇現在的口味。

在19世紀末,隨著國際貿易量的攀升,通訊的日益方便(電報和電話,這兩項都是華國最先發展的,但是隨著各國對華國的貿易,歐洲和美洲都有大量的引進,這種技術容易模仿,華國同列強之間的優勢已經很小,不過作為最早發展信息產業的國家,華國始終領先一點點),以及蒸汽機船更加普及和迅捷,船隊和船運公司開始取代過去相對零散的航運代理合作組織。無論是在美國還是英國,前10大航運企業的集中度在此期間迅速提升,但美國相對英國的工業化組織切換更迅速,使得其生產力水平也較英國為佳。

這裡面除了集中度的提升,還有就是公司組織從網路向等級制的轉換。

從產業結構來看,1870年美國的農業從業人口仍佔到其總勞動人口的一半左右,而英國僅佔兩成,意味著更多比例的美國農業從業人口在1870年後向製造業、服務業轉移。

而德國的情況則更是如此,農業從業人口在一戰前仍佔到相當比例,而到了二戰結束時仍是英國的兩倍多,且農業單位生產力也不如英國,某種程度上拖了整個德國的後腿。

但在戰後迅速的勞動力轉移也是德國趕超的基礎所在。

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事實上英國並沒有那麼快被美德趕超。

這裡面涉及很多因素,普及教育。

英德的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二戰前便落後於美國,這也變相導致服務業從業比例來看,英德兩國與美國有相當距離。

當然教育普及率和生產力的線性關系並不明確,只是解釋的一大因素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華皇寧願用犧牲工業規模擴大的速度,也不敢不先全面普及五年制義務教育的原因,華皇是將教育放在第一位的。

職業教育方面,相對而言美國相對英德這方面比較薄弱,在大規模生產情況下不需要技術高超的工人,但在個性化生產更為普遍的英德則是必須。

而德國在二戰後出色的職業教育體系,使之趕超英國製造業生產力的主因。

資訊科技的採用,這點美國在戰後把英德遠遠甩在身後。

因此,華皇認為德國和美國趕超的英國主要原因有資源稟賦的不同導致重資本投入加上規模化生產,工業組織的轉變;教育普及率的差距以及相應側重;美德作為後進國家,在農業從業人口向製造業轉型的時點,正好碰上了生產力大幅躍升的技術升級和產業分工升級。

人口多,主要是這個因素。

人口就更是華國笑傲世界的最有利因素,也是華皇在華國仍然是一個百分之九十九的農業國家的時候,就敢同英國叫板的原因!

美國和德國的人均gdp一直跟英國有差距,到二戰後才超過英國。

之前英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

從國家制度上來講。英國、美國和德國都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資本主義制度,這種制度不見得一定是民主的(華皇認為德國的二元君主制就遠遠談不上“民主”),它保障了工商業資產階級能夠獲得其在之前較難獲得的國家話語權,從而保證自己的權益,推動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甚至有時是戰爭,一戰的爆發,與德國容克們的鼓動不無關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從人口素質和科技水平來看。英國,德國和美國,三國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識字率水平。

而在技術上,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可謂是遙遙領先(相對比,法國在第二帝國時期,才完成工業革命,實現了全面的工業化;而德國可能還要到統一之後),但在19世紀末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德已迎頭趕上,英國反倒稍有些落後,並沒有站在工業革命的第一梯隊,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大部分重要發明,大都出自美德科學家和發明家之手,且德國極其重視科技的作用,甚至大規模使用技術間諜這樣的非常規手段獲取技術。

在資源方面。英國固然有本土的煤礦和廣闊殖民地提供的資源,美國在其廣袤領土上,重要資源也絲毫不缺,而德國魯爾區和薩爾區的煤鐵資源,完全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何況還可以透過進口來獲取資源。

在其他方面,美德都已至少是不遜色於英國了,人口數量便成為了二國超越英國的決定性因素。

二國在19世紀人口增長都極為迅速(美國還有大量移民的優勢),一戰前夕(191年),美國人口達到9651.萬,在西方列強中僅次於俄國(而俄國雖然人口眾多,但國民素質低下,科技水平極低,社會及政治制度落後,國內各種矛盾又很激烈,難以將其人口優勢最大限度上轉化為發展優勢),而德國緊隨其後,人口達到了6697.8萬,而此時英國本土人口只有4600萬,同時法國人口增長極為可憐,僅有979萬人口(考慮到18世紀末,法國人口大概佔到了歐洲人口的五分之一),這個排列順序,與各國當時的工業水平是基本吻合的。

大量的人口意味著更多勞動力和更大市場,以及戰時更多的兵員,美德已在其他方面趕超英國,又具有先天的人口優勢,其國力超越英國自是必然之勢。

勞動力成本在英國率先上升,在擠壓利潤空間,削弱國際競爭力以外,還會造成社會思潮多元化,教育科技轉化為新的投資熱點的效果不能夠彰顯,國家競爭力的向下拐點則鑄成;自由主義思潮很早的發育,導致英國逐漸失去印度,福利主義進一步導致英國製造業的衰落。

勞動力成本上升週期的經濟社會管理是更為艱難的管理,英國最早經歷痛苦,並且毫無先例可循。

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展較早,在十九世紀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蒸汽動力較為普及,所以電氣革命開始,英國工業裝置更新難度較高,對於蒸汽動力依賴較大。

美德則正好在資產階級政府剛剛建立鞏固時期,南北戰爭和普法戰爭,資本家可以集中精力購買新式裝置。

英國有廣闊的殖民地人口作為市場來銷售,所以對於工業效率的追求和技術開發並不熱衷,所以英國工業在十九世紀末已經衰弱,但是貿易量不減。

大規模生產,尤其是美國的標準化工業生產的思想衝擊著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世界。

日不落帝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相當大的一部分財富來源於對殖民地各類資源的侵佔。

比如剛剛佔領一片殖民地,其資源可以靠武力完全霸佔,無本萬利。

本傑明迪斯雷利的目光盯著的地方,是地圖,是地圖上,華國中亞省,英國控制的印度,兩者之間的阿富汗地區,他現在非常後悔,去年的出兵計劃,如果沒有華國的參與,英國再咬一咬牙,也許能完全佔領阿富汗的,但是現在,不存在這種可能性,他很清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