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章 暗流湧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章 暗流湧動

1839年5月20日。

敘利亞海岸邊的戰鬥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一開戰,埃及海軍和變節的奧斯曼海軍合兵一處。在數百門大炮的轟擊之下,奧斯曼新軍只能狼狽逃走。

1839年6月4日。

奧斯曼新軍逃進小城尼濟普準備和埃及軍隊做最後一搏,第四次尼濟普戰役爆發。

戰鬥一開始,裝備了法式武器的埃及軍隊就佔據了上風。

埃及軍隊雖然只有七萬,但是在易卜拉欣的率領下連戰連勝,又有法國人支援的先進武器,同時法國教官的訓練也讓埃及軍隊更加接近現代軍隊,士氣和紀律都不是奧斯曼軍隊可比的。

反觀奧斯曼軍隊雖然還剩下十萬大軍,並且佔據了有利地形,可是未完成訓練的他們,始終只是一支古典軍隊。

埃及人只有四十門大炮,卻能轟得十萬大軍抱頭鼠竄,奧斯曼軍隊死於炮火的人數,還沒有被踩踏而死的人數多。

易卜拉欣看出了奧斯曼新軍的無能,在法國的學習,讓他信仰進攻才是戰爭的真諦。

隨著易卜拉欣一聲令下,最先發起衝鋒的是蘇丹的奴隸軍團“阿努比斯軍團”。

蘇丹是臨近埃及的一個非洲國家,阿里派兵征服了那裡,有一些蘇丹人崇拜這位征服者,認為他是死神阿努比斯的化身,自願加入他的軍隊,被埃及人成為死神軍或者是阿努比斯軍團。

在拿著盾牌彎刀的阿努比斯軍團,之後是埃及新軍,他們用的是最新式的擊發槍,已經上好了刺刀,百戰百勝的他們並不畏懼奧斯曼人的炮火。

艾哈邁德和他手下的行刑隊,製造了滿地的屍體,可依然止不住新軍的潰逃。

艾哈邁德的家人還在尹斯坦布林,他不可能投降,天方教的信仰又讓他不能自殺,所以他打出槍裡的最後一顆子彈,然後拔出那把鑲嵌著珠寶鑽石的彎刀,衝向了正掩殺而來的埃及軍隊。

如果是埃及新軍看到了艾哈邁德帕夏,他們一定會想辦法抓活的,畢竟能抓到這種高級將領可是大功一件。

憑藉這一功勞,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都能過上人上人的日子。

然而艾哈邁德帕夏衝向的是阿努比斯軍團,頃刻之間就被切做了臊子。

此戰,奧斯曼軍隊大敗,4000人戰死,傷者不計其數,被俘1.5萬人,其中死於炮擊的只有不到500人,艾哈邁德帕夏戰死,達沃尼帕夏被俘。

埃及,馬尼奧宮。

阿里拿起酒杯狠狠灌了一口,一把將戰報拍在桌面上,大喝一聲“好!”

戰況順利得讓阿里簡直有些不敢相信,奧斯曼的新軍居然如此不堪一擊,正好可以藉助這次勝利讓奧斯曼帝國割地賠款,他將奪取安納託利亞,並最終和俄國以底格里斯河為界瓜分奧斯曼。

現在他要做的就是阻止列強的干涉,為此他必須展現出足夠的實力。

默罕默德·阿里有兩個選擇,一是在列強干涉前和奧斯曼簽訂條約,二是給與一直反對他的英國狠狠一擊,讓列強們懼怕自己。

一支以三艘74戰列艦和五艘護衛艦組成的英國海軍艦隊,將途經地中海,到埃及控制的貝魯特示威。

如果能將其消滅,法國人一定會更加堅定的站在自己這一方,同時也讓英國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奧斯曼帝國艦隊叛變,新軍潰散,只能靠著一些雜牌軍和民兵苦苦支撐,好在默罕默德·阿里的名聲很差,平民都不想被接受這個殘暴的統治者,紛紛加入抗擊埃及軍隊的隊伍。

這讓阿里快速奪取安納託利亞,逼奧斯曼蘇丹籤城下之盟的計劃破產。

現在他只能鋌而走險,選擇第二條路,同時他也相信,這一定是真主的指示。

另一方梅特涅根據《明興格來茨條約》召開了列強會議,目的就是保障列強在奧斯曼帝國的利益。

歷史上這場會議,梅特涅不但敗光了自己的政治資源,更是暴露了奧地利的軟弱本質,從此歐洲外交的中心從維也納轉移到了倫敦。

但這一次不同,奧地利的陸軍已經完成換裝,海軍更是表示完全有能力面對任何的突發狀況,並給於敢於來犯之敵以毀滅性打擊。

歷史同期奧地利的財政收入只有1.4億弗羅林,而此時奧地利的財政收入超過2億弗羅林。

歷史上,跳得不行的匈牙利,此時剛剛經歷了一場內亂元氣大傷,更是由於錯過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和鐵路大發展兩個關鍵時期,顯得虛弱無比。

幾乎是在奧地利軍隊到達諾維薩德的同時,米洛什·奧佈雷諾維奇的血書就到了維也納。

米洛什的血書上,他先是說自己是被人欺騙才相信了俄國人的鬼話,又說了俄國人和那些塞爾維亞的叛徒是多麼的卑鄙無恥,以及塞爾維亞人民是多麼渴望奧地利天兵能早日到來。

最後在結尾處的落款上,署名哈布斯堡家族最忠實的僕人米洛什·奧佈雷諾維奇。

雖然米洛什·奧佈雷諾維奇的行為,既噁心又膩歪,但他確實給奧地利帝國提供了一個藉口。

在梅特涅眼中,只要拿下塞爾維亞,奧地利在巴爾幹地區就再也沒有後顧之憂。

可在弗蘭茨眼中,這會讓奧地利和俄國陷入不死不休的局面。沙皇自稱東正教的守護者,他又怎麼可能會允許一個斯拉夫人的國家被異族異教的奧地利吞併呢?

維也納,美景宮。

這座宮殿第一任主人,正是那位扭轉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攻守之勢的歐根親王。

帕麥斯頓對於梅特涅沒有任何好感,但是他覺得奧地利一定會從自身利益考慮,阻止法國的擴張,只要排擠掉法國人,英國就能對埃及進行經濟殖民,進而讓整個近東地區都成為英國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產地。

普魯士則是一副抱著吃瓜看戲的心態,看看能不能給奧地利和法國找點麻煩,順便再撈一些好處。

法國則是一面派人來參加和會,一面派人督促埃及趕緊和奧斯曼帝國簽訂和平協議。

此時的法國四處開戰,對於它的國力已經有些吃不消了,現在再來一場大戰,也許就要重演法國大革命的悲劇了。

俄國一向不喜歡列強共同行動,因為這會影響俄國的獨霸權益,但近期奧地利在諾維薩德的動向,又讓沙皇不得不派人參加來試探一下奧地利的態度。

此時沙皇最希望的是奧斯曼人能和埃及簽訂城下之盟,然後趁著英法大戰之際,再來一次俄土戰爭。

畢竟俄土戰爭對於沙皇來說打一次爽一次,一直打一直爽。

沙皇對貿易上的霸權不太感興趣,他想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