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章 海地和多明尼加(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三十章 海地和多明尼加(下)

奧地利帝國承認多明尼加政權的訊息在歐洲並沒引起什麼波瀾,因為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重大意義。

或者換句話講就是列強們並不關心這個小國的命運,但在尹斯帕尼奧拉島上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教會的神棍們自然把這個功勞往自己身上攬,而胡安·巴勃羅·杜阿爾特的支持者們則是覺得乃是他們領袖的人格魅力感動了身為歐洲列強的奧地利。

但不管怎麼樣整個多明尼加都處在歡樂的海洋之中,當地人都覺得有了列強的支援打敗那些黑鬼便指日可待了,很多人期盼著奧國能早日出兵。

當然奧地利帝國實際上是不可能真的出兵尹斯帕尼奧拉島的,能不能打贏先不說,僅僅這次遠征的成本就讓人難以接受。

胡安·巴勃羅·杜阿爾特則是有些犯了難,因為他害怕奧地利人會推舉他做多明尼加的國王,畢竟奧地利本身就是個君主制國家,是沒有理由支援共和制的。

可此時的多明尼加內憂外患,人們連飯都吃不上,還有隨時被滅國的風險,或許他應該先登基,然後再像華盛頓那樣主動放棄獨裁者的身份。

胡安·巴勃羅·杜阿爾特的支持者則認為當國王比總統好,因為權力更大,對他們這些追隨者來說也更為有利。

當然有些人則是從其中看出了機會,佩德羅·桑塔納將軍以其狠厲的作風在對抗海地黑人軍閥的戰鬥中表現出色,深得士兵們的信任。

其實不管這個將軍人品如何,只要能百戰百勝都會贏得士兵們的尊重。

但這種人可不見得會得到政客和資本家的垂青。杜阿爾特便對佩德羅·桑塔納十分不屑,對其在戰鬥中的英勇視而不見,這也讓後者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實際上雙方的意見本就不和,所以奧地利使者還未抵達,佩德羅·桑塔納的信便已經送往奧地利了。

佩德羅·桑塔納和塔桑·安納經歷其實很像,兩人都喜歡搞政變,都喜歡鬥雞並找比自己小二十歲的情婦以及賣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只不過前者比後者更加狡猾,且反覆無常難以控制。雖說此人也給西班牙人當過帶路黨,但是要價太高是一隻喂不飽的餓狼。

弗蘭茨可不想在殖民地問題上栽跟頭,所以選擇“合夥人”必須慎之又慎。此外奧地利的單方面“出手”,並沒有引起英法兩國的跟風行動。

因為此時的法蘭西深陷摩洛哥戰爭之中,而不列顛則是剛剛處理完外部問題,內部的憲章派和工人(礦業)罷工又讓羅伯特·皮爾焦頭爛額。

而奧地利則有些不同,它的發展則屬於上升期;雖然這上升的速度有點快,但是總體來講除了外來塔尼亞的部分地區以外改革和工業時代的優勢正在逐步展現。

海外的殖民地也相對平穩,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暴動或者出現分離主義政府。

西非的黑人土著倒是發動了幾場起義,但是能造成的破壞有限。

而且弗蘭茨並不打算直接插手多明尼加的內部事務,以及其與海地的戰爭。至少不是現在....

1844年,香港。

滿清兩廣總督兼欽差大人耆英剛一上岸就受到了英國公使璞鼎查的熱烈歡迎,因為兩人的關係確實不錯。

耆英對於英國公使璞鼎查可謂是畢恭畢敬,一改之前滿清官員對待外國人的蠻橫態度,甚至還收了後者的兒子為養子。

同時為了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耆英還贈送了一隻金手鐲給璞鼎查,並與他交換了夫人的照片。

這在當時普遍重男輕女的東方可謂是一大新聞,拜與英國公使的這層關係所賜,他也成為了在英國報紙上出鏡率最高的清朝官員。

耆英之所以會這一趟目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說服英國人出兵剿滅南洋叛匪餘孽。

要說請大英出兵這事,還是軍機大臣穆彰阿提醒道光帝的,此所謂“借刀殺賊”。這位穆彰阿大人是道光一朝第一權臣,罷免林則徐就是他的手筆。

只不過派耆英說服英國人出兵這事,穆彰阿沒給前者一兩銀子的賄金,只是給了一封國書,但卻不是割地或者通商協議,甚至主體都不是清朝。

而是一封蘭芳呈給大清的國書,裡面的內容就是獻地於大清,願稱“臣”,而非“藩”。

然後還附上一封大清的國書,大意就是英國若願意出兵剿滅南明逆賊,大清願將蘭芳贈與大英帝國,以結萬世之好。

這離譜的計策背後的終極邏輯是什麼呢?對於曾經向不列顛提議要納維多利亞女王為妃的道光皇帝,哪怕是提出再離譜的提議都不會讓白廳老爺們覺得離譜。

但並不是穆彰阿等人不想出錢賄賂,而是道光這個摳門的傢伙。

作為軍機大臣的穆彰阿自然知道皇帝什麼性格,但是事情又不能不辦,於是乎便想到了這個一石三鳥之計,“強夷”、“逆明”、“刁民”一鍋端了。

一聽說不用花錢,道光帝立刻大讚“此計甚妙!”,其他軍機大臣一看陛下都拍板了自然也就以“吾皇聖明”收場了。

可是到了兩廣總督兼欽差大人耆英這裡可就不那麼好辦了,這個傢伙實際上畏洋如虎。

而且和“洋大人”打交道多了,他很清楚官場上那套空手套白狼在洋人面前不好使。

所以他接到聖旨之後便立刻召集了兩省的富商與大戶,要求納捐,至於名目嘛,反正無非就是練兵和修河堤。

富戶們也知道這位大人的心思,只是奇怪今年為什麼比往年多了一次。

於是乎耆英帶著納捐來幾十萬兩銀子和自己多年的“積攢”,來到了香港島上。他很清楚這件事辦得好,後半生飛黃騰達,辦不好,那就是革職查辦,流放充軍。

不過這一次他錯了,英國公使璞鼎查聽到翻譯講解兩封國書的內容時,雙眼都放出了光彩。

這對於大英來說可是一份很不錯的禮物,因為他們很清楚現在的南明不過是一些活不下去的清國人到南洋討生活而建立的國家而已。

有了這封國書,那就等於是清國承認將西婆羅洲送給聯合王國,這無疑會大大削弱當地人的抵抗意志。

更重要的是此時駐紮在香港的艦隊不日便將開赴加裡曼丹島,其實之前威廉·霍克爵士就像東印度公司建議過,但直到南明軍隊偷襲麻拉港才讓其下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