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神級閱讀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三章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三章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等蘇易回過神以後,感慨萬分,雖然沒有使用閱讀術,但是蘇易也能感受書中的情,義,忠,還有那絕妙的謀策,戰爭的殘酷等等!

不過蘇易也明白自己雖然讀懂了不少,但是想要代入還是需要閱讀術,否則雖然讀懂了不少,但是那又如何,終究不是真正的世界。

而閱讀術就是把一個不完整的世界構建成一個世界,雖然這個世界依舊是虛擬的,但是對於蘇易來說這就是一個世界,只不過這個世界不存在罷了。

而書中的知識都可以拿出來,雖然只能是資料,至於所謂的實體顯然是不可能的,此時的蘇易心中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如果自己透過某種媒介把世界上的修煉功法,知識帶到現實世界之中,那麼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想到這蘇易的嘴角不由的微微上翹,雖然這個想法是蘇易才剛剛想到的,但是並不可否認蘇易確實有著這樣的想法!

畢竟自己有著閱讀術,自己完全可以構造出一個世界構架的體系,但是這樣做卻有些費力,而且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蘇易才暫時放下了這個想法。

除非蘇易達到某種高度,那時候蘇易可能會選擇去做吧,因為那時候他想要全人類都進化,這個方法也確實不錯。

不過蘇易雖然有這個想法也沒有那個能力呀,要知道這個媒介顯然並不是普通的東西。

還有就是蘇易必須有那個實力,還有那個人力,全世界的進化顯然不是那麼簡單的。

因此蘇易的想法還是先變強再說,至於後面的事情,等自己變強了自然有辦法解決了!

在閱讀了《活著》《福爾摩斯探案集》兩本書以後時間也過去的差不多了,當然了蘇易並沒有利用閱讀術,畢竟自己也知道隨著《龍蛇演義》的代入徹底的完成自己的精神力雖然提高了,但是卻也沒有恢復過來。

否則自己早就利用閱讀術,閱讀《三國演義》這一本書了,他很想看看,書中的世界的三國和自己想象的三國又是什麼樣的。

要知道三國的版本非常多,不像自己的書籍裡只有一種,自己的三國演義是哪一種他也不清楚,雖然可能是書中的,但是蘇易知道自己的閱讀術是不斷的完善世界,也就是說是任何種版本都有可能,而且所有情節都會完全一樣,只不過某些的描述並不一樣其中最多的幾個版本是。

一種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除了上面提到的嘉靖元年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嘉靖元年本“)之外,還包括萬曆十九年(1591年)金陵周曰校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周曰校本“)和夏振宇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傳通俗演義》(簡稱“夏振宇本“)等等。

還有一種是《三國志傳》系統。包括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建陽葉逢春刊本《三國志傳》(簡稱“葉逢春本“)、萬曆二十年(159年)餘象鬥刊本《新刻按鑑全像批評三國志傳》(簡稱“餘象鬥本“)、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聯輝堂刊本《新鍥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鑑三國志傳》(簡稱“聯輝堂本“)、萬曆三十八年(1***年)楊春元刊本《重刻京本通俗演義按鑑三國志傳》(簡稱“楊春元本“)、《新刻湯學士校正古本按鑑演義全像通俗三國志傳》(簡稱“湯賓尹本“)等等。

甚至還有一種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簡稱“毛本“)系統。毛本原名《四大奇書第一種》,後來又被稱為《第一才子書》。現存的七十多種清代《三國》刻本,絕大部分屬於毛本系統。

此外,還有幾種處於過渡形態的版本,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簡稱“李卓吾評本“)。它來源於“周曰校本“或“夏振宇本“,又是毛本的版本基礎。

以及《新校注本三國演義》:吳小林校注,陳邇冬審訂,SC文藝出版社1986年4月第一版。它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校勘,改正了一些錯誤,新增大量註釋,更加便於一般讀者閱讀。

還有《校理本三國演義》:沈伯俊校理,JS古籍出版社199年月第一版,1995年9月第六次印刷。它以毛本為基礎,刪去毛評,著重校正書中大量存在的“技術性錯誤“,並以《校理一覽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術性錯誤“,指出錯誤所在,提出校正意見,說明校正依據;同時,針對讀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處進行註釋,深入淺出,給人以新知。此本學術價值較高,受到學術界和廣大讀者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迄今最好的整理本。

還有毛本《三國演義》整理本:沈伯俊整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年8月第一版。它對毛本第一次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糾正了其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並對有關毛本的幾個基本問題作了系統論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還有一種是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整理本:沈伯俊整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年5月第一版,1998年10月第二版。它是嘉靖本問世以來的第一個富於學術意義的整理本,校正了其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並作了簡明扼要的註釋。此本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有助於澄清若干流行已久的錯誤認識,對專業研究者和一般讀者都頗有益處。

一種是《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整理本:沈伯俊、李燁校注,巴蜀書社199年11月第一版。它是“李卓吾評本“的第一個有研究基礎的整理本,校正了其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作了比較詳細的註釋,並對“李卓吾評本“的真偽、來源、特色和貢獻作了全面論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以及周曰校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點校本:劉敬圻、關四平點校,北方文藝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它是“周曰校本“的第一個標點排印本,點校者以“存真“為主要原則,基本上保持了正文的原貌。由於“周曰校本“比嘉靖本增加了一些情節,而原書難以看到,此本頗有學術價值。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可以說多不勝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