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登上皇位的我很慌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九章 想要投降不容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九章 想要投降不容易

按照正常邏輯來講,頡利求和退兵,大唐不用再勒緊褲腰帶繼續拼命,雙方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可問題是李淵和李元喆父子根本就不想和談。

兩人是頂著國內的巨大壓力出兵的,目的也不是單純的擊退突厥大軍,而是想要一戰定乾坤,從根本上扭轉兩國的攻守位置,如今好不容易把頡利的主力困住,怎麼可能放虎歸山?

但是頡利不知道啊!

他還以為可以像以前一樣打不過就求和,李淵會顧及國內的情況和對外形象收下自己的降書放自己回草原去,大不了稱個臣,賠償些牛羊馬匹而已,等自己緩過來再和大唐做過一場,順便一雪前恥。

誰曾想李淵直接斬了頡利派來的使節,把頡利最後一點希望給無情按滅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元喆又加把火,寫了封信給頡利,信中行文可謂是情真意切,滿篇的大白話,答應只取他一人的腦袋,其他侵唐的部族頭人只要放下武器,均可以保住身家性命,如果想為大唐效力,還可以封他們做大將軍。

這封信一傳到突厥大營,信中的內容就被李元喆收買的探子給傳了出去,一時間突厥大軍變得躁動起來。

如果說之前頡利手下的那些人對他的態度僅僅是隱隱的懷疑和不滿,那麼信裡的內容一曝光,他們看頡利的目光就變得肆無忌憚起來,在他眼皮子底下都敢不加掩飾的露出兇光。

這些部族頭人也不是傻子,當下的局勢已經非常明朗,用六個字就可以概括:打不過,跑不了。

既然唐皇承諾只要頡利一個人的腦袋,自己這些人又何必和他一起陪葬呢?

隴右的突厥人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覆滅就在旦夕之間,所有人都變得如同驚弓之鳥,李元喆此時丟擲一根救命稻草,再用計挑撥一下,總會有緊張過度的人上鉤的。

李元喆這招非常狠毒,輕飄飄幾張紙就能把頡利架到火上烤,讓突厥內部立刻緊張起來,然後唐軍再做出一些佯攻的姿態,不需要多大的力量就能點燃突厥內部積壓已久的矛盾。

李淵對他的計策甚是滿意,特意給他派來了唐儉和杜如晦兩個人,輔佐他完成後續的謀劃。

李元喆因此得到了老頭子的嘉獎,又得了接觸唐儉和杜如晦的機會,最後還讓頡利掉到了坑裡,可謂是一箭三雕。

在他看來,頡利就是砧板上的肉,毀滅是早晚的事,得到唐儉和杜如晦的輔佐才是最大的驚喜。

唐儉,字茂約,太原唐氏出身,唐初最有能力的外交家,沒有之一。

杜如晦,字克明,名氣能力無需多做介紹,絕對的頂尖內政人才,又通兵事,堪稱文武雙全。

雖然李元喆現在沒能力收服兩人,但他相信可以從兩人身上下手,讓他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進而打入老頭子的班底和天策府一系,兩人來到自己身邊,無疑對自己的任務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他因此高興了整整兩天。

當然,如果不需要付給武媚娘那一百積分的“諮詢費”的話,說不定他會更加高興。

武媚娘對人心的揣度已經到了很高的程度,甩了李元喆不知道多少條街,很輕易的找到了一個用最小的損失贏得勝利的方法。

挑撥離間誰都會,可不同的人做出來的效果是千差萬別,李元喆的宅男屬性已經在群裡暴露,手握最優解的武媚娘下手自然不會軟。

只給積分還不夠,為了以後與群員的長期合作,李元喆不得不用群主的身份大讚小武有前途。

有了唐儉和杜如晦的執行力,身兼數職的李道宗解脫出來,帶著西徵軍開始繼續壓縮突厥人的生存空間。

李靖和李世績也先後有了動作,派出了所有的騎兵進入戰場,將戰場邊緣的突厥騎兵打散殲滅。

唐軍不斷地進攻使得突厥大軍內部劍拔弩張,沒有人去組織抵抗,而是在爭論到底要不要用頡利的腦袋換各部的平安。

頡利想要武力鎮壓各部,但這個念頭在他腦中只存在了一秒鐘就放棄了。

不說他有沒有能力去鎮壓所有部族,單是一個執失思力的態度變化就讓他沒辦法動手。

執失思力身為頡利的鐵桿,從他個人來說是不願意背叛頡利的,可他首先是執失部的頭人,然後才是東突厥可汗阿史那咄苾的手下大將,他要首先考慮部眾的生存,至於忠誠——突厥勇士只對強者效忠!

很明顯頡利在唐軍面前已經不再是佔有絕對優勢的強者,無法保證執失部的安全和利益,那麼......身為一個突厥勇士的執失思力會如何選擇便不難看出來了。

其他各部頭人的想法和執失思力差不多,都是在為部族的生存考慮。

突厥對他們來說不是家國,僅僅是個生存所須的物件而已,物件壞了,他們就要再找一個功能相近的物件。

大唐皇帝給了他們一個新的選擇,他們沒有理由拒絕。

深受愛國主義薰陶的李元喆不能理解草原民族對待國家的態度,向群員們請教後受益匪淺。

按照文總和雲燁的解釋,在古代,國家的概念和後世完全不同,民眾對待國家的態度也不同。

後世的國家一般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也指那些享有共同領土和政府的人民,從不同的角度解析有不同的定義,但核心是民眾對集體的認同,只有在絕大多數民眾認可一個集體的情況下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

這樣的國家具有很高的凝聚力,國民對國家有著很高的忠誠度,可以為國挺身而出流血犧牲,來捍衛國家的利益。

而大唐所處的時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概念,華夏還好一些,有傳承幾千年的文明作為聯絡民眾的紐帶,透過相同的文化核心將天下的百姓串聯起來,民眾心中有大義,又有大一統的思想影響,民眾對國家有一個模糊的認知和相當的認可,但其他地區的民族就要差很多了,他們大多還是以民族和血緣來分辨親疏遠近,以領主或是領地選擇效忠物件。

這些由民族或是土地所有權確立的國家很難讓不同的種族和領地的民眾凝聚到一起,說一盤散沙有些過分,可絕對談不上什麼凝聚力。

突厥就是由許多大小不一的遊牧部落捏合到一起的國家,在面對危險時,各部落首先選擇的是自保,而絕對不會去為了一個靠武力聚合在一起的集體而損害自己部落的利益。

所以在陷入危及的時刻,一招挑撥離間足夠引起突厥內部的分化了。

李元喆聽得不明覺厲,只感覺好厲害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