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宰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39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9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三)

韓岡在方城縣待了兩天,跟汝州知州方靜敏坐著新修好的有軌馬車在十里的軌道上跑了一回,便掉頭返回襄州。.26dd.

搖晃的燈光下,韓岡低頭翻看著自己的稿,而王旖坐在他的旁邊,也在看著一部草草裝訂的書稿。她神情專注,嘴角邊帶著清淺的笑意。

韓岡手鬆散的稿紙上全是點畫刪改的痕跡,這是他用炭筆寫在白紙上的初稿,而且還是從左至右的橫排書寫。十年來,眼睛裡都是看的豎排字,橫排寫起來甚至都有些不習慣了,不過日後如果是關於數學物理方面書籍,插進公式後,感覺還是橫排比較合適。

不過拿在王旖手的第二稿,則是韓岡重新用毛筆謄抄過一遍,已改為了豎排。畢竟韓岡現在想做的只是科普而已,透過新書向世人灌輸自己的理念。這就決定了他不能在稿插進讓普通人感到難以理解的公式和方程。

韓岡依稀還記得,後世某位著名的科學家在他那本同樣著名的科普書籍曾經說過,科普書公式每多上一條,銷量就會減少一半,韓岡只盼望著自己的書能傳播得越廣越好,該留在專業書籍的,最好還是留在專業書籍。

就像當初他利用浮力追源,作為他執掌軍器監後的第一聲衝鋒號角,自此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並奠定自己在工器營造上的權威地位,也順便挖上幾個坑,達成一些政治性的目的。

韓岡現在想要做的,也是打算使用剛剛寫好的新書,在現在和未來,在政治和學術,在朝廷和民間,在天子朝臣士人和百姓們心,進一步樹立自己的地位。

不過要達成這個目的,一本書是不夠的,所以這一次,韓岡準備拿出來的並不是一部書,而是兩部。

一部是關於地方官府應對災疫的針對性的手冊。這是韓岡一直想寫的。遠在他撰寫軍衛生條例的時候,就有了這個想法。

一個幅員萬里的國家沒有說哪年沒有大災大疫。但大部分的親民官直接治理著一方水土,為天子牧守億兆元元的官員卻都是進士出身,詩賦經義水平不錯,為了撰寫策問,也有去學習農事水利,比如齊民要術和水經注等等,但一旦遇上乾旱洪澇地震蝗蟲瘟疫饑荒這些災害,到底該如何應對,誰也不可能有地方有機會去系統性學習,而且也沒有一本合適的參考書,一般只能靠經驗靠慣例,比如免稅放糧什麼。

對於普通的災情,免稅放糧勉強還能派上用場,最多也就多死些百姓,多一兩個亂葬崗的事。只要災民不揭竿而起,流民人數不過千不過萬,地方官員倒也不會太在意。

可一旦災情嚴重,波及數路,綿延數載,牽涉到數以千萬的百姓,道上流民以十萬計,那麼這點可憐的應對手段,當然也就遠遠不夠了。那時候的災民,就像已經將堤岸頂出道道裂縫的洪水,隨時都能破堤而出。

所以富弼韓岡能平平安安的安置下幾十萬流民,才會成為人人傳頌的奇蹟,因為其他人幾乎不可能複製他們的成功,沒有那個能力沒有那個手段沒有那個經驗

也便因為如此,所以韓岡才會寫下這本書。其直接目的就是為親民官們所準備的。遇上大災大疫,到底該怎麼安撫百姓,怎麼防止災民爆疾疫,乃至在瘟疫爆後,該如何處理,都可以參考書上的條款。

不過一人計短兩人計長,韓岡幾年前還是準備自己編訂條目,寫下一個大綱。再向天子加以申請,集合眾人之力來編纂。只是眼下的現狀,韓岡只能親力親為。一個人閉門造車,粗淺是肯定的,但韓岡還是很有些信心。這信心來自於他本身的聲望,也來自於書的內容。

另一本新書則是人的慣例。類似於隨筆,是被稱為筆記的形式。

這個時代,人總會將身邊的人和事,以及一些道聽途說的傳聞,加以記錄,最後編纂成冊。有的說玄怪,有的說歷史,有的記錄言談,有的描寫人物,甚至也有記載制度政事的筆記。更多的筆記則是以上幾項的集合,也就是雜記。韓岡的書架上,這樣的書就有不少。

世說新語算是早期的筆記,唐時的有牛僧孺的玄怪錄,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劉肅的大唐新語,五代有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而進入宋代後,則為數更多,比如陶谷的清異錄,錢易的南部新書,楊億的楊公談苑,歐陽修的歸田錄,這些書多達數百卷,佔了整整一面書架。

即使在後世,這樣的著作也很受歡迎,甚至流傳極廣,同時更是極為重要的史料。韓岡前世不研究歷史,但他走南闖北,消耗在路上的時間很多,旅途上總得有些打時間的東西。就像沈括的夢溪筆談,他就曾經翻閱過雖然現在還沒有成書的樣子,而韓岡本人也記不清其的條目了。

韓岡之所以會用筆記的形式來撰寫科普書籍,一個是筆記在士人容易傳播,另一個,則是他來自於後世的記憶有很多零碎的科學常識,基本上很難撰寫成某一方面的專著,但作為筆記,體裁卻正巧能與韓岡零碎的記憶配合得上,甚至可以說相得益彰。

從王旖的表情上,就能看得出,韓岡的這本還沒有命名的筆記,還是很有些吸引人讀下去的能力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她在旁邊翻著,神情專注,連韓岡放下手上的書稿,開始盯著她看,都沒有察覺。

科普性質書籍其實很受歡迎,能多瞭解一點,與人聊天時也有談資。筆記也同樣受人歡迎,同樣是因為能增廣見識。當兩者相互結合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吸引力。

韓岡的這本以窗外的一株桂樹起名作桂窗叢談的筆記,分為生物醫藥物理化學算學地理等幾個大篇目,將一些科學常識記錄下來,摻入一部分理論,同時與氣學和格物之說聯絡在一起。

王旖翻著的正是生物一篇,眼睛盯著稿紙上的細密小字,自言自語的:螟蛉當真不能變成蜾蠃

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韓岡將手上的稿理了一理,笑了一聲,詩三百,先聖只是編修而已,也不是沒錯的。

王旖抬起頭,帶著笑:官人,你當真挖過土蜂窩

蜾蠃俗稱土蜂,韓岡點點頭:螞蟻窩都挖過,何論土蜂

那是小時候的事了,也不是為夫一人,是兩位兄長帶著出去玩的。聽說了蜾蠃,也就是土蜂收螟蛉為義子的故事,就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念的七七四十遍像我像我,就一口氣連挖了幾十個土蜂巢。卻現裡面可不只是有螟蛉,尺蠖蟋蟀之類的蟲子都有,而且全都是活的,上面還有更細小的蟲子一口口啃著。

後來為夫就仔細觀察過,現這些蟲子都是被土蜂捉來,先用尾上針扎上一記,然後才丟進窩裡。蟲子被蜇了一針後,就如喝了華佗的麻沸散,不能動彈,卻是鮮活的。土蜂幼蟲從卵孵化出來後,就能有鮮肉吃,不至於因時間而腐壞。

韓岡說得活靈活現,這些話在他的筆記也都寫了出來,名人軼事也是世人喜歡看的,編一下也不是多麻煩。

這也是格物致知想不到官人小時候就能暗合聖人之道了。了不得啊

去其偽,查其真,這就是格物,只是小時候不知道罷了。聖人說的道理,本就是在尋常處,哪有艱深難懂的只是不易學而已。韓岡向妻子說道,其實這也不是為夫第一個現,梁時的山宰相很早就在書了寫明了。

官人讓人造的水銀鏡,也是從陶通明的書上得到的啟吧

不只是他,提到汞能融金化物的有很多書,知道的也有很多人。一方面,汞能融金融銀,鎏金鎏銀都是用汞汞這一字,可拆為工和水。水,是指其常溫為液體,而這個工,一個合其音,就是指其可用於工匠之用其實是一部分得自於道人,一部分得自於匠人。只是匠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道人則是故弄玄虛,用些模稜兩可含含糊糊的話語,來招搖撞騙。

韓岡還是一貫的看不起釋老兩家,視其為外道。王旖抿嘴一笑,聽著韓岡毫不客氣的說著道家的不是,這些道人,一心一意的去煉丹,竟沒有一個想到有用於國的。

奴家可是感激道士,王旖的剪水雙瞳望著韓岡,若是沒有道士,奴家可是遇不上官人了。

韓岡老臉一紅,他排斥佛道,卻把自己虛構的救命恩人給說進去了。不過這也算不上什麼,為夫說的是那些只顧煉丹藥的道士,生生浪費了多少好東西。g

a,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