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晚清之開著戰艦去穿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割據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割據

在包圍南京後第三天,新華夏的海軍重炮就轟破了南京城牆,在炮火的掩護下,大明與新華夏聯軍對城內發起了猛攻。

城內的阿桂雖然召回了不少外出的軍隊,但是總數卻依然不足4萬,連聯軍人數的一半都不到,望著敵人浩大的聲勢,未戰先怯,又有新華夏巨炮的協助,原本打算依靠的城牆也沒起到作用,鬥志更是全無,全線敗退。

清軍在阿桂的率領下,果然向西逃竄,在馬鞍山與福康安軍隊匯合。稍一清點,加上前次攻城的損失,清軍已經失去了近萬的戰力。

其實阿桂一開始就錯了,他就不應該死守南京。清軍擅長的是野戰,是進攻,而不是死守。如果將軍隊放在城外,與新編組的明軍與新華夏聯軍作戰,不說勝利,至少自保是綽綽有餘。主要原因就是,老思維的阿桂,根本沒有意識到火炮的出現,將城牆的防守作用降到了最低。城牆,已經不到應有的作用了。歷史上,清軍得到這個教訓要在六七十年後的鴉片戰爭中,現在,新華夏首先教導了滿清一番。

清軍在馬鞍山稍作停歇後,繼續西進,意圖在安慶與其餘清軍匯合,一舉攻克安慶。不過,當他們還距離安慶四五十裡的時候,前面的探報就報告,在清軍的連續攻擊下,城內明軍已經有不支的跡象,城內曾經有數次民眾出城,據稱其原因就是糧食不足,城內明軍已經在收繳城內的糧食,以作軍糧。因此,圍攻的清軍催促後續部隊儘快抵達,以發起最後的總攻。

阿桂緊趕慢趕,就是為了早日抵達安慶,並攻克安慶,安慶對於南京意義重大,只要攻克安慶,南京就隨時處於防守地位。以此作為功勞,希望乾隆能放他一馬。否則,就這樣灰溜溜的退回北方,絕對沒什麼好果子吃。得此軍情,阿桂下令大軍連夜趕路,爭取在酉時(現在的18~20點)抵達安慶,休整一晚,早上發起總攻,一舉拿下安慶。福康安為軍情所振奮,也是一心攻下安慶,只是心中卻有一絲不安,再仔細想一下,卻又不知道這絲不安來自哪裡?

清軍在休整一個晚上後,第二天,以殘餘的月六千健銳營士兵為先鋒,發起了最激烈的一次進攻,中午時分,安慶陷落。

阿桂擺出一個盛大的入城儀式,以振奮軍心。福康安雖然隨之入城,但是心中的不安卻更加強烈。明軍在退出安慶之前,一把火燒掉了最後的糧食,就衝著那照亮半邊天的浩大場面,糧食數量絕對不少。

那這就奇怪了,先前不是還說明軍缺糧嗎?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糧食剩下?難道是誘敵深入?

福康安再一細想,問題就更加不妙了。南下清軍在從南京敗退後一路西逃,物資已經所剩無幾,一路就是靠就地強制徵糧才得以跑到安慶,現在的安慶不要說糧食了,老鼠都沒幾個了。所有補給只能依靠先前圍攻安慶的清軍的物資,但是已經所剩不多了,最多支撐十天,這還是每人分量減半的前提下。

更糟糕的是,福康安不祥的預感更強烈了,他這時候才想到,自己這路清軍是沿著陸路跑到了安慶,花費了十三天。而明軍完全可以利用軍艦跑個來回,還有的剩。如果這支艦隊早就抵達安慶,憑藉清軍臨時徵集的小舢板,根本不可能跨江登陸處於江北的安慶?那麼問題來了,明軍為什麼讓清軍攻克安慶呢?

福康安徹底坐不住了,不顧已經子時,披上衣服,尋找阿桂。

阿桂雖然是一員勇將,智謀不多,但是也畢竟久經沙場,聞言也是也是一驚,“是啊,沒道理有了蒸汽船的明軍比自己還遲到安慶吧?絕對是陰謀啊。”明軍與新華夏的軍艦的速度,可是讓滿清乃至西方世界都極為震驚的。

阿桂焦急的說道,“我原本就對於如此輕鬆佔領安慶就比較疑惑,進你一說,就更加確認了我的疑惑,我們馬上下令撤出安慶。”

“是否太匆忙了?要不要明天確認一下情況再說?如果情況不明就撤出安慶,恐怕陛下那裡?”

阿桂長嘆一口氣,“敗軍之將,原本就是苟活於世。如果在將我們最後的家底給輸掉,我阿桂就是大清的罪人了。事不宜遲,馬上撤軍,所有責任,我阿桂一力承擔。”

福康安明白撤軍的後果,面含熱淚的傳達阿桂的命令。

事實上,明軍與新華夏軍隊確實早就抵達的安慶。加起來,城內的守軍已經超過十萬,面對的,卻是老弱的川、湖地區的綠營與敗退下來的慶軍主力,總人數不足九萬,士氣還不高。要想保住安慶其實並困難。

但是,新華夏軍隊的參謀部卻給了另外一個建議,那就是放棄安慶,將清軍引入安慶城內。同時在安慶城北修築戰壕,南面以軍艦封鎖,將這支清軍封死在城內。在失去補給的情況下,等待清軍的唯一結局就是敗亡。

聯軍同意了這個方案。

不過,城內的清軍也很快發現了情況不對,趁著夜色就衝了出來。

聯軍雖然已經構築了戰壕,但是處於隱蔽考慮,僅僅挖好了坑道,前面的鐵絲網還沒有架設好,防御能力大打折扣。而且夜色朦朧之下,很難組織起有效的反擊,讓清軍鑽了個空。雖然聯軍再次留下了清軍兩萬多條人命,但是大部分清軍還是衝了出去。

阿桂在逃出安慶後就自殺了,因為他承擔不起乾隆的怒火,只有自殺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父母妻兒免於一死。福康安率領剩餘的清軍繼續北逃,後面則是緊追不捨的聯軍。

徐州,簡稱徐,古稱彭城,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原始社會末期,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雖然經濟優勢已經喪失,但是戰略地位絲毫不減。

只要佔領了徐州,就能夠阻斷滿清對於南京的威脅,讓南京不再成為兵連禍結的前線,讓大明獲得休養生息的良機。

趁著大勝的契機,聯軍以損傷四千的代價,強行攻克了徐州,並在此駐紮重兵。接著,南方新組建的部隊也是源源不斷的湧來,向著北面省份推進。

安慶之戰,可以說是南北之爭的轉折點,

清軍雖然主力撤出了安慶,但是,清軍的北逃,代表著此次南征的失敗,更是攻守異位的戰略轉折點。此後,喪失主力的滿清只能被動的接受南方大明的挑戰,再也無力進攻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更糟糕的是,失去主動進攻能力,迎接滿清的,其實也只能是敗亡,所差者,無非也就是敗亡早晚的問題。因為,滿清這一少數民族政權的天然劣勢,註定了很難團結大多數漢人為己用。後人早就論證過,如果不是當時大明已經爛到根上了,以滿清的人力與軍力,根本無法吞下龐大的大明這塊肥肉。

現在,處於復興狀態的大明,無疑就成了滿清最危險的敵人,甚至是難以匹敵的存在。

阿桂雖然已經死亡,乾隆卻依然有將他碎屍萬段的衝動。但是,為了穩定朝政,為了安撫群臣,還是壓抑住自己的怒火,將阿桂風光大葬,並餘蔭妻子。阿桂也算死得其所。只是局勢每況愈下,如何維持自己的統治成了乾隆最大的難題。

滿清敗亡,最焦急的自然是乾隆,但是若論第二焦急的,並不是滿洲貴族,因為他們內心深處還在幻想著退回東北,保住他們的龍興之地,中原之地必要之時完全可以放棄。但是朝廷中央的漢臣就不一樣了,他們就是漢人在滿清的高階代表,絕對是南方大明認為的漢奸。他們與地方的普通漢族官吏也不一樣,地方官員可以憑藉自己掌握的軍政權力為籌碼,投降大明。而他們已經將自己的身家性命附屬在滿清,離開了乾隆,他們一無所有,根本連投降的價值都沒有了。

因此,他們不僅要保住滿清,還要讓滿清繼續成為中華正統,雖然現在看來極其艱難。以劉統勳為首的漢臣,主張集中兵力,首先拔除大明在徐州的據點,謁制明逆的進攻勢頭,這就是第一步了。

反觀滿清貴族,他們已經做好了撤退回關外的打算。因此,他們的建議是,營建瀋陽舊都,以策萬全。他們沒有說明的含義是,以東北三省為基地,仿效先祖故智,留待來日。

漢臣反駁,表示,一旦大清不能謁制明逆的進攻勢頭,必然導致大清在江北統治秩序的崩潰,大清的在中原的統治都有可能崩潰。而後,大明以中原之人力物力,實非東北一隅所能抗衡。

滿族大臣反駁,現在主力受損,請問,哪來的許多兵力據守江北這樣廣大的區域?

劉統勳等人建議,招募漢族地主武裝,一直對抗大明。並堅持,漢族也有許多世受皇恩之輩,與朝廷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離開了大清,他們必將一無所有,完全可以利用。因此,請皇帝下詔,允許漢族地主舉辦團練,對抗明逆。

滿族大臣表示,不能確保漢族地主的忠心,因此不能讓漢人擁有自己的武裝。

雙方爭執不下,只能讓乾隆決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