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晚清之開著戰艦去穿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一章 反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一章 反思

而崖山人也損失了一艘內河艦船。在此次海戰中,有一艘內河艦船因為陷入敵人的包圍中,衝突不開,因中彈太多而沉沒。幸好鐵甲艦就在周圍,趕緊驅散滿清艦隊,將船上的絕大多數人救了上來。

透過此次海戰崖山人也明白,舊有的木殼帶裝甲的戰艦,其實缺陷也是不小的。在低強度的海戰中,缺陷不明顯,但是一旦是大規模持續海戰中,缺陷就十分明顯了。那就是木殼船雖然有龍骨的存在,但是整體剛性依然不如鐵甲艦,防護力更加不如。實踐證明,當世沒有任何別的國家的火炮能夠給鐵甲艦造成有效的威脅。因此,新華夏海軍幾次戰鬥勝利靠的從來不是火炮,而是利用那巨大堅固皮實的艦身,勇往直前的衝撞,乾脆利落而成效顯著。

而裝甲的木船,本質上還是木質的結構,原本崖山人在木船上裝載炮臺已經是不合理的了。因為炮臺的重量往往是火炮重量的5到10倍,視炮塔裝甲厚度而定。崖山人雖然將內河艦船上的火炮口徑一減再減,炮塔裝甲也是儘量減薄,但也是近百噸的重量,而整艘艦船的排水量也不過一千噸。木船結構不僅強度不太夠,還由於重心的上移導致艦船高速行進中有些不穩。這樣,必然造成內河艦船機動力的降低,很容易陷入大量敵艦群的包圍。

因此,崖山人事後的方案是:造船,造大船,造大鐵船,以暫時的技術領先優勢,最大程度的擴大新華夏海軍的影響,從而獲得實質性的好處。

畢竟, 離瓦特改良蒸汽機已經不遠,讓崖山人的技術代差優勢即將失去。

在近處偷偷觀戰的朝鮮人,再次見識了華夏人大鐵船的威力,更加心驚。原來表面上強大的大清帝國,姜然也不是新華夏人的對手。自己小胳膊小腿的,有怎麼能對抗得了新華夏。將戰爭結果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到了朝鮮與西面的大清。

不僅如此,朝鮮人擔心華夏人會追究自己給大清人提供補給的罪責,在李吟的示意下,趕緊送上大量物資,以作慰勞。

林航倒也不為己甚。畢竟,小國就是如此悲哀,命運從來不是自己所能做主的。永明城笑納了這些物資,並催促加緊交割清津港及周圍礦山。

此次慰問永明城的朝鮮使臣,就是崖山人的“老朋友”金煥章。可以說,幾乎全朝鮮的人都在憎恨華夏人,除了金煥章。就是因為華夏人的出現,金煥章才得以連升數級,進入禮部,成了員外郎,專司與華夏人的外交。還由於崖山人制定了金煥章負責與新華夏的接洽,讓金煥章的租用作用更加凸顯。雖然先前由於滿清對新華夏的征戰,讓朝鮮人迷信了滿清一回,打算坐收漁翁之利,也就冷落了金煥章。但是,海戰的結果,自然讓金煥章再次風光了起來。

因此,金煥章是一路暗樂著來到海參崴的,甚至將朝鮮的種種內幕,比如小朝廷內部的明爭暗鬥、外交動向什麼的都透露給了林航。

林航對於這樣知情知趣的人自然十分欣賞,悄悄贈送了價值千兩白銀的小禮物,讓金煥章也是覺得自己不虛此行,更加傾向於崖山人。

另一方面,紫禁城的乾隆正在早朝。雖然與反賊的戰爭還沒有結果,但是,一向習慣了老子最大的滿清皇帝與大臣們,根本沒將戰爭的結果放在眼裡。因為,他們已經篤信了此次海戰的結果,那就是大清必勝。可是,他們卻不知道,海戰與陸戰是不同的。陸戰可以靠人多取勝,海戰,那可就是技術戰爭了。

先前與西班牙的海戰,除了當事人傅恆,誰都以為是自己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因為,傅恆不僅俘虜了數千名俘虜,還有不少的西洋鬼子的大船殘骸漂浮在海面上,讓滿清的大臣們堅信,大清即使不用奇淫技巧,照樣贏得了任何戰爭。

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取得如此戰果,是有人雪中送炭的結果。

傅恆自然知道真相,但是自己不想揭穿,也不能揭穿。他當初之所以給乾隆三項選擇對付崖山人,實質上是推卸自己的責任。無論哪一個選項導致失敗,都是乾隆選擇的結果,而自己只是一個推薦,自然不需要負責主要責任。

而且,他雖然將第三個選項即海路運輸到海參崴與敵接戰,目的並不是海戰,而是憑藉人多船多的優勢,將戰場推進到陸地上。這樣,清軍的騎射就可以排上用場了。只是,萬萬沒想到,敵人果然有戰鬥力爆棚的鐵甲艦。對於超出認知的事物,人們相信眼見為實,雖有士兵信誓旦旦的說有鋼鐵鉅艦出現在江面上,但是傅恆等人都是不信的。而是想當然的認為當時世夜晚,士兵眼花了。

這也是傅恆僥幸心理存在的原因。

只是,最終還是敗了,還是慘敗。

傅恆等人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看向乾隆。

與眾人設想的勃然大怒相反,十分平靜,沉默了好一會,只是低沉的說了聲退朝,就返回寢宮了。

乾隆此時其實很想發怒,卻突然沒了這個力氣。乾隆這個皇帝,可以說當的十分稱心,順利的接過了父祖留下的強盛基業,蕭規曹隨,基業自然的就更加強大了。並以龐大的國立為後盾,平定了大大小小的叛亂,此時的平叛可不像後期的打腫臉充胖子,都是實打實的勝利,比如大小金川之戰,平定準格爾之戰,等等。因此,乾隆自認為文治武功在華夏所有帝皇中都排的上號,僅次於乃祖,十分自得。突然而至的失敗打了乾隆一個響亮的耳光,因此,突然有蒙圈的感覺。意興瀾然之下,竟然就下令退朝了。

當天晚上,來到了自己最敬佩的人,祖父康熙的牌位前,也是沉默許久,終於,長嘆一口氣,“皇爺爺,您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做啊?孫兒很彷徨。”

一直到子時,方才返回寢宮。

乾隆接連罷朝兩天。但是人並沒有閒著。

不得不說,乾隆雖然好大喜功,驕橫任性,但是確實是聰明人。這幾天召集親信幕僚,比如傅恆等人,還有博學之人,比如紀曉嵐等人,開始蒐集大量的遼東與外東北地形圖乃至地方誌等資料,就是為了能夠最大程度的瞭解當地情形,為以後進軍做準備。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經過此次海戰,乾隆等人覺得,再也不能用水師進攻海參崴。因為敵人有令人無力的終極利器——大鐵船,而清國人還沒想出能夠對付的辦法。雖然有在南方主政過的大臣提議,邀請西方蠻夷出動海軍助陣,但是被乾隆否決了。“笑話,我大清天朝剿滅叛逆還要西洋蠻夷幫助,傳出去,我大清天朝的面子哪擱去?”

剩下的,也就是從北方進軍。

紀曉嵐雖為文人,但是被大家推選為乾隆以外的第一聰明人,腦袋瓜子還是確實可以的,他說道:“吾嘗聞,北方之地,大雪漫地,隨車不能行,但有狗拉雪橇者,恆祿將軍久在北國,可有見聞?”

恆祿,宗室之後,正是此時的吉林將軍。在戰後被召回,商討軍務。

恆祿點頭,“不錯,北國經常大雪沒膝,人不能行。但是卻有雪橇,以馬或狗甚至鹿拉行,速度不下於普通馬車。”

乾隆看向紀曉嵐,“紀學士果為朕之子房。”

接著繼續討論進軍方略。

傅恆提出,“雖有雪橇之利,但是寒冬行軍,需要物資不可計數。因此,屯戍要地,籌集物資為要。”

乾隆點頭說道,“昔聖祖征討雅克薩,因此地距東北腹地遙隔數千裡,為此需要建立相當數量的驛站和糧站,開闢水陸交通線和籌集運輸工具,從而保障作戰勝利。此戰,不在戰,而在後勤。”

眾人拜服。

乾隆將大量物資向東北調運,以備冬季來臨進軍所用。且,乾隆欲一戰功成,雖然由於距離太過遙遠,需要的補給驚人,只派遣了一萬餘名士兵,但都是久經戰陣的精兵,健銳營幾乎全員參與了此次軍事行動,戰鬥力極為強悍。

即使是萬餘人,需要的補給也是驚人的。只因為此時的東北與外東北,完全是原生態環境,道路全無。而物資搬運也沒有現代化的運輸工具,只能靠人力輸送。而人力輸送不僅量少,還費時間。以最簡單的單人獨輪車推算,假設承重300斤,正常人一天能夠走30到40公里,如果負重走,20公里已經相當不錯了。如果是2000公里路,那就需要走100天,正常成年人每天消耗也就超不多2到3斤,正好吃完。那前線哪還有糧食抵達?因此,制約古代行軍最大難題,就是後勤補給。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是顛真不破的至理名言。

所以,乾隆說的基本上都是大家都知道的廢話,卻被狂拍一番馬屁。乾隆怡然自得,自覺已經料敵機先,諸葛孔明在世,也算是這些天的悶氣稍有發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