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鄭之我是鄭克臧最新章節列表 > 541.武成限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541.武成限法

離開洛陽後,鄭克臧突然奇想要去看看中嶽嵩山。作為至高無上的封建帝王,他的意志理所當然的得到了立刻貫徹,於是一行人便在偃師拐了個彎,隨後進入登封境內。

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為伏牛山之餘脈,上古時候被先民稱為“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史記》中記載:“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據東漢班固在《白虎通》曰:“中央之嶽,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嶽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唐武則天封禪嵩山時,曾一度改“中嶽”為“神嶽”。不過自北宋以來,俱稱中嶽嵩山至今。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歷史上曾有三十多位皇帝、一百多位著名文人親臨嵩山,更有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的傳。《詩經》上也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連綿十餘(新制)裡,期間號稱有七十二峰,不過,鄭克臧沒有太多的餘暇來欣賞山川美景,因此自是不可能一一都走到了,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其中找尋幾個重來看看。

鄭克臧圈定的景是嵩山最具代表性的中嶽廟、嵩陽書院和少林寺。

可是登封知縣看到這份行程單當即就傻了眼,這位從清廷反正的知縣也算是老土地了,生怕鄭克臧乘興而去掃興而歸的他當即哭喪著臉向正州(鄭州)知府杜耕報告道:“府尊,中嶽廟的大殿及兩側偏殿早在前明崇禎十四年就遭大火焚燬了,至今尚未修復,聖駕恐怕只能看到太室闕了”

從東寧一介吏熬到四品黃堂的杜耕當即就色變了:“為什麼不早,如今怎生是好!”

登封知縣無言以對,杜耕穩了穩心神:“算了,算了,這是也怨不得你,先下去吧。”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知縣如蒙大赦般抱頭鼠竄,杜耕憤憤的咒罵了一聲,但不得不把矛盾繼續上交。

就這樣知縣告訴知府、知府告訴都督,最終由都督中州等處行尚書臺大臣顧同山稟報到了鄭克臧的耳裡,對於本地父母官們的緊張,鄭克臧只是寬容的笑了笑:“倒是朕給地方添麻煩了,如此就去掉中嶽廟和嵩陽書院,只去少林寺吧。”

顧同山舒了一口氣,正欲謝恩,冷不丁就聽鄭克臧問到:“朕翻了翻登封地方誌,中嶽廟、少林寺都是香火極盛的寺觀,且坐擁萬頃良田,名副其實是大地主。”

顧同山想了想應道:“聖上所言極是,中嶽廟、少林寺不但是登封縣的大田主,其名下田土更越州過縣,萬頃怕還是少算了的。”

鄭克臧站起來在室內轉了兩圈,意有所指的道:“歷代以降,道觀寺廟從不納稅,佔有土地又如此眾多,於國於民於佛道自身恐怕都不是什麼好事啊。”

顧同山神色一動:“聖上可是準備對佛道所領寺田開徵稅賦,這,這不太合適吧,畢竟佛道所領免於賦稅是從南北朝傳下來的千年老規矩了,而且聖上有心收攏蒙古諸部,此時限制佛道,恐怕免不了被清虜利用。”

“朕聽人,少林寺的和尚在外面揚言,什麼有嫂子就有田種、有好嫂子就有好田種,沒有嫂子就沒有田種,這是出家人的話嗎?”鄭克臧語氣中透著殺機。“當然朕是不會學三武一宗來廢佛的。”鄭克臧原是不信神佛的,但他能降臨這一世,顯然冥冥之中是有大主宰的,因此他不得不去相信有神佛,饒是如此,他還是看不慣如今藏汙納垢的寺社。“但朕也絕不會允許那些偽信之輩充斥廟宇,彌勒、白蓮、三陽、羅教等邪*教橫行世上。”

顧同山悚然而驚,忙不迭的勸諫道:“聖上,臣知道國庫中匱,但此事還要慎重。”

鄭克臧冷冰冰的掃了顧同山一眼:“顧卿可是以為朕此舉是意在圖謀各處寺產?”

素來耿直的顧同山此刻也有些心驚,於是他急忙跪伏下來:“臣不敢揣測聖上心思,臣只是以為茲事牽涉整個天下及至外邦,需要慎重行事,如此才不至於為北虜所趁。”

“朕忘了,你是做過金蘭大都護的。”鄭克臧了一句令人不明所以的話之後,轉而問道。“顧卿,朕有意讓安南、越南、真臘、暹羅四國彼此聯姻,卿以為如何?”

怎麼就一下子離題萬里了?

有些糊塗的顧同山只好回應道:“聖上此舉高妙,彼等四國雖或信乘或信大乘,但總是信奉釋門,若是能互相聯姻,倒是消弭兵火的好辦法。”

“這樣,讓中南諸王以異國之王女為後還是可行的嘍?”

鄭克臧嘴角露出一絲捉摸不定的微笑,消弭兵火?才怪!越是親戚彼此之間越有可能互相爭奪。到時候,各國彼此介入對方的王位繼承,必然會鬧出來一系列的風波來。那時候,華夏就可以用宗主國的地位拉一派打一派,從而在把諸國玩弄鼓掌之間的同時確保華夏的利益不受挑戰,這次是鄭克臧費心搞出聯姻方案的根本目的。

“如果,朕有意讓朝鮮、琉球甚至日本也加入這個互相聯姻的圈子,卿以為如何?”

“臣沒有到過朝鮮、琉球、日本三國,不敢妄言。而且臣不是總督大臣,不敢僭越。”

鄭克臧頭,揮手讓顧同山爬起來回話:“卿這麼也有些道理,不過朕只是想聽聽你個人的想法罷了,算不得什麼越權行事。至於你沒到過三國,不知道當地輿情,姑且算是胡八道吧,朕也只是聽過算過而已。”

鄭克臧一定要讓顧同山,顧同山只好隨口一:“臣以為日本、琉球、朝鮮三國不宜與中南四國聯姻。首先,三國位於北方,與中南四國氣候不一,各國王女未必能適應氣候。”

這話也是,聯姻是好事,可是因為水土不服而送命,卻是不美了。

“其次,臣以為朝鮮雖然算是本朝藩屬之一,但地位卻高於他國,與中南諸國聯姻怕是不妥,不如與我朝王公子弟聯姻為上。”

這話的潛臺詞顯然暗指朝鮮是華夏必須牢牢掌握的,讓第三方介入顯然是弊大於利的。

“再次,日本雖然戰敗稱臣,但其國主卻並非甘願臣下,向是自蔚大國,若是安排其嫁女列國,這算是和親嗎?若迎娶異國王女,其國主能冊立王后嗎?”

鄭克臧擰起眉頭思索起來,這話也對。自己是想藉此破壞日本所謂萬世一系的傳承,但以日本特有的政治環境,即便異國王女能當上天皇皇后和中宮,其子未必能成為嗣任天皇了,那自己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有道理,卿且繼續下去。”

“琉球國,即便嫁入他國,未必受到重視。”顧同山到這戛然而止了。“以上是臣的一淺見,還請聖上恕臣妄言之罪。”

“卿之才,足可以當總督大臣,”鄭克臧即是寬贊又是安撫。“且在中州再幹兩年,等幾位老大人致仕了,朕一定調你回朝。”

顧同山一陣苦笑,他已經六十多了,再等兩年還怎麼回朝,鄭克臧這話安撫的成分居多,可以就過就算了,不過當著鄭克臧的面,他還是要表態的:“臣叩謝聖上錯愛,臣一定在中州好好經營,將中州重新化為樂土。”

“如此甚好。”鄭克臧貌似開懷的笑了起來,笑罷,鄭克臧命令內侍道。“著內廷撥內帑五萬貫修繕嵩陽書院,至於書院所教授的洛學嘛,就不要改動了,算是蒙學、私學好了。”

顧同山心頭一凜,看起來鄭克臧又是注資修繕學院建築又保留學院傳統,但將其貶為蒙學列為私學,分明是對理學一脈的打壓,一旦理學失去法定的地位,那麼消亡也就在指日間了。由此可見,鄭克臧的用心是那麼的不善。

然而既然明白鄭克臧的心思,顧同山也不敢跟鄭克臧爭什麼,只好笑呵呵的恭維道:“聖上重教化,乃不世之聖德之主,臣見嵩陽書院甘沐天恩,身感同受”

“這些酸話不要了。”鄭克臧擺擺手。“卿且去安排明日少林寺的行程吧”

武成九年十一月十七日,鄭克臧回到武昌,旋即釋出聖諭,以當今寺觀驕奢淫*逸遠離修道宗旨為由,宣佈沒收天下寺觀田土,由禮部重新釐定寺觀等級、大、持道碟的僧眾數目之後,發還不超過五百畝的糧菜田,並進一步規定寺觀收取香油錢的標準,且要求各級地方持續打擊地下道門和白蓮、彌勒等邪*教,至於抄沒的田土一律由原耕作的佃戶低價贖買。

詔書一出,各地寺觀哀鴻遍野,史稱“武成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