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文壇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四五章 看,慕容川他不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四五章 看,慕容川他不服!

葉璇親自證實,這《飛鳥與魚的故事》確實是出自葉晨(金古梁)的手筆。

這下,網友們知道“飛鳥與魚的故事”是出自金古梁後,話題又轉向另外一個方向。

昨晚央視中秋晚會上,金古梁鬥的最後一句“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飛鳥與魚的距離,一個在天空,一個卻深潛海底”,這句詩被幾乎全票否定,最後一局以慕容川告勝。而網友們如今在看到了飛鳥與魚的故事後,心裡不約而同地都認為,金古梁的最後一句才是點睛之筆。

飛鳥與魚的距離,不是簡單的海洋與天空的距離,而是影射出現實中許多類似的差距,這是兩個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兩個意象。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們瞬間覺得,慕容川在晚會上對的”彼岸花的花葉永不相見“這種,好lo。

於是,網友們就對此事爭相評論了起來。

一開始網友們,只是討論“飛鳥與魚的故事”這篇短篇哲理故事的內容和更深處的意義,類似於“假如飛鳥和魚沒離開那片海域和天空,會怎麼樣?”,這樣類似的話題。

不過,不知道怎麼地,討論討論著,就談論到“為什麼金古梁說出‘飛鳥與魚‘這兩個意象,在場一眾文學大家竟無一人懂得其中奧妙,幾乎被全票否決“這樣的話題,然後話題展開熱議,慢慢上升到了一種輿論高度。

“飛鳥與魚,感覺金古梁這人文學境界太高了,在晚會上說出這兩個意象,在場各路文學大家無人能懂,難道是因為現在的文學大家們都去搞名聲去了,盡是些濫竽充數的嗎?“

網友們還繼續在此事上添油加醋,稱昨晚央視中秋晚會直播中,慕容川對金古梁說了這樣一句話——“聽聞葉先生寫通俗武俠卻文筆斐然,亦是少見”。許多人因為這個話題熱議,連慕容川對金古梁說的這句話都挖了出來,不過他們挖出這句話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有不少人從慕容川的這句話中看出了“話裡藏鋒”的意思。

一些網友評論說,慕容川說金古梁寫武俠小說卻文筆斐然,算是少見,這話中的觀點不是明擺著——寫武俠小說的一般文采不行,,不堪大雅,明顯是瞧不起的意思。

這一下子捅了馬蜂窩,許多人對這種八卦事大感興趣,引起圍觀。

有位網友針對這話題,不知是真有如此感想,還是抱著湊熱鬧的心理,發表了一篇ei博——《從引力波談到飛鳥與魚》。

“大家還記得幾年前的“引力波事件‘不?感覺這事就像前幾年曝光鬧得很火的引力波影片,這個影片是幾年前的,一個挑戰者在一個類似挑戰科教的電視節目上提出“引力波”這個物理概念,並在節目當場作出驗證。可氣的是,那些被稱為領域專家的嘉賓們對此不屑,並問“你是什麼職業?”那人老實巴交,說‘俺是個農民“。這位挑戰者一說他是農民,那些評委根本不等他在黑板上繼續驗證,就讓主持人把這農民強行”請“下臺。後來,米國一位科學家提出了’引力波‘這個概念並證實了,並獲得了科學界至高無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傳到中國,這影片才被挖出來了,被傳為天大的諷刺和笑話,網友們都稱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悲哀,當時傳的沸沸揚揚。而昨晚,現場眾多文學大家在場,竟無一人看懂武俠小說家金古梁最後鬥的一句詩”飛鳥與魚“的意境,這兩件事是否有類似的看法呢?是不是這些大家們根本瞧不起一位寫武俠小說的作家?......裡面值得玩味!“

這篇ei博被發出來後,又引發了一輪轉發熱潮,網友們或者是抱著如今學術界、文學界各種學術造假、學者醜聞的曝光感到寒心,抑或是為了湊一場熱鬧,將此事在網路上傳的沸沸揚揚。

於是,“見利起早”的新聞媒體們開始聞風出動了!

“據每日新聞報道,剛過不久的央視中秋晚會圓滿結束,不料卻因為參會嘉賓,一線影星葉璇的一篇ei博而在網上引發一場對當今文學界的熱議。事情起因是因為一篇《飛鳥與魚的故事》,在葉璇ei博上發出,引發網友大量轉發............網友們從慕容川的話中嗅到了一些文學界的門戶之見,並引發網友對當今文學界人士的不信任和各種相關醜聞的老調重彈....——每日新聞

這些相關新聞的系列曝光,將矛頭指向了文學界,讓許多當時參加過中秋晚會的文學界人士感到一些不自在。

不過媒體可不放過這些人,爭相去採訪這些當事人。

問:“現在網路上看了《飛鳥與魚》的故事後,都覺得金古梁在中秋晚會上鬥的最後一句詩才是點睛之筆,而當時你們幾乎全票否決,無一人明白其中深意。有網友質疑,說如今的文學界濫竽充數,您對此怎麼看?“

許多當事人對此表示否認,有人對這種質疑給了一個明確的解釋。

著名鄉土詩人李半山發言稱:“我看了《飛鳥與魚的故事》這篇哲理小故事,確實稱得上一篇精品哲理故事,要是我們在知道這“飛鳥與魚”的基礎上,再談前日中秋晚會上的鬥詩,那局應該是金古梁贏。但當時我們不知道“飛鳥與魚”,不明白其中意思,所以當時沒人贊成。要知道一個“文學意象”的生成,是在一個文學基礎意識上建立的。就拿“月亮”代表思人,鄉愁、中秋這些主題一樣,都是在前人無數的詩人或者學者的累積下,才會自然代入這種意識.......。簡單的說,要是沒有一個古代很多詩人、學者的文學引用,月亮還是月亮,別人只知道是月亮,不能代表什麼....“

在詩人李半農給出這個解釋後,網路上對這件事的議論才慢慢小了一點。

不過,這只是一方面,當媒體採訪國內著名愛情詩人慕容川,這位最近因中秋晚會聲名大噪的詩人時,議論到這件事,並稱網友懷疑其對金古梁說的話存在門戶之見時,慕容川否認此事。

慕容川接受採訪時,淡然道:“我當初說那句話,並沒有其他意思,只是單方面的稱讚金古梁先生文採斐然,只是有些表達不清楚造成大家理解錯誤,這是我的不是。“

說的這裡,慕容川話鋒一轉,“不過,對於大家最近傳的最後一場鬥詩應該是金古梁先生贏,我並不這麼認為。當然,這不是我自負,而是我覺得大家對詩歌文學中得“文學意象”的理解太淺顯了一些,一個文學意象的形成是需要經過長久累月的文學傳承才能夠形成的。我承認金古梁先生的《飛鳥與魚的故事》,這篇哲理故事確實不錯,但要稱的上是”文學意象“,也未免太草率了點!”

在採訪中,慕容川委婉地表示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不贊同網友的說法!

這篇報道一出來,許多文學界人士對此觀點表示贊同,而網友們,有些被這種觀點說服了,有的則調侃說:“看,慕容川他表示不服!”

這件事在網上沸沸揚揚了幾天,而我們的主人公葉晨,卻被一件事弄得有些傷感。

(對防盜版有意見請書評區留言,我會一一解答,請諒解,求打賞,訂閱,月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