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我能翻閱華夏圖書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零一章 移民準備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零一章 移民準備

正在朱由檢翻閱奏摺的時候。

一旁的王承恩卻發現門外有人來了。

王承恩看了一眼還伏在龍案前翻閱奏摺的朱由檢,隨即便從門中走了出來,發現門外是一個手提燈籠的小太監正候在這裡。

“這麼晚了,什麼事情..”

“公公..農業部的徐尚書有一奏摺,要加急送給皇爺批閱,剛送了進來,這一刻也不敢耽誤就送了過來了..”

看了看小太監手中的確緊緊拿著一封奏摺。

王承恩便也不好再說什麼,只是點了點頭便說道:“給咱家吧!這麼晚了..也不知道是什麼事情,皇爺都有段日子沒有好好休息過了..”

...

接過奏摺的王承恩隨後又將奏摺遞給了朱由檢。

“王伴伴,這麼晚了..是哪裡送來的奏摺啊?”

“回皇爺的話,聽說是農業部的徐大人送來的加急摺子。”

聽到是徐光啟送來的。

朱由檢點了點頭就也沒有再說什麼,而是翻開奏摺看了起來..過了一會。

龍案前的朱由檢興奮的說道。

“果然!徐光啟沒有讓朕失望..大旱...大旱!何嘗不是一場機遇呢!只要能夠化解,南洋移民之事就有希望了!”

大明的官員,對於移民其實並不算陌生,就連百姓們對此事情也多少略有耳聞,畢竟大明朝在開國之年就進行過大範圍的移民。

當時的人數可是要遠遠超過朱由檢現在所期望的向安南移民百萬的目標,那時候朱元璋大手一揮千百萬人就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大移民。

只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

隨著大明朝的穩定,這種大範圍的移民就很難再看到。

現在朱由檢要做的,就是要讓大明百姓知道..想要過上更好,更舒適,更優越的生活就要前往海外,在那裡有數不盡的良田,甚至..

大明的軍隊還能夠給願意前往安南的大明百姓,尋找源源不斷的勞動力。

畢竟不管怎麼說。

耕作,都是一個極為消耗勞動力的產業。

當地的土著,就是最好的勞動力來源。

按照大明國舊制度,凡是願意移民者,都可以獲得官府提供的耕牛、良田、種子、必要的糧食。

朱由檢依舊準備延續此法。

並且將會按照不同的戶中人口,進行不同比例的分配。

根據徐光啟的奏摺和未來的氣象資料,朱由檢可以判斷的是明年大明將會陷入到一輪極為危機的旱情之中,但這樣的旱情在此刻的朱由檢眼中卻是一場天大的機遇。

向外移民所涵蓋的內容極為複雜。

一塊土地並不是說插上旗幟,或者覆滅現有的統治者就會屬於大明,而是要源源不斷的向其移民,透過不斷對當地進行同化,才能夠讓其真正歸屬於大明疆域之中。

此刻的蒙古,安南乃至於倭國都是同理。

朱由檢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每一個地方駐紮大量的軍隊和士兵,這明顯是不現實的操作,畢竟士兵和百姓不一樣。

他們可以因為朱由檢大手一揮。

因為大明的利益驅使。

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但如果長時間的離開本土,那麼就很容易滋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腐敗和欺壓當地的百姓幾乎是註定的,這會讓天虎軍的士氣受到很大的挫傷。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是朱由檢所不能夠忍受的。

天虎軍自建軍以來,並不是沒有出現過貪腐的情況,主要都是一些後勤軍官在軍隊的採購和物資供給上面動手腳。

只不過,由於朱由檢在軍隊之中設立的兩重監督機構,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士兵監督體系,完全是自上而下到每一個士兵的。

所以一旦有人覺得自己發現了問題,或者覺得自己受到了“特殊對待”都可以隨時向上反映,任何人不得阻攔。

移民,關乎大明未來走向海洋的大計。

只不過朱由檢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想要出海,那就必須有足夠的發達的造船業。

現如今大明的海船主要來自一南一北兩個大型官辦造船廠和沿海一帶的私人造船工坊,總體來說建造海船的能力比起以前可以說是降低了不少。

於是朱由檢在深思熟慮之後,便取來一張白紙。

揮毫提筆在紙上寫下關於發展大明海軍及造船業的發展規劃,朱由檢喜歡用規劃來表達自己所想要做到的事情。

畢竟進入到工業化以來,大明很多的生產力水平儘管有了不錯的發展,甚至在武器製造、羊毛紡織、棉花紡紗、鐵路運輸等方面幾乎達到了顛覆性的發展。

可這一切都離不開朱由檢所提供的技術,除外就是大明工匠們的努力,所以規劃是要實現的..

但時間問題朱由檢相對來說還是沒有那麼緊迫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演變,都需要足夠的物質和時間作為保障,這一點朱由檢很清楚。

次日。

朱由檢下旨召見現在福建造船廠、蓬萊造船廠官員,並要求各地發展比較有規模的民間造船廠同樣可以來京面聖。

泉州府。

雙林造船廠。

這裡和大明絕大多數的手工造船廠都有相同的一點,那就是規模並不算大..基本上就維持在十數個匠人的模樣。

平日裡,也都是打造些漁船,或者出去修繕一番在海浪中受到損壞的漁船而已。

但由於雙林造船廠在泉州府歷史悠久,祖孫三代傳承了下來,附近的漁民都喜歡來這裡打造自己的新船。

手工作業不容易,打造漁船也同樣如此。

儘管秋天已經到來,但造船工坊內部卻還是無比潮溼、悶熱,時不時飛出的木屑說明這裡的生意還算是不錯。

門口處的大黃突然叫了起來。

以為是顧客上門的黃炳生沒有多想,就悠悠走了出去。

卻看見泉州府衙,大大小小數個官員圍在了自己家的船廠門口。

正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有些緊張的黃炳生走上前去,試探性的開口說道。

“小民不知道諸位大人今日來此..所為何事..如有小人能做到的,絕不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