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從紅樓開始的名著之旅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章 國仇家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六十章 國仇家恨

話說在穆栩的命令下,梁山大軍將雲州城團團圍住,其後又開始大張旗鼓的在城外,組裝起投石車等攻城器械。

這般時刻準備大舉進攻的架勢,著實令城內達官顯貴一日三驚。

尤其是在接下來的三天,當雪花般的勸降信,被投石機送入城內之後,原本就很脆弱的胡漢關係,更是變得及及可危。

以契丹人為首的異族高層,雖然在表面上安撫城中漢人,但私下卻動作頻頻,對漢軍中的將領採取分化、拉攏、或明升暗降等策略,試圖度過難關。

那些漢人將領也不是吃素的,在這種關鍵時刻,怎會願意輕易交出手中兵權?

於是,這些人不約而同的聚集在,以黃氏、劉氏等家族為首的本地豪強旗下,與契丹人分庭抗禮。

認真說起來,此時的雲州城內,不是沒有明白人,像是蕭察剌、黃銘等人,都看出來這是敵人的離間之計。

可看出來卻未必有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此乃不折不扣的陽謀。

俗話說的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遼國自佔有幽雲十六州以後,就面臨著和後世蒙古、滿清一樣的難處,那便是以寡民而凌大族。

正是因為如此,為了維繫自身的統治,他們不得不將各民族分個三六九等。這樣一來,民族之間的矛盾,就像暗藏在火山下的洶湧岩漿,但凡一個火星,就有可能轟然引爆。

當然,世事無絕對。若是將中原的漢家百姓換成阿三哥,那就另當別論了。人家可能會滿心歡喜的去跪舔征服者,世世代代做一個順民。

而漢人卻不同,自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那一天起,大部分人骨子裡就深埋著反抗意識,一旦將他們逼上絕路,那定然是要鬧個天翻地覆的。

如今雖還沒有到活不下去那一步,但穆栩卻在勸降信裡許諾,說一旦打破城池,就將契丹等異族佔有的田地,公平分給城中漢家百姓,也會為多年飽受異族欺壓的他們申冤做主。

一面是同族的許諾,一面是異族的彈壓,面對這兩種抉擇,樸實的百姓會如何選,根本就不問可知。

其實按照許貫忠的計策,穆栩此次的勸降目標,應該是放在城內那些地主豪強身上,只是事到臨頭之際,穆栩卻忽然改了主意,將目標換成了城內百姓。

從後世而來的穆栩,可太清楚人民群眾的力量了。而且他這般做,還有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便是藉此,給城裡兀自觀望的豪強們傳遞個訊息。

那就是告訴那些牆頭草,爾等最好識相一點,主動開城來降,否則城破之時,休怪本人不念同族之情。

穆栩堅信,這些人既然能夠在遼人治下,混的風生水起,那肯定都是聰明人,必然可以讀懂他的言外之意。

要是彼等繼續待價而沽,那穆栩也能接受。某種程度上講,他甚至巴不得其如此作為,這樣他才能找到藉口,清除這些毒瘤。

是的,在穆栩看來,這種人就是毒瘤,有時候他們的作為,比那些侵略者還要可恨。

就像明朝末年,要是沒有遼東那些漢人軍閥的支援,就憑藉一個個小小的滿洲,怎能入主中原,鯨吞天下?

以區區百萬人口,統治漢族億萬之眾。期間所造殺孽,更是罄竹難書。每每讀史看到此處,便讓人氣憤難當,不吐不快。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或許幽雲的地方大族沒有那般可恨,但只要他們膽敢阻止穆栩的大事,那沒什麼好說的,他絕不會手下留情。

穆栩所料不差,就在他的勸降信送入城中不過兩日,那些本地豪強們就坐不住了,重新在黃家匯聚,商量起對策來。

前番就曾經建議,主動與城外宋人聯絡的張至,第一個開口抱怨道,

“我之前就說,這回的宋人與以往不同,大有不達目的,誓不擺休的勢頭。我們就該早些放下身段,去與他們合作的,可有些人偏偏顧慮重重。

這下好了吧,若是城裡的那些百姓被扇動起來,與宋人裡應外合開了城門,那咱們在坐的各位,可就嗚呼哀哉嘍!”

聽到張至含沙射影的針對自己,劉海峰立時反唇相譏道,“是,我是主張靜待時機,可你們心自問,難道我說的就是假的不成?

宋人自開國起,兩次北伐皆被遼人打得丟盔棄甲,其後這百餘年,更是要送歲幣才能換取平安。如此種種,無不證明宋人不是遼人對手。你怎麼就能保證,遼人不會捲土重來?”

“哼,我雖不知遼人會不會捲土重來,但我卻知道,在那一天來臨之前,咱們要是還站在遼人一邊,怕是墳頭草都兩米高了。”

二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之間誰也不肯相讓,爭的是面紅耳赤。

不得已之下,黃銘只好打圓場道,“二位仁兄,且息了怒火,靜聽我一言,如何?”

見二人總算止住了爭吵,黃銘急忙說道,“歸根到底,兩位都是為了我等日後的富貴,說的又都極為在理,所以老夫建議,咱們莫不如兩頭下注。”

“如何兩頭下注,請黃老明言?”

聽到有人詢問,黃銘得意道,“那也簡單的很,蕭察剌不是讓我等出人出錢嗎?好,給他就是,咱們各自派出自家心腹,帶人去協助耶律九斤守城。

且先守上幾日,若是發現敵不過宋人,就暗中在戰場反水,偷偷放宋人進城便是。”

劉海峰眼前一亮,忍不住讚道,“秒啊,如此施為既堵住了遼人的口,又不得罪宋人。哪怕將來遼人復奪此地,咱們也有話說,分明是蕭察剌等人無能,我等可是出人又出力的,西京失守,須怪不到我們頭上。”

聽了劉海峰的言辭鑿鑿,大夥皆覺得這個主意不差,便都出言贊成,只有郭亮提醒道,

“黃老的法子,自然是極好的。但我有些擔心,如果有人提前挑起城裡百姓暴動,先一步放宋人進來,又當如何?”

黃銘捋著鬍鬚的手一頓,臉上笑意逐漸隱去,換上一副陰冷的表情,惡狠狠的說道,

“此事倒也好辦,從即日起,大家多派人手散於城內,時刻監視那些泥腿子,只要發現有任何風吹草動,就立刻掐滅其苗頭,絕不能讓人壞了我等好事!”

“好,就這麼辦!”

“黃老高見!”

…房中眾人聞言,紛紛附和起來,卻都沒有注意到,此時張至眼裡浮現的異色。

卻說張至從黃府歸家,始終心事重重,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將其長子張輝喚至書房,開門見山的問道,

“為父聽下人說,你和西城守門官楊濤有些交情,此事可是真的?”

張輝以為父親是在興師問罪,便趕忙回道,“有的,父親也知兒子素來喜愛打獵,有時難免錯過宿頭,所以為了在夜間進城,就…”

不想張輝話還未說完,就見父親揮手打斷了他,只聽其道,“不用多作解釋,我只想知道,你和那楊濤交情怎樣,他是否值得信任?”

張輝先是一怔,隨即就道,“這點父親可以放心,楊濤與兒子交情莫逆,絕對值得信任。”

“你為何這般肯定?”

“父親有所不知,楊濤雖只是個小小的守門官,但為人卻很有義氣,更兼侍母極孝。舊年他母親得了急病,需要一味五十年以上的靈芝救命,是兒子康慨解囊,才替他解了這個難題。所以,只要兒子有事相求,他絕不會推辭!”

聽到兒子這番話,張至面泛喜色道,“好,真是天助我也!”

接著,他便低聲交代兒子道,“你即刻派人去見楊濤,請他過府一敘。記住,不可走漏一點風聲,不然我們全家都有性命之憂!”

張輝見父親說得這般鄭重其事,自不敢怠慢,急忙退下去督辦此事。

當夜天色昏暗,楊濤小心翼翼的來到張府後門,被張輝親自接進府裡,在書房見到了早已等候多時的張至。

甫一見面,楊濤正要行禮,就被張至一把拉住,說道,“賢侄與我兒關係匪淺,不用如此多禮。”

楊濤拗不過去,只得行了半禮,口中詢問道,“不知大人找小人來,所為何事?”

張至一面請楊濤坐下,一面故作不悅道,“賢侄莫非看不起老夫,連叔父都不願叫一聲?”

“這…”楊濤看了眼張輝,見其輕輕頷首後,他遲疑了下,到底還是妥協道,“是小人不對,還請叔父休要見怪!”

張至滿意的笑了,接著就不著痕跡的開始東拉西扯,關心起楊濤家裡情況,待發現與兒子說的差不多後,他冷不丁問道,

“不知賢侄對契丹人怎麼看,是否真心為其效力?”

楊濤心裡一驚,不解張至為何有此一問,自不敢輕易開口,誰想又聽張至說道,

“如今城外宋人大兵壓境,若賢侄不早做打算,怕是要淪為炮灰,到時誰照顧令堂?”

這話說得已近露骨,楊濤哪裡能聽不出張至的話外之音,於是老實答道,

“濤雖不才,但祖上算起來,可追朔到弘農楊氏,乃堂堂漢家苗裔,又怎願為契丹蠻夷賣命?只因家道中落,才不得不如此行事爾,但家母自小就教導小人,不可忘了自家來歷。”

張至聽到此言,又看楊濤一臉誠懇,不禁讚道,“令堂真乃深明大義,改日定當親自拜訪。”

楊濤自謙了幾句,試探的問道,“叔父找小侄來,可是為了城外宋人之事?”

張至也不藏著掖著,點頭承認道,“然也,我打算撥亂反正,向城外宋人投誠,賢侄可願一同行事?”

楊濤聽後尚未表態,張輝就忍不住反對道,“父親,黃氏等家族都在觀望,我家又何必做這出頭鳥呢?”

“砰”,張至狠狠拍了一把桌子,聲色俱厲道,“混賬!我且問你,你可還記得,你祖父如何死的?”

張輝嚇得跳將起來,期期艾艾的回道,“孩、孩兒不敢、相忘,祖父乃是被契丹人、所害?”

“你既然知道,為何還有此一問?當年你祖父不過是與南京來的契丹貴人看上同一匹馬,就被其當眾毆成重傷,以至不治身亡。”

說到這裡時,張至眼含熱淚,情緒顯得尤為激動,繼續康慨陳詞,

“就因為此事,你祖母傷心欲絕之下,也一併去了。從那時起,我就發誓和契丹人勢不兩立。今宋人來攻,正是天賜良機,不管是為家仇還是國恨,我一刻也不願等了。”

言罷,他起身朝楊濤拜道,“賢侄可願助我?”

楊濤趕忙扶起張至,正色說道,“還請叔父吩咐,小侄萬死不辭!”

“好,老夫果然沒有看錯人!”張至高興的拍了拍楊濤的肩膀,向其承諾道,

“老夫向賢侄保證,此事成了之後,不管是宋人還是老夫,都絕不會虧待賢侄。”

楊濤卻道,“我與令郎情同手足,他的仇人便是我的仇人,更可況誠如叔父所言,此事還牽扯到民族大義,吾豈能奢求圖報?但請叔父下令,小侄該如何去做?”

張至也不廢話,當即就直言相詢,楊濤可有辦法,將他送出城去。

楊濤思考許久,才給出他的答桉,“如今西城門已被契丹人接管,想要從大門出去是萬萬不能。

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每夜子時到丑時之間,乃是小侄巡視城門的時間段,可以利用這個空當,用吊籃送叔父出城。”

聽到楊濤這個辦法,張志大喜過望,忙不迭答應下來,隨即二人又仔細商量半晌,才將行動時間定在明夜。

計議妥當後,楊濤不敢久留,向張家父子告罪一聲,便匆匆去了。

只是楊濤不知道的是,他方一離開,張至就叮囑兒子道,“你即刻派人秘密盯著楊濤,若是發現他有告密的可能,就立即來報,切記,切記!”

說完,他見兒子似乎有些不情願,遂恨鐵不成鋼的催促道,“你啊,為父不是不信楊濤,實在是此事關乎我們一家老小的性命,再怎麼小心都不為過,還不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