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三朝帝師,從永樂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七章:是人就會有私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六十七章:是人就會有私心

儒學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不可或缺的嗎?

其實不是,儒學對於統治者來說只是維持統治的工具,並不是不可或缺的,換一門學問也是可以的。

儒學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只是維持統治的工具罷了,就像是寫字需要用到筆墨一樣。

可以用毛筆,也可以用炭筆,也可以用圓珠筆和鉛筆,墨水也有很多種選擇,甚至還能用木棍在地上寫字。

但那都不重要,寫字的目的還是為了寫字而已,至於用的工具是什麼很重要嗎?

寫字的人是統治者,儒學手中的筆墨,目的是為了透過手裡的筆墨來寫下文字。

儒學與統治者而言並不是無法替代的必需品,只不過用順手罷了,暫時沒有找到另外一件“工具”取代儒學的地位。

儒學分為很多階段,早期儒學是由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

至秦漢時期,秦始皇施行焚書坑儒的政策,是對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擊。

到了西漢時期,統治者採納董仲舒簡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倡大一統思想,儒學從此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也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北宋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

南宋心學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到了明朝,朱元章一看儒學挺好用的,撿起來就用現成的了,並不是說非要獨尊儒學才可以,深入去瞭解為何明朝開國老朱要恢復科舉其實也不是老朱的本意,而是迫不得已之下的選擇。

自從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歷代君王都將推崇儒家,作為自己的基本方針,因為其中宣傳的忠君愛國思想,可以有效的抑制民智。

當然,統治者們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儒學進行改造,打造出適合當下發展的儒學新理念,程朱理學,便是其中的代表。

而科舉制度的創立,不僅讓寒門能出貴子,也讓儒家教化愈發的深入人心。

即使像元朝還有清朝,這種遊牧民族主政的王朝,他們也不會放棄儒教,因為儒家學說千百年來,在中原大地上早已根深蒂固,推崇它,對統治者百利而無一害。

首先,能夠向世人證明,自己才是統治中國的正統王朝。

其次,利用忠君愛國的思想來愚百姓,讓他們不管是昏君還是明君,都要不遺餘力的支援,否則,就是不忠不義,興儒學能穩固地位,維持統治是一點。

其次便是科舉制度的發展,是不斷趨向於儒家的過程,隋唐一代,不僅僅侷限於儒家經典,更側重於詩詞歌賦,因此才會湧現出如此多的有才華的詩人。

而到了南北兩宋,天平開始向儒家傾斜,元朝因為人心不穩,故而更需要竭力推崇儒教來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受動搖。

元仁宗更是說道:“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實,朕所不取“。

自那以後,科舉只注重於儒家的四書五經,同時,要以程頤和朱熹的註解為標準。

從那時候開始,程朱理學便以新儒家的身份,成了公認的國家哲學。

當然,元朝的統治者並不是真正的想要振興儒教,只不過是要選拔出思維單一,且完全服從於自己的臣子。

科舉制選拔人才的第一要義,就是忠誠,其次才看你的能力,天地親君師,你得先忠誠,才能受到入了統治者的眼,不然給你權力做什麼?

元朝統治者一方面推崇儒教,而另一方面又“以蒙古文字為重,直欲令天下臣民皆習蒙古語,通蒙古文“。

而其目的自然昭然若揭,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母語,那就等同於丟掉了靈魂。

所以,元朝雖然提倡儒教,但這只是權宜之計,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這也就是為何《廿二史札記》中反覆提到“元代不重儒術“。

到了元末明初的時候,朱元章在元末亂世,奪得天下,他本人雖然沒有文化,但是看著身邊很多人說著胡語,穿著胡服,異常痛心疾首,於是他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去蒙古化運動”。

自洪武元年,詔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和元朝“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其實是一個目的。

而且朱元章發現,雖然元朝表面上提倡儒教統治體系,但是卻一直在建立蒙古貴族統治體系。

元朝皇帝推崇的儒教,不過只在底層範圍內,寒門士子雖然可以透過科舉入仕,不過科舉考試,時有時無。

元朝統治者的出發點,還是根據自身利益來的,有文獻記載,“自元之始,文學甚輕,自是九儒十丐之傳,科舉亦屢興屢廢,宜乎風雅之事,棄如弁髦。”

老朱一看這不行啊,如果照此發展下去,那麼漢人的文脈必定會中斷,想到這一點的同時,朱元章也並不想像元朝那樣,讓貴族一直久居高位,使得社會階層固化。

因為倘若如此下去,就很有可能步了東漢以及兩晉的後塵。

朱元章還是更希望從底層選拔人才,因為他們在朝野中無依無靠,除了全身心的效忠皇帝,別無選擇。

這也是為何歷朝歷代的皇帝喜歡壓制武將,卻不怎麼喜歡針對文人的原因,就像蘇澤所想的那樣,封建社會,還是要手裡有人,有刀才行,文人手裡的權力是都是統治者賦予的,統治者隨時可以收回,撐死了做了權臣,還能謀取天下不成?

想謀取天下,也要問問軍隊答不答應,不是說你有權力就能一呼百應的,手裡沒有兵權都是白搭。

皇帝為何喜歡宦官也是同樣的道理,宦官無後,他們的權力也是皇帝給的,沒了皇帝什麼都不是,皇帝怕他們做什麼?

武將則不然,武將權力大了就不好控制了,很容易造成聽調不聽宣,割地稱王的局面。

朱元章實行分封制也是因為害怕武將勢大,打著肉爛在鍋裡的主意,將兵權牢牢地掌握在老朱家人手裡,外人想要造反那就要看看老朱家答不答應了。

朱標一死,老朱擔心朱允炆鎮不住那些有功勳的老人,於是開始對著那些有功勳的文臣武將下死手了,就是怕那些有功勳的老人仗著有功勳欺負朱允炆,謀取大明江山。

其中淮西勳貴更是被老朱給下了死手,沒別的原因,他們手裡有兵啊,老朱其實真不怕讀書人如何,他手上沾染的讀書人血可不少,殺起讀書人來絲毫不手軟,讀書人敢在他面前多比比,那就別想見著明天的太陽了。

與漢高祖劉邦一樣,明太祖朱元章也是以厭惡酸腐文人而聞名的皇帝,這或許與他們的草根出身有關,自己沒文化,所以尤其看不慣只會耍嘴皮子的讀書人。

雖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但朱元章從來不以君子自居,對於酸腐文人,他不但要動口罵,還要動手打,當然,作為皇帝,朱元章要打人無須動自己的手。

所以朱元章從來沒把儒學讀書人放在眼裡,殺了也就殺了,能把他怎麼樣?

這是他馬上皇帝,開國皇帝給他帶來的底氣,你不服造反好了,你今天造反老子明天就平了你。

可有人有兵的武將就不一樣了,老朱還是有些怕他們會造反的,不是怕造他的反,而是怕他死了後,那些人會造朱允炆的反,朱標一死,淮西勳貴們也就離死不遠了。

淮西勳貴,又稱明初淮西勳貴、淮西政治集團、淮西功臣集團、明初勳貴派系、淮西軍事貴族集團、淮西官僚集團等,在明初政局中,淮西勳貴是地位顯赫、頗為重要的一股勢力。

淮西勳貴裡的大多數人是跟著朱元章一起建立明朝的開國大將,多為朱元章老鄉,明初政治地位極高。

具體那時候發生了什麼後人不可追,只能從零星記載中去瞭解,但反正手裡有兵的,在軍中有威望的勳貴都走在了老朱的前頭。

朱棣奉天靖難那麼簡單就搶了朱允炆的皇位,也和朱元章大肆屠戮功臣脫不了關係,給朱允炆留下的班底根本抗衡不了朱棣,紈絝子弟,素不知兵的李景隆都能當領兵大將了,朱允炆能打得過朱棣才怪。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當然,也不排除李景隆自己相當二五仔。

再說回來為何朱元章要恢復科舉,興儒學,元朝是為了自己長治久安,他們是想明面上推崇儒學,而背地裡讓本民族的秩序來替代它。

可朱元章本是漢人,他沒有理由找其他的文化來替代儒教,更何況,儒家有了千百年的沉澱,還有朱熹程頤等先驅,為自己鋪墊好了道路,既然都是現成的,那直接拿過來用便是了,何必再費心費力重新弄一門學問來取代儒學?

儒學在元朝有過斷層,可時間非常短暫,要知道元朝統治時間連百年都不到。

對於朱元章而言還是讓儒家重新上位比較簡單一些,更省力氣點。

朱元章是靠著自己一步步的走到了權力的頂端,他也害怕有人不願服從自己的統治。

因此,他選擇復興儒教,同時對百姓注入仇恨教育,讓他們知道自己才是能夠帶領他們抵禦外族入侵的人,若是沒有他,天下還在異族的統治當中。

自那開始,以儒家為首的科舉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再也沒有了天馬行空的文人,只有懷揣“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的士子。

不但如此,朱元章還提高士子地位,奠定輿論基礎,在那時候全天下讀書人都自號孔子門徒,朱元章想要得到他們的支援,得到天下人的支援,就必須先在孔老夫子的身上下手。

他多次誇讚孔孟學說,“孔子之言,誠萬世師也,真治國良人“,如此一來,大家就真的開始信服朱元章,認為他是一個明君。

要知道,在元朝時期,十儒九丐,甚至有的連乞丐都不如。

朱元章想要重建儒家統治體系,不能只是祭奠孔子,還要拿出些實際行動,讓士子們看到自己的心意。“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徵耆儒,分曹究討“。

天下初定之際,他就廣召天下儒士一起商量治國理政之策,讓儒生們覺得自己備受重視,本來乞丐一般的他們,已經對儒學失去了信心,而朱元章的種種舉動無異於為其打了一劑強心針。

那麼從朱元章的種種行為便可以看出,他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完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體系的政權,選拔出來的臣子全部都聽命於他,而再由他們將忠君愛國的思想,層層傳遞給底層的百姓。

如此一來,朱元章就能夠實現長治久安的目的,還是將儒學作為了維持統治的工具,並不是說沒了儒學就不行了,實際上老朱完全有那個條件去推到重來,把儒教晾在一邊,只是他沒有那樣做罷了。

對於朱棣來說也是一樣的,大明讀書人要學什麼學問,尊什麼教派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大明還是老朱家的大明。

所以他才會和朱瞻基說這天下除了朱家,一切都可以推到重來。

只是現在的他還不確定蘇澤所主張的那什麼科學對朱家的統治是否有利而無害,所以他要再看看。

早在清風縣那一日他就看透了蘇澤骨子裡就是奉行“民貴君輕”的思想,所以他仍不知道蘇澤是要扶龍還是要屠龍。

若蘇澤所主張的科學真能扶龍,而不是屠龍,那麼讓科學取代儒學,對於他,對於朱家皇室來說又有何不可呢?

無非是換一種學問罷了,這大明還是朱家的大明。

他心中是希望大明的子民要過的更好一點沒錯,可他的出發點還是想要大明越來越強盛,能千秋萬載,盛世永昌。

一旦大明不是朱家的大明了,朱家不再是大明的統治者了,大明的子民過的再好與他何干?

他是大明的皇帝,大明的統治者沒錯,可他同樣也是朱家的子孫,他接過的是驅逐韃虜,恢復漢人河山的太祖皇帝手中的江山。

不,這是他從侄子朱允炆手裡搶來的,他要證明他比朱允炆那個臭小子做的還要好,他要證明太祖皇帝當初選錯了人,所以他要讓大明更加強盛,而不是讓朱家的祖宗基業在他或者他的子孫後代手裡丟掉。

大殿中,朱棣沒有再開口,只是眼神有些複雜的看著朱瞻基,看著這個從小跟在他身邊長大,被他寄予厚望的大明皇太孫,大明未來的統治者。

他伸出手放在了他最疼愛的孫子頭上,目光投向殿外,目光深邃,讓人捉摸不透。

取消對讀書人的優待,整頓吏治,造福天下蒼生都可以,他不反對,甚至樂見其成,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建立在朱家依然是大明的統治者的前提下。

朱棣也不是聖人,就算是千古一帝也終究只是凡夫俗子,是人!

是人就會有私心,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