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的葡萄牙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五十三章1911三大危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五十三章1911三大危機

1911年,歐洲出現了三個可能引發戰爭的大危機,即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意土北非危機,西葡領土危機。

最後三大危機,兩個爆雷引發戰爭,而最早出現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卻經過談判,以法國略虧,德國擴張殖民地避免了戰爭。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又稱為阿加迪爾危機,在1911年發生,這是一宗國際危機。

爭端起源是7月1日,德國派出豹號戰艦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宣示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德國的舉動,其實是為了向法國追討賠償。

因為根據1906年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的決議,法國得到不少在摩國之利益,但相應的應該給德國利益,最後法國給的很少。

這次危機,本質上也可以視為另一宗殖民問題而引起的紛爭。

雖然是德法兩國的殖民地危機,但因為海軍問題,英國與德國關係越來惡劣,因此在很多時候,法國也樂於拉英國下場。

雖然,英國,法國,德國關係越來越惡劣,但三國都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再加上法國之前確實耍無賴,最後談判成了最好的選擇。

7月9日,法德兩國開始談判,最後在11月4日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地位,並把喀麥隆北部部分領土讓與法國(今查德南部);法國則把法屬赤道非洲轄下的法屬剛果中南部(今剛果共和國北部)及鄰近的廣闊地區轉讓給德國,以作賠償。

德國得到了大量殖民地後,就放棄了自己在摩洛哥那些可憐的利益,而法國趁熱打鐵,同時也是害怕德國再生事端。

1912年3月30日,法國把摩洛哥變為她的被保護國,正式把它轉為殖民地。

摩洛哥危機中,英國在危機時支援法國,強化了摯誠協定以及三國協約的緊密關係。同時,英法也透過這一次,對德國的擴張殖民地更為敏感,所以協約國組織,漸漸從殖民地協定變為軍事聯盟。

作為向軍事同盟的進步一部分,摩洛哥危機後,英國與法國協定,讓英國海軍防衛英吉利海峽,法國則保衛地中海。

西葡領土危機,爆發於1911年9月9日,雙方也精神的談判,不過很快談判談崩,葡萄牙於11月11日向西班牙正式宣戰。

西葡戰爭,歐洲各國本以為會像同時需進行的意土戰爭那樣打很上幾個月,但結果葡萄牙率領尹比利亞同盟,三下五除二,只用了一個多月,就摧毀了西班牙軍隊。

西葡戰爭,爆發於11月11日,結束於12月30日。此戰後,葡萄牙真是主導尹比利亞半島,而另一方西班牙直接分崩離析,丟失一半以上領土,現在名字都改成了卡斯蒂利亞王國。

歐洲三大危機,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西葡領土爭端都落下了帷幕,而剩下的意土爭端引發的戰爭卻依然進行著。

作為列強的義大利,有著諸多的先手與安排,可他的表現卻驚掉了整個歐洲人的下巴。

義大利在北非的拖拖拉拉,讓歐洲人彷彿看到了又一個衣索比亞殖民笑話。

統一後的意大利王國,漸漸湧現殖民主義意識,可是他的殖民道路跌宕起伏。

義大利為了衣索比亞,而主動挑起的戰爭卻戰敗,在歐洲各國丟了大臉。

大名鼎鼎的俾斯麥首相,對義大利的殖民行為做出了形象的評價:義大利胃口巨大,牙齒卻不行,就像一個滿嘴爛牙的胖子。

衣索比亞戰爭的失敗,並沒有讓義大利放棄殖民野心,義大利改變了大跨步,變得小心翼翼起來,他們把目光投入了與他們一海之隔的利比亞。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國家對名義上屬於土耳其的北非沿岸地區的爭奪日趨尖銳。義大利企圖奪取土屬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今屬利比亞),作為在北非擴張的前進基地。

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是土耳其在北非的一片荒漠,經濟價值有限,但戰略地位重要。它與西西里島對峙,可控制地中海中部較狹窄的海面。

1881年在瓜分土耳其波爾泰政府佔有北非領地的過程中,阿爾及利亞(法國於1830年開始入侵逐步使之淪為殖民地)和突尼西亞(1881年)先後淪為法國的保護領地,因此土耳其在北非的名義上的屬地也歸西方殖民者所有,法國準備以此為由兼併土耳其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省。

這一企圖遭到歐洲國家,特別是早就想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義大利的反對。為此義大利積極進行政治外交活動,與各列強達成協議和默契(於德奧兩國結成三國同盟),承認了義大利在北非的利益。

為了作好吞併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省的準備,義大利在1880年至1911年期間,不斷向兩地移民和派遣商人,購買土地,積極擴充勢力;派海軍軍官換上漁民的衣服,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亞沿海捕撈海棉為名,進行海岸測量;指使義大利天主教神甫以傳教為名,深入內地收集情報。

義大利吸取1896年在衣索比亞失敗的教訓,不斷窺測選擇時機。當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事件發生後,義大利認為再不行動將可能失去機會,便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地區的意大利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為藉口,先發制人,搶在土耳其出兵北非之前,於1911年9月28日向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奧斯曼土耳其服軟,不然就威脅入侵上述地區。

面對義大利這個列強的威脅,奧斯曼土耳其呼籲各國制止義大利的入侵企圖,可是歐洲各大國卻都勸土耳其接受義大利的要求。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一直對列強唯唯諾諾的土耳其,這次拒絕了列強的好意,決定以武力保護自己的利益。

最後通牒的失效,義大利與土耳其正式進入交戰。

儘管意軍早已準備入侵,但等到戰爭爆發,大批意軍卻沒有準備好,這真的很義大利。

意軍於1911年9月28日晚出現在的黎波里,但等到1911年10月3日才開始轟炸港口。轟炸後不久,這個城市被1500意軍輕鬆佔領。的黎波里的成功,讓意大利人的殖民熱情高漲。

的黎波里的淪陷,並沒有讓土耳其放棄戰鬥的意志,他們組織當地的阿拉伯人和貝都因人進行防禦以抵禦意大利人的入侵。

的黎波里的成功,讓義大利很高興,決定再接再厲。義大利登陸部隊於10月10號出現,義大利這次派了20000人的分遣隊,義大利信心十足的認為這足以完成征服。

在義大利的計劃,圖卜魯克,德爾納等城市被認為可以輕易征服,但重鎮班加西就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他們把重點放在這裡。開始的順利,讓義大利輕敵,很快他們就面臨了第一次真正失敗。

1911年10月23日,一支軍紀渙散的義大利部隊,被流動的阿拉伯騎兵所包圍,然後奧斯曼帝國正規部隊也加入了戰鬥,最後幾乎全殲。

這次失敗被義大利媒體描繪成簡單的反抗,但後面打臉的是會越來越多,隨著戰爭的進行,義大利的損失越來越大。

前線的失敗,讓丟不起人的意大利政府惱羞成怒,這次戰爭,他們輸不起。

很快,義大利作戰兵團擴充至十萬人,面對20000人的阿拉伯軍和8000土軍,戰爭變成了一種人海戰術。

1911年12月4日,義大利增援部隊在一次小轟炸後在圖卜魯克登陸,向兵力配置較弱的腹地進軍。一支土軍小部隊和利比亞本土部隊被穆斯塔法·凱末爾將軍組織得井井有條,他們奮起反擊。

12月22日,圖卜魯克戰役結束,凱末爾將軍取得了勝利,有了這個成就,他在1912年3月6日被分派至德爾納軍營中,擔任重要職務,有了更多的力來協調戰場。

而就在凱末爾到達德爾納不久,義大利的軍隊也開始策劃向這裡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