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烽火十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編禁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編禁軍

凡事都是有代價的。

聽完了韓熙載的敘述,李源不由得對皇帝李璟的決定深感佩服,卻又有些頭疼。只因李璟做了一個看上去符合邏輯、暗地裡卻帶著兇險的決定,或者說在他看來對於維護皇權極為高明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將導致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後果。

按照南唐軍制,擴軍一事非同小可,尤其對於節度使的屬軍數量更是限制頗多,其用意當然便是不希望地方坐大以致威脅中央。

故而南唐開國以來,不管某一個節鎮兵馬數額如何增減,總會有另一個節鎮兵馬的數額隨之變化,最終為的便是使所有地方節鎮的兵馬總量,儘可能保持不變,永遠要比中央禁軍的人數少上那麼幾分。

而這次武平軍所增加的四萬兵額,便是從何敬洙的武昌軍頭上攫取過來的。

李源心中暗道,軍師許匡衡的計策果然是起了成效,昔日許匡衡身為楚州參軍,何敬洙為楚州刺史時,許匡衡便時常為何敬洙處理回覆朝廷的公文,久而久之臨摹起何敬洙的筆跡更是惟妙惟肖。

那一道所謂李源遇刺而從刺客身上搜到的帛書,便是許匡衡的手筆,自然便不懼吏部如何對比查驗,這便是此次李源能夠僥倖成功、令皇帝李璟逆轉心意的關鍵,並且引發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朝廷變局......

故而皇帝李璟這次拿何敬洙的武昌軍開刀,自然另有一番深意,要知道連左相馮延己都陷在了大理寺,作為刺殺李源的“兇手”之一,何敬洙又豈能倖免。而何敬洙也非省油的燈,估計只有李源這邊才能理解他心中的委屈。

何敬洙在接到削減兵額的聖旨之後,第一反應便是莫名其妙,武昌軍可是鎮守南唐邊陲的重要軍事力量,開國以來兵馬只有增多未有減少,加上武昌軍的西邊便可是李源節制的楚地,朝中上下誰人不知李源與日增長的聲勢,萬一李源有反心,武昌軍扼守著江南門戶,便是首當其衝的抵擋之力。

按理來說,武昌軍的兵馬數量應該增多才對,為何反倒削去了過半的兵馬?難道皇帝是昏了頭麼?

故而何敬洙遣了自己的長子何秩快馬進了金陵。中書門下很快便向皇帝李璟轉呈了何敬洙的一份奏疏,奏疏上何敬洙似是怨氣很重,更是自稱年紀大了,精力不夠,無法替陛下守衛大唐邊陲,無法再為陛下防範強敵的進攻,所以請求李璟另派高明之人統帥武昌軍,他要告老辭官云云。

還說自己全力為陛下效忠,在前方馬革裹屍亦在所不惜,但最怕的便是小人在身後搗鬼。自己可以死在戰場上,但卻絕不願死在背後的冷箭上云云。一份奏摺寫的,那是一個情深意切、康慨激昂、涕淚橫流。

這下好了,原本李璟是念在何敬洙昔日的戰功以及節使不可輕動的想法,只以削減兵額這等方式施以懲戒,說白了便是在暗示何敬洙以後老實點,莫要再做出任何蠅營狗苟的事情,同時李璟也想看一看何敬洙的反應。如果何敬洙不作聲,這件事便可湖弄過去,自己也就坡下驢,但現在顯然未能如願。

畢竟朝廷對於李源遭受刺殺一事秘而不宣,連左相馮延己的倒臺原因亦沒有公之於眾,何敬洙又哪裡知道自己已然成了刺殺李源的“兇手”之一?

所謂不知者不罪,但此時的何敬洙顯然不包括在內,這封滿帶怨氣的請辭奏疏立馬引發了李璟更大的怒氣。

“......好一個何敬洙!前度秘密結交重臣,刺殺我邊鎮節使,已是罪不可赦,朕念其勞苦功高,留了他的性命,也保住了他的職權,只不過是從他頭上挪四萬兵額給武平,竟然還敢發起牢騷?!武昌軍,亦是朕的兵馬!這天下,到底還是不是朕的天下!......”

這是李璟的原話,一段殺氣騰騰的話語,令澄心堂內的韓熙載以及幾名重臣無不膽戰心驚。

實際上,關於各節度增減兵額的問題,有人增,必然有人減,皇帝向來只能厚此薄彼,哪個邊鎮節度不想增兵?因此每當節度兵額有變動時,大家心裡都有數,被削減兵額的節鎮自然便會將另外那個獲利的節鎮視為眼中釘。

兵馬,那是節度使的命。這回李源挪走了何敬洙的兵額,也意味著兩人之間的矛盾從今以後再難調和。

雖然何敬洙的奏摺不是真的要辭,而是在耍脾氣罷了,但皇帝卻當真了,在澄心堂雷霆發怒過後,立即下旨扣留了何敬洙長子何秩,並且欲遣禁軍前往鄂州問罪。

千鈞一髮之際,新任左相徐鉉、新任樞密使魏岑、連同新任樞密副使李徵古紛紛站了出來。

他們很聰明,也極能揣摩李璟的心思。一眼便看出李璟的原本用意,只是對何敬洙略施懲戒罷了,並非是真想對其痛下殺手,何況何敬洙並不老,還沒到無法效力的地步。更主要的原因是,李璟此前對何敬洙是十分欣賞的。

要知道李璟自登基之後,素有一統天下的宏願,何敬洙是什麼人?那可是當年第一個率軍攻入楚地的大將,在李璟心目中的何敬洙,功勞不可磨滅,是獨當一面的悍將,是大唐邊境安寧的保證,像何敬洙奏疏中所言,還需要防範強敵。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強敵是誰?除了北邊虎視眈眈的周國之外,隱晦地說,自然便是楚地的朗州大都督李源。

無論如何,皇帝對李源的忌憚始終難以放下,徐鉉等人當然明白這個道理,這回李璟看上去確實滿足了李源的一應要求,但實際上只是藉此機會將朝堂大洗牌罷了,否則也沒有他們上位的機會。

皇帝,只為了維護皇權,為君之道便是要懂得平衡臣子之間的矛盾,或者利用這些矛盾為大唐江山更好的效力。這一次,既然拿馮延己開刀,拿何敬洙開刀,看上去的確是維護了李源,但作為一名皇帝,臣子是否遭遇刺殺,哪怕死不死,頂多都是一時憤慨或者惋惜罷了。

不管對李源如何補償,如何恩寵,該防備的還是要防備,而如今皇帝公開將何敬洙的部分兵額挪給了李源,已然將二人的矛盾擴大到了極致,只要他日朝廷有對付李源的用意,何敬洙也必將成為那把最鋒利的刀刃。

因此,只要李源尚在楚地,何敬洙便是有些用處的。在徐鉉等人的說服下,李璟最終收回了旨意,並沒有對何敬洙再次追責,反而下了一道勸勉其好生守護邊陲報效朝廷的旨意。

但武昌軍的兵額已由原來的七萬削減至三萬,李源的武平軍卻已達十萬,若真要防備,如何防得住?李璟忽而又頭疼起來,將目光又投向了兩位新任的樞密使,以求新的解決辦法,前提是不可違背自己已經下達的聖旨,增減兵馬可非兒戲,既然說減了,豈有馬上再增的道理。

如何解決?李璟尚在躊躇之中的時候,幾位重臣眼神交流了一番後,樞密副使兼兵部尚書李徵古給了李璟一個解決的辦法,那便是將武昌軍削減去的那四萬兵馬,重新整編成新軍,另派一名可靠的大將前往節制,以巡閱洞庭水路的名義屯駐嶽州。

李徵古的理由很充足,既然需要防備手握重兵的李源,保證大唐西境的安寧,那自然在邊境的兵馬上便要至少做到與李源旗鼓相當,而朝廷無法給武昌軍重新增加兵額,乾脆便將裁撤的四萬兵馬編為新的禁軍,中央禁軍的設立歷來不受限制,只需皇帝點頭即可。

而這四萬兵馬本就是由名將劉仁瞻一手調校,算是南唐地方的一支精兵,招兵容易練兵難,這樣一來,這些訓練有素的人馬也不會因裁撤而白白流散。

至於為何進駐嶽州,自然不言則明。嶽州歸屬武昌軍治下,卻位處楚地,離朗州路程快馬不過兩三日,朗州、嶽州、鄂州,三者是連在一起的,朝廷將這四萬新編禁軍擺在嶽州,擺在李源枕頭邊上,便像一個楔子一般直接插在了武平軍的心臟。

一旦有事,這四萬禁軍哪怕敵不過武平軍,也足可利用水路,等待鄂州武昌軍的調動增援,以及源源不斷地物資補充,完美解決了防備李源兵力不足的問題,又可將戰火控制在楚地範圍之內,不至於那麼快燃至江南。

見皇帝李璟點頭預設,李徵古急不可耐地丟擲真實的用意,很快便提及了問題的關鍵,那便是舉薦何人統率這支禁軍的建議。

在這個人選的問題上毫無懸念,徐鉉、魏岑以及李徵古無需商量,亦知該舉薦何人,只不過不能在皇帝面前表現得太過明顯罷了。

於是魏岑、李徵古故意相繼推薦了一些戰功平平、顯然不受皇帝待見的將領過後,最終還是由徐鉉這位左相壓後,裝作深思熟慮之後,給出了一個令皇帝意想不到的名字——張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