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章 觸龍說趙太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章 觸龍說趙太后

平原君一路馬不停蹄,往返於邯鄲新鄭之間。等他再次回到邯鄲的時候,時間已經進入到三月下旬。

什麼韓王要長安君為質趙太后一聽到這個訊息就怒了。長安君才不過十二歲,愛子心切的趙太后自然不願意自己的幼子冒險。

平原君也知道,這是韓國提出的三個條件裡面最難的一點,但如今局勢危急,韓國已經明確表態,長安君不為質,韓國援軍不出。

太后,如今少梁音信全無,多半已經失守。太原郡守稟報稱,秦國大軍已經進入太原郡,蒲陽以南,不復歸我趙國所有。廉將軍雖然可與白起大軍抗衡,但傷亡必然巨大。燕國齊國對我們又是虛與委蛇,不肯表態,想必是要看看秦趙兩國的戰況。只要我們稍落下風,必然群起而上為趙國計,臣請太后應允派長安君為質平原君苦口婆心地勸道。

國事艱難,臣請太后以國家大計為重,派長安君為質上卿藺相如平陽君等皆是深深作揖,懇求道。

年輕的趙王求助似的看向趙太后。白起的動作實在太快了,誰也沒料到,廉頗的援軍尚未趕到,秦軍就拿下了小半個太原郡。好在秦軍所佔據的城邑人口不多,太原郡的主要城邑人口都集中在中部,不然損失就真的大了。毫無疑問,接下來秦趙兩國交戰的地方一定是太原郡最繁華的所在,眼下正是春耕時節,趙國若是不能儘快結束這場戰鬥,太原郡怕是要鬧饑荒了。

趙太后卻是看也不看趙王一眼,垂淚道:先王駕崩這才多久你們就來欺負我這個老婦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說完。怒視了一眼跪在地上請命的平原君藺相如平陽君三人,頭也不回地走了。

君臣四人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因為趙王年幼,眼下的趙國是太后當政。趙王的玉璽印章全都在趙太后的手上,如果趙太后打定主意,長安君還真的無法前往新鄭為質。若是平常。君臣還可以軟磨硬泡,可眼下的問題是,趙國的時間實在是等不起了。長安君必須儘快出發前往新鄭,否則,趙國的損失可就大了。

諸位愛卿眼下如何是好啊趙王急的團團轉,不確定地說道:不如派人將玉璽偷出,秘密送長安君前往新鄭

藺相如連連搖頭,反對道:太后性情剛烈,若真是如此。必然出了三長兩短。到時,王上於心何忍我們這些做臣子的,也是百死莫贖了

可太后現在聽不進勸,燕國那邊,王后來信說,如果寡人不能擊退秦軍,燕國怕是要進犯我們趙國。趙王長嘆道。

平陽君點了點頭,道:薊城的氛圍很是詭異。臣還發現了秦國的說客,燕王雖然沒有表示要討伐我們趙國。但也沒有表示要援助我們。依臣來看,燕國就是在等待時局變化,一旦我們趙國不支,恐有大禍矣

臣去臨淄的時候,等候了兩天才見到齊王。臣提起兩國重修舊好之事,齊王表示。只要我們肯割讓兩百裡的土地,齊國絕不趁人之危,相反會聲援我們。藺相如也說了齊國的形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趙王心下一橫,知道現在不是猶豫的時刻,道:實在不行的話。寡人將王位讓與長安君,寡人自己前往新鄭為質。

平原君三人雖知道這是趙王的氣話,但也不由一陣惶恐,主辱臣死,若是連這個問題都解決不了,三人該羞愧死了。何況,趙太后是吃軟不吃硬的性子,趙王如此逼迫,就算趙太后最後答應,母子二人的樑子也算是結下了。

也許,眼下唯有左師可以說服太后。平原君思考了片刻,輕輕說道。

翌日,垂垂老矣的左師觸龍顫顫巍巍地拜見了趙太后,趙太后以為觸龍是來勸說自己讓長安君為質的,自然沒給什麼好臉色,只等著觸龍一開口遊說,就命人把觸龍轟出去。

哪知,觸龍顫顫巍巍地作了一揖,上來就是請罪道:老臣的腿腳不靈便,已經不能快走,先王駕崩之時,勉強參加了先王的葬禮,回家也是將養了許久才能下床。私底下原諒自己,只是好久沒有拜謁太后了,怕太后悲傷不能自持,特來向太後問安。

趙太后臉色略一緩和,心道原來還有忠於自己的大臣。如果自己沒有記錯的話,觸龍已經六十多歲了吧先後侍奉趙武靈王和先王,現在又侍奉自己的長子,實在是三朝元老啊不像平原君平陽君兩兄弟和那個藺相如,先王剛一駕崩,就逼迫著自己把幼子送到新鄭當質子。自己一名老婦,身子一向不好,哪裡還有幾年好活,居然連最後的天倫之樂也要剝奪,端的是不為人子。

老婦出行全靠攆車。趙太后說道。

觸龍緩緩點了點頭,道:日常飲食沒有減少吧

趙太后心下更安,誠實地說道:不過是吃些粥食罷了。

觸龍長嘆了一聲,道:老臣就不行了,年齡痴長,已經完全沒有食慾。諸子又不讓老臣省心,老臣放心不下,每天就勉強堅持步行三四裡,希望能稍微增強一點食慾,對身體有好處。

趙太后有感而發,觸龍為了照顧幾個子女,居然如此堅持,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也是不由嘆道:老婦做不到。

觸龍苦澀一笑,露出難為情的樣子,彎下身子,作揖道:老臣的兒子舒祺,年紀最小,最不讓老臣省心,可老臣又最寵他。希望太后可以應準,讓他進王上的黑衣衛隊,侍奉王上,也好謀個出路。臣老了,冒死向太後提出這個不情之請。

趙太后沒想到,觸龍顫顫巍巍來求見自己。竟是為了這件事。黑衣衛隊乃趙王的貼身親衛,少有遇險,等閒人不敢輕視,倒是可以買個平安。觸龍果真是厚愛他的幼子啊

老婦準了,愛卿回去後讓他收拾下入宮吧不過,他多大了趙太后賣了觸龍一個面子。好奇地問道。

剛好十四歲,雖然還小,但老臣沒幾年好活了,趁著老臣還沒死,希望可以先託付給太后。

趙太后動容,道:做父親的也如此憐愛幼子嗎

觸龍心中一喜,臉上卻是不動聲色,道:比做母親的還要憐愛

趙太后難得笑了,搖頭道:應該是做母親的更愛吧

觸龍卻道:老臣以為。太后對長安君的偏愛遠不及對女兒燕後趙太后的女兒此時為燕國王后的愛。

愛卿差矣老婦更偏愛的是長安君

觸龍趁機說道:父母若是愛子女,就要為子女謀劃長遠。太后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抱著燕後的腳跟,淚流不止,那是因為想到燕後要遠嫁,今後母女難以重逢。等燕後嫁到燕國,太后不是不想燕後,每逢祭祀的時候。都會為燕後暗暗禱告,希望她不回來。難道不是想燕後的子孫代代在燕國為王為君嗎

趙太后一愣。燕後既然出嫁到燕國,自己當然想她平平安安,受燕王寵愛,如此,燕後的子孫確實會代代為王為君,保全富貴。

趙國自烈侯立國起。直至現在,趙王的子孫為君為侯者,他們的子孫可有繼承爵位的不單趙國,其他諸侯國可有這種情況

趙太后仔細想了想,道:無有

觸龍這才丟擲了自己的真正來意。道: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做國君的子孫難道不好嗎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金玉珠寶何其多也現在太后給長安君以高位厚俸,將趙國最膏腴的土地分封給長安君,賞賜他無數的珍寶,卻不曾想長安君是否有功於國家。一旦太后您駕崩,長安君失去依靠,又拿什麼在趙國立足呢所以老臣才認為太后為長安君考慮的太短淺了,遠不如對燕後的偏愛。

趙太后哭笑不得,觸龍說了半天,還是勸諫自己把長安君派到新鄭為質。也難為他了,拖著垂垂老矣的病軀,為了趙國的大計奔走。自己確實有些溺愛長安君了,沒有為長安君的長遠打算。韓國以仁義著稱,新鄭也不是咸陽那般的虎狼之地,罷了,就讓長安君為質吧

趙太后深深作了一揖,道:倒是老婦見識淺薄了,任憑愛卿安排長安君的去處吧

左師如釋重負,拜謝道:太后聖明

在趙太后同意派遣長安君為質後,趙國君臣大喜。趙王為免夜長夢多,趙太后反悔,當即安排了一百輛馬車,連夜護送長安君往新鄭駛去。出得邯鄲西門,途經武安,進入韓國的上黨郡,至此,大局已定。

收到長安君一行進入上黨的訊息,韓國也沒有失言,以暴鳶為主將,李牧為副將,出兵十萬,直往上黨而去,意圖藉由上黨入太原郡,支援趙國。韓王同時派遣使者前往邯鄲,允諾一個月後,韓趙兩國國君可在洛陽會盟。

魏國,大梁。

魏王眼下是左右為難,原因在於韓王派遣丞相張平為使出訪大梁。對於秦趙兩國在太原郡的大戰,魏國是絲毫不感興趣的。趁著韓國遲疑的功夫,魏國悶聲發大財,已經攻佔了巨陽符離塞以北方圓兩百裡的楚地。

淮河流域乃是楚國的精華所在,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楚國眼見向趙國求援不成,惱羞成怒之下,集結了二十萬大軍,才止住了魏軍繼續南下的勢頭。魏國自然也不願意放棄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不斷增兵,意欲將楚國的勢力趕到淮河以南。兩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鏖戰,誰也不肯後退一步。

楚國不後退是因為若是失去淮河以北,楚國就會受到重創,徹底淪為二流的國家,無法染指中原。魏國不後退是想一鼓作氣,壯大國力,爭取在中原地區更多的發言權。

可張平帶來了韓王的忠告,希望魏國可以就此罷兵。跟隨韓國趙國一起,反攻秦國。當然,韓國是不會對魏國的事情指手畫腳的,韓國藉助的是周天子的名義。雖然誰都不把周天子當回事,但當韓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那就另當別論了。

魏王客客氣氣地把張平送出了宮。令人好酒好肉地招待著。私下了卻是緊急召見了群臣,想要謀劃個出路。韓國已經把道路指給了魏國,但魏國要不要走這條道,還需要好好思量思量。

王上臣以為,如今韓趙兩國已經結盟,秦國不足為慮。我們若是忤逆韓國的話,韓趙兩國必然發兵攻魏,再加上楚國,大梁恐有兵災之禍。為王上計。為魏國計,我們當出兵伐秦,以安韓趙之心。上大夫段幹崇裝作憂心忡忡地說道。

韓國丞相張平已經暗示過自己,只要自己可以說服魏王支援韓國伐秦,那有說不盡的好處。如此情況下,段幹崇自然是賣力地要促成此事。在段幹崇看來,魏國的好處已經撈得差不多了,剛好可以藉此下臺。至於討伐秦國。有韓國趙國頂在前面,也是撈好處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魏王點了點頭,對自己的心腹的話還是比較認同的。秦趙韓三國都是魏國得罪不起的,當初自己之所以答應秦國背離韓國,那是因為魏冉信誓旦旦地保證,秦國會和韓趙兩國互相爭鬥。哪裡會想到,趙王這麼快就掛掉。趙國人心惶恐,又和齊國燕國關系緊張,主少國疑,趙國為求自保,只能倒向韓國。如今韓國趙國聯盟已城。勢力最大,魏國若是忤逆的話,肯定被討伐。

中大夫縮高深以為然,附議道:楚國集結二十萬大軍於巨陽符離塞一線,我們魏國想要有所進展,傷亡必大。王上如今已經取得兩百裡楚地,得民六萬餘戶,收穫頗豐,何不見好就收,以免傷亡過重

中大夫顏恩亦是言道:王上既交好韓國,則楚國不敢來犯。又有趙國為盟,天下諸國,誰敢小覷我們魏國且夫韓趙魏三國本為一體,有三國在,則秦國一日不能出關中。甚至於,秦國早晚會被我們三國所滅。王上若是不從,則得罪韓趙兩國,加之現下魏國已然惱怒楚國,除非王上願意與半個天下為敵,否則,當與韓國聯盟。

郎中令衛慶提出了自己的擔憂,道:河東緊鄰秦國關中上郡並太原郡,三面環敵。若是伐秦,秦國必然惱羞成怒。韓趙魏三國當中,尤以魏國最弱,想來秦國一定會拿我們當突破口,如此,我們損失必大,怕是不妥啊

上大夫段幹崇出言道: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郎中令以為,是得罪秦國好呢還是得罪韓趙兩國好秦國自身難保,又有什麼精力討伐我們河東呢

信陵君點了點頭,認可了段幹崇的說法,謂魏王曰:臣以為,韓趙兩國勢大,非我魏國之福。秦國勢大,亦非我魏國之福。若是燕國齊國肯援助秦國,我們魏國可作壁上觀。若燕國齊國作壁上觀,我們魏國首當其衝,卻是不好忤逆韓趙兩國。王上可先與韓國虛與委蛇,這大軍集結總歸需要時間,待確定燕齊兩國的態度再做結論不遲。

國尉辛心裡暗暗點了點頭,對魏國來說,最好的情形莫過於韓秦趙三國各自為戰,互相征伐,最好鬥個三敗俱傷。這樣,魏國可以趁機崛起。但韓國不知出於什麼考慮,硬生生地要拉上魏國伐秦,魏國就難做了。如果燕國齊國擔心秦國被削弱的厲害,出兵救援秦國的話,那魏國自然可以出工不出力,看秦趙韓齊燕五國消耗。如果燕國齊國無動於衷的話,那魏國也只好用伐秦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換取一時之安。秦國被削弱了,這中原就是韓趙兩國說了算。魏國從此只能是蟄伏起來,不表明自己稱霸中原的念頭。

臣以為丞相之見老成持重,可行。韓趙聯盟,聲威一時無兩,若有他國忤逆,我魏國當視時局而動,若無他國忤逆,我們魏國萬不可做這第一個忤逆之人。國尉辛表態道。

上大夫段幹崇暗暗思量了下,信陵君是打著讓齊國燕國做出頭鳥的主意,可兩國決計不會這麼傻。燕國的王后可是當今趙王的姐姐,有這個枕頭風,加上韓國的影響力,燕國不會再和趙國為難。齊王素來謹慎,沒有一個可靠的強援,哪裡敢找趙國的難堪因此說到底,信陵君只能接受答應韓國討伐秦國的主意。

但為了防止生出變故,段幹崇還是說道:王上為安韓國之心,臣以為還是當集結十萬大軍,準備前往河東。畢竟,和楚國的議和之事,也需韓國那邊協助。

魏王點了點頭,道:就依愛卿之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