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六章 敗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六章 敗走

出城襲營魏王仔細思量段幹崇提出的這個大膽計劃發現的確如段幹崇所說,這些時日的對峙,魏軍從來沒有出城攻打過韓軍。加上韓軍先入為主的想法,韓軍對魏軍一定極度藐視。連己方都認為不可能出城襲營,更遑論韓軍如今暴雨如注,視線極差,此時東門南門的韓軍防備應該是最鬆懈的時候。只要自己同意出兵,一場勝利應該是囊中之物,哪怕是小勝,也足以振奮全軍的士氣如果操控得好,也許可以殲滅數萬韓軍,一掃這些時日的頹勢至於能不能達到段幹崇所說的纏住韓軍,延緩韓軍水淹大梁的目的,就要看襲營的成果了

魏王最終決定搏一搏,與其束手就擒坐以待斃,魏王更希望試一下段幹崇的計劃,成則喜敗亦無憂。

愛卿以為寡人出兵多少襲營合適魏王神色肅穆,顯然認可了段幹崇的大膽計劃。

臣以為,兩萬足矣段幹崇輕輕道出了一個數字。

魏王不置可否,轉而問向國尉辛,道:尉愛卿以為呢

在晉鄙戰死,衛慶大軍全軍覆沒之後,有關軍國大事,也只有國尉辛可以為魏王答疑解惑。在段幹崇說出的數字沒有超過魏王心中的估測後,魏王又徵詢國尉辛的想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國尉辛當然不會拒絕段幹崇的提議,持國雖需沉穩,但在敵國絕對的優勢面前,魏國也只能另闢蹊徑。何況,大雨讓天地間朦朧朧一片,魏國襲營的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想到這裡,國尉辛微微點了點頭,附議道:臣以為可行即使韓軍戒備森嚴。大軍也能藉著雨勢退回大梁不過,臣以為我們最好額外準備三萬人的大軍以作完全。一旦韓軍落敗,我們也好趁勝追擊,擴大戰果

魏王這才鄭重地點了點頭,說道:寡人心意已決,以尉愛卿為將。立即集結兩萬大軍,攻打南門外的韓營。

南門外的韓營緊鄰鴻溝,相比較其他城門的韓營來說,一旦遇險,只能得到一個方向即東門的韓軍支援。這一點對魏國來說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換做平時,魏軍想要襲營,還需來一出聲東擊西的戲碼,以增大勝利的可能但如今,大雨省卻了這個步驟。魏國也因此能調動更多的軍隊

喏群臣齊聲應道。

很快,大梁城內的半數魏軍開始集結。為了激勵士氣,魏王開出的重賞,也為被選為敢死隊的兩萬魏軍所知曉。所有的人都知道,如果此戰不勝,韓軍就會水淹大梁。他們的家園土地將會成為一片澤國原本因為龜縮城內就感到憋屈的魏軍精銳聽得這樣的訊息,自然是爆發出強烈的戰意這個時代,再沒有比財帛土地更能讓人動心的了。在上級軍官的宣傳下。韓軍的目的是來搶他們的糧搶他們的地,魏軍的身後就是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命根子,如今韓軍來搶,魏軍自然是拼死抵抗了。

瓢潑的大雨很快就把集結完畢的魏軍全身澆透,衣著單薄的魏軍在寒風暴雨中瑟瑟發抖,但每個人的心中都是滾燙的。無論是為了榮譽還是利益,身為一名漢子。要做的就是在這場大雨中盡情收割敵人的性命。韓軍可以來奪取屬於魏軍的東西,只要韓軍有命,只要韓軍可以踏過魏軍的屍體

韓軍自然沒有發現,大梁的南門已經悄悄開啟,兩萬身著最簡單蓑衣的魏軍正殺奔向自己因為此時。南門外韓軍主將裨將軍宋明正指揮著大軍撤兵。

韓王下令撤兵的訊息是在今天一早下達的,大梁北方十五裡處,一座堤壩已然成形,為了避免大水衝了龍王廟,韓王要求東門和南門外的韓軍務必在明日拂曉前撤離。單以南門而言,足足七萬大軍,要在一天內撤離,放在往常,不過是一件小事。但在這滂沱的大雨中,如何確保大軍井然有序地撤離,可是愁懷了裨將軍宋明。

在此刻的宋明看來,當兵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在連綿的大雨裡野外駐軍,因為積水會越來越多,鞋子幾乎一直是溼的;比這更痛苦的事情就是拔寨退兵,駐軍的時候有帳篷當著,腳雖然是溼的,但身子好歹是幹的;撤軍的時候,身子溼透了不說,還會一不小心就摔倒,搞得一身泥濘。宋明不知道,待和韓王率領的大軍合兵一處後,有多少人會著涼,又有多少人會得肺癆。只希望,隨軍軍醫煮的那些薑湯可以起到作用吧

兩萬魏軍就是在這種時刻殺進了韓軍大營。毫無防備的韓軍直到損失了七八百人後,才意識到自己的身邊來了不速之客。接敵的韓軍倉促地拔出了腰間的長劍,狠狠地殺向了蜂擁而來的魏軍。但由於人數上的巨大差距,旋即淹沒在人山人海般的魏軍之中。

一直在犧牲了四五千人後,韓軍才集結起一個萬人方陣,擋住了魏軍的攻勢。在這片泥濘不堪的土地上,已經殺紅眼的韓魏兩軍誰也不肯想讓,都想致對方於死地。長戈短戟矛圓盾劍,各種兵器的碰撞聲不絕如縷,兩軍腳下的土地已經被鮮血染成了紅色,閃電映出了雙方猙獰的面孔,扭曲地如同地獄裡爬出來的惡鬼。雙方不停地揮舞起手中的兵器,刺向自己對面的敵人,要麼你死,要麼我亡。只要沒被刺中要害,所有的人都會再次殺向敵人。生命在這一刻變得廉價至極。沒有人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在這場戰鬥中活下來,他們只知道,要想活下去,就要殺光對面的敵人。

魏軍無疑表現得更加冷酷些,他們的打法完全是以命博命,不閃不躲。他們嘶吼著,叫喊著,前仆後繼地殺向韓軍。韓軍原本沉穩的防線一時之間竟然有被突破的風險

關鍵的時刻,韓軍人數上的優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雖然原本的七萬大軍已經有三萬先行撤離。南門外的韓軍實際上只有四萬人。但這四萬也不是區區兩萬魏軍可以解決的,尤其是訓練有素的韓軍從最初的慌亂之中回過神來。如同被羞辱的老虎,韓軍用決絕的勇氣和自己的鮮血,洗刷著魏軍帶來的屈辱在裨將軍宋明的指揮下,第二個萬人陣從側面向正在交戰的魏軍碾壓過去。

將軍前軍已經快抵擋不住了一旁的親衛對尉辛著急地說道。

尉辛望著陷入重圍的前軍,又看了眼雨勢。鏖戰了一個多時辰。雨越來越小了,直到現在已經變得淅淅瀝瀝,視野在三天來第一次變得如此清晰。尉辛可以清楚地看到,當面的韓軍絕對不超過三萬,想來是部分韓軍已經先行撤退了這倒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只要魏軍主力壓上,韓軍勢必不支。就算東門的韓軍趕來增援,泥濘的道路也會大大影響援軍的速度

立即派人返回大梁稟報王上,韓軍主力已經撤退。餘下的三萬大軍可以出發了。尉辛朝身邊的親衛說道。

喏親衛領命離開。

全軍都有,立即增援前軍凡是畏敵不前,臨陣脫逃者,殺無赦殺敵立功者,王上重重有賞

尉辛手中僅有的五千大軍在尉辛的一聲號令下,衝向了苦苦支撐的前軍。原本還在勉力支撐的前軍陡然間得到援助,士氣大增,拼了命地想要和尉辛的中軍匯合。宋明哪裡會讓魏軍如意。在令旗的指揮下,韓軍憑藉數量上的優勢。將五千魏軍重新分割包圍開來。只是,尉辛選取的時機很是巧妙,雖然表面看起來,韓軍依然佔據上風,但實際上,以逸待勞的五千魏軍給韓軍造成了許多的困擾。在戰場的區域性。魏軍甚至佔據了些許的優勢。

魏王心裡早有預料,在尉辛帶領兩萬魏軍出城襲營的那一刻起,韓魏兩國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擺到了明面上。兩國正式撕開假惺惺的麵皮,就此決裂。只是雨勢突然變小,讓魏王覺得很是意外。

站在城頭上的魏王望著激戰正酣的韓魏兩方。估摸著雙方的勝負。魏軍的悍勇和頑強讓魏王很是感動,魏王甚至湧起若是有三十萬如此精銳的士卒,城外的三十萬韓軍根本不足為慮,魏國甚至可以俘虜韓王的念頭。但不可否認,魏軍目前只是在尉辛的帶領下,不怎麼落在下風而已。在城外櫛風沐雨的韓軍空佔據數量上的優勢,但由於營養或者說體力上跟不上,遲遲不能把優勢轉化為勝利。魏王明白,是到了派出第二波援軍的時候了。只要第二波援軍到達戰場,魏國這次就贏定了。

裨將軍宋明發現自己似乎掉進了一個圈套,自己從未想過,魏軍會如此自不量力或者說勇敢,居然冒險衝出大梁,給了自己當頭一棒如果自己麾下的七萬大軍沒有分開,宋明不介意給魏國一個刻骨銘心的教訓。但經過半個多月的風雨洗禮,自己麾下的大軍可謂疲憊至極,大梁的周邊地勢,屬南門最低,在雨水中浸泡了半個月,再精銳的軍隊也會變成了一支弱旅。更何況,原本的七萬大軍,先行離開了三萬,又損失了一萬三千人,宋明如今可以呼叫的只有區區兩萬七千人宋明清楚,隨著雨停,大梁城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大軍現在是一支孤軍。再謹慎的人也會傾巢而出,派出數萬大軍圍剿自己這才是自己最大的危機一個處理不當,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宋明決定不再和眼前數量只有一萬初頭的魏軍糾纏下去,儘管宋明確定,只需再過三個時辰,自己就可以拼著數千人的傷亡,完全吃掉他們

撤軍宋明擺了擺手,臉色鐵青地對身後的傳令兵說道。

傳令兵一愣,似乎不明白宋明為何在韓軍漸漸佔據上風的情形下主動撤兵,但還是恭恭敬敬地領命而去。

很快,嗚嗚的號角響徹這一方雨後初晴的天空。正在和魏軍鏖戰的韓軍一愣,心不甘情不願地交替掩護著想要後撤。魏軍付出了這麼大的傷亡,又怎麼會讓韓軍如願呢尉辛令人扯著嗓子吼道:韓軍不行了大夥一起上啊王上的大軍已經出城了,讓我們拖住韓軍,全殲他們

無論韓軍撤到哪裡,著了魔的魏軍如跗骨之俎般緊追不捨而此時,宋明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一支人數在三萬以上的魏軍正在向這片戰場疾馳而來

楊治,本將軍命你速帶兩萬大軍撤退,不得有誤沉下心來的宋明語氣嚴厲地對副將楊治說道。

那將軍你楊治顯然有些不明白宋明的命令。

宋明慘然一笑,語氣卻是不容置疑地說道:本將軍自然留下來斷後

將軍讓末將來斷後將軍先退楊治顯然知道斷後的巨大危險,戰到現在,原本的四萬韓軍只剩下兩萬五千人,宋明要自己帶走兩萬,那宋明手下只有五千人用來斷後

如果是休整完畢裝備齊全的五千韓軍,自然可以抵擋還剩下七千兵力的魏軍,哪怕是面對三萬後續追兵,只要有營寨或者山坡之類的作為依託,楊治也相信韓軍可以堅守甚久。但眼下韓軍在風雨中消耗了許多的元氣,又和兩萬魏軍比拼了許多體力,腳下是泥濘不堪的土地,韓軍賴以倚重的弩箭失去了作用。而對方呢,是養精蓄銳以逸待勞的精銳。韓軍除了鬥志,除了意志,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依仗的了

這裡是本將軍說了算,還是你說了算執行命令宋明瞪著眼睛,吼道。

將軍楊治還想爭取

違抗軍令者,殺無赦宋明的話語裡包含著一股殺意。

楊治咬了咬牙,最終應承下來,末將遵命說完,竟然頭也不回地走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