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五章 僵持的局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五章 僵持的局面

襲擊發生的很突然,秦軍校尉魏梁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在距離漆縣不過二十裡的地方中了匈奴的埋伏

兩萬匈奴騎兵在曠野裡讓秦軍見識到了騎兵的可怕衝擊力雖然秦軍也有兩萬,但卻是兩萬步卒,而且是兩萬跋涉數百裡後疲憊不堪的輕步兵在曠野中,面對衝鋒起來的騎兵大軍,一旦輕步兵無法集結成方陣,等待他們的,就會是一場屠殺

屠殺這種事秦軍做得多的,但他們往往是提著長劍,追亡逐北的那一方,像如今這般,拼了命的集結起來保命的情況,少之又少

魏梁沒有半分的猶豫,在發現匈奴騎兵出現在視線的剎那,馬上就派出三千士卒去阻攔匈奴大軍,為主力的集結爭取時間。說是阻攔,倒不如說是去送命

誰都知道,面對速度已經起來的兩萬匈奴騎兵,再多的步卒發起反衝鋒也不過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更何況只有區區三千人他們最大的作用就是用自己的性命來為主力爭取片刻的時間至於活下來,那根本就是奢望

秦軍咬著牙,在各級將領的吆喝下迅速站好位置,有賴於秦軍平日裡的苦練,不過片刻的功夫,一個防禦陣型就初見規模秦軍付出的代價就是方才那個三千人的偏師徹底湮滅了匈奴

不過,即使如此,秦軍所能做的防禦也不過是讓三五個人死死握住一支長戈或者長槍,對準匈奴奔來的方向。以血肉之軀硬抗騎兵的衝擊完全是在送死,但死的人多了,匈奴人的速度就會慢一下。到時候,匈奴人固然可以居高臨下,但他們的彎刀註定了夠不到秦軍。但秦軍卻可以或砍馬腿,或用長戈勾馬背上的匈奴士卒,擺脫捱打的局面。

可惜,來犯的匈奴似乎識破了秦軍的伎倆,他們只是劃出一個優美的弧度,也是死亡的弧度。用連綿不絕的箭雨削弱著秦軍的反抗意志。隔著百餘步的距離,匈奴盡情地虐殺著秦軍,似乎在報復之前屢屢受挫於漆縣。

秦軍一下子陷入兩難,發動衝鋒吧,匈奴完全可以重新拉開距離或者將散開陣型的秦軍攔腰截斷,分而殲之;一味死守吧,手中的武器又夠不到匈奴人,當初為了加快速度,秦軍攜帶的盾牌很少。想用盾牌陣減輕傷亡的想法無疑是破滅了秦軍是隱忍善戰不假,但什麼時候,秦軍憋屈到只能捱打不能還手魏梁保證,如果這樣持續一個時辰,自己的大軍就會徹底崩潰

當然,匈奴的臂力再好,也堅持不了這麼長時間的放箭但匈奴也完全不需這麼長時間,他們只需放上十幾輪箭。射殺光最前面手持長戈長槍的士卒就能堂而皇之地衝進原本就不結實的秦軍方陣,到時候。能夠阻擋匈奴獲勝的就只有他們自己了

匈奴打的就是這個主意,義渠洪向單于建議,派出一支偏師,埋伏在漆縣以南,如此,不僅可以切斷漆縣和咸陽的聯絡。還能對咸陽來的援軍知道的一清二楚,及時示警。秦國援軍若是統一行動,匈奴偏師可攻其尾,挫一下秦軍的銳氣;秦軍若是將隊伍拉的過長,則匈奴偏師可伏擊秦軍先鋒。

如今。秦軍救援漆縣心切,兩萬先鋒脫離主力,為了速度,更是拋棄寄養,實乃匈奴的天賜良機秦軍為數不多的戰車在匈奴人看來,不過是一個擺設,真正有威脅的長槍兵長戈兵在匈奴的箭雨下,傷亡慘重。匈奴人興奮地叫著,似乎看到勝利近在咫尺

秦軍薄薄的外層防禦在匈奴的輕輕一戳下,堅持不過一盞茶的功夫就破了,如同闖進羊群的餓狼,匈奴人尋找著最近的獵物。可惜匈奴人忘了,有些羊並不是溫順的羔羊,而是長有尖角的公羊。突然出現的秦軍弓箭手以最短的時間射出手中的箭矢,匈奴吃驚地望著秦軍弓箭手啞然失色,但也改變不了如同割麥一般倒下的命運。

從一開始,秦軍就雪藏了弓箭手,不僅因為秦軍弓箭手數量只有區區一千,如果和兩萬擅長騎射的匈奴騎兵對射的話會很快耗之一空,也因為弓箭手在遇襲的片刻,就被魏梁作為一支奇兵。

騎兵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否則,還不如步兵好使。魏梁故意犧牲最外圍的兩千多人,先放鬆匈奴的警惕,待匈奴人速度減緩下來,以一千弓箭手射殺衝在最前面的匈奴士卒。如此,後續跟進的匈奴大軍就會失去速度,這些無主的戰馬甚至可以作為秦軍和匈奴之間的一道防線。即使匈奴及時退出去,秦軍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重新佈置防禦。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戰局正如魏梁推演的那般,在發現前軍一批批倒下,後續跟進的匈奴士卒有的想下馬尋找掩護,有的想要衝到前面看清楚秦軍卻被滿地的死屍和死馬所擋,速度一下子慢了下去。

秦軍趁勢重拾了下軍心,發動反衝鋒,一時之間,雙方鬥了個旗鼓相當。秦軍有悍不畏死的勇氣,匈奴有身為狼的子孫的驕傲,針尖對麥芒,甫一開展,雙方就毫無試探地想要致對方於死地。

匈奴不能退,因為在匈奴的血液裡,背後中箭是一種恥辱,秦軍不能退,因為無法纏住匈奴的話,匈奴人也許會吸取教訓,用連綿的箭雨打得秦軍毫無招架之力。

如果不是秦軍的一萬騎兵及時馳援,也許鬥到最後,匈奴會以較大的傷亡全殲秦軍先鋒。但一萬秦軍騎兵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無可否認,騎兵的機動性很強,但消耗的糧草也多秦王力排眾議,終於將各地的騎兵集結起來,湊齊了一萬大軍,交由麃公指揮,雖然此時麃公的大軍已經離開十天。等這支騎兵追上麃公的時候,麃公略一思考,就讓這一萬騎兵前去和魏梁的大軍匯合,馳援漆縣。沒想到緊趕慢趕。剛好挽救了魏梁的大軍

匈奴人倒也難得果斷,在發現一萬秦軍出現在地平線的時候,果斷放棄了和秦軍的糾纏,而是沿著小道,很快消失在這片戰場如果不是滿地的死屍,很難想象。方才,匈奴出現過,並和秦軍爆發了一場慘烈的戰鬥

是役,秦軍損失了七千多人,匈奴人只留下了一千多具屍首,毫無疑問,秦軍吃了一個很大的悶虧

魏梁和騎兵校尉嬴方稍微一商量,就決定不再和這支匈奴偏師糾纏,不僅僅是忌憚匈奴可能用聲東擊西之策再次襲擊。也是因為漆縣危在旦夕,能早一刻到達漆縣都是一種勝利

兩人以自己的名義,將漆縣以南有一支人數在兩萬人左右的匈奴大軍出沒的訊息告知了麃公,也來不及打掃戰場,就直接前往漆縣。

漆縣城,匈奴的攻勢如同大海的波濤,連綿不絕,小小的漆縣如同海岸邊的礁石。雖然每一次看上去都被大海吞噬,但總是能很快在驚濤駭浪中浮現出自己的身影

匈奴人知道秦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完全不計較什麼計策,而是和秦軍拼傷亡,哪怕是三四個匈奴士卒換一名秦軍,匈奴也在所不惜

秦軍則知道援軍就在身後是,甚至可能已經在入城,所以也是咬牙堅持。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活命。也是為了之前立下的軍功畢竟在秦國,死人是沒法撈取戰功的如果漆縣守軍全軍覆沒,咸陽不過是哀痛些,誰又會管自己的死活呢

秦軍不是不努力,但匈奴的人數實在太多了。多到足以令人感到絕望許多人無聲無息的死去,殺到最後,秦軍發現來自兩側的彎刀越來越多,這說明,秦軍的側翼已經支撐不下去了。

但絕望到最深處就是希望,勇敢和堅持的人總可以得到獎賞就在王翦覺得自己再也沒有機會等到援軍的時候,援軍終於抵達了

一萬多秦軍生力軍湧上城頭,不僅一下子穩住了秦軍的陣腳,還逼迫地匈奴節節敗退在遠方觀戰的匈奴單于落寞地意識到,也許,漆縣再也攻不下去了

在嗚嗚的號角聲中,匈奴退兵了倖存的秦軍望著漸漸西沉的夕陽,有感動的淚流滿面的,有興奮地大吼大叫的,有默然不語的,有悵然若失的。

直到風風風大風響徹這片天地,所有的秦軍才笑著吼著勝利了匈奴人,休想再踏破自己鎮守的這座城邑

在這個歡呼的時刻,沒有人意識到,原本鎮守漆縣的五萬三千名秦軍精銳,只剩下不到兩千人,也就是說,不過十八天的攻防戰,秦軍在漆縣就足足折損了五萬多人雖然有十萬匈奴大軍飲恨於此,但相對於此時的秦國來說,想要留下這十萬匈奴精騎,不出全力,無異於痴人說夢

漆縣的援兵抵達後,匈奴再也沒有發動一次攻城,但也沒有絲毫撤退的跡象。秦軍小心翼翼地防備著匈奴,直到一天後,麃公率領的八萬主力抵達漆縣,漆縣的守軍才如釋重負所有的人都清楚,想要攻佔超過十萬秦軍其中一萬是大秦鐵騎鎮守的漆縣,單單是十萬匈奴人是不夠的,除了秦軍可以自己打敗自己,匈奴沒有半分可能在秦國身上討到便宜。

和漆縣的歡喜鼓舞士氣大振相比,匈奴的大帳無疑充斥著一股悲涼的氣氛。十八天的努力終究是白費了,而且,匈奴的糧草已然不多。或許,匈奴貴人們唯一慶幸的是,因為在小小的漆縣城下折損了一半的大軍,如今匈奴的糧草還夠一個月所需,在十五天前,這個數字依然是一個月,這未嘗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雖然匈奴單于已經接到在漆縣以南的偏師的彙報,成功伏擊了秦軍兩次,殲滅秦軍上萬人,但在整體的形勢面前,這樣的勝利顯然微不足道。

就這麼退兵嗎所有的人都不甘心但如果不退兵,也許這十萬大軍就要全部留在這裡了自己所看重的富貴地位全都會被草原留守的親信們繼承。畢竟,漆縣城內的秦軍數量已經不下自己匈奴戰勝的機率已經很是渺茫,很是渺茫,除非,奇蹟出現

但即使如此,也沒人敢提出退兵因為誰提出退兵。就無疑是在說單于之前的決定是錯誤的盛怒的單于也許會將這個人五馬分屍這樣的危險是沒有人願意冒的。所以,單于大帳裡,所有的匈奴貴人低著頭,聆聽單于的吩咐,就是不發表自己的看法,哪怕單于點名。匈奴貴人們也說一切聽從單于的吩咐

單于可還記得當初和韓國的約定最終打破大帳內動靜的是義渠洪。

右骨都侯是說聯合伐秦一事單于盯著義渠洪的眼睛,沉聲說道。

當初韓國派遣使者前往草原,明確指出,用不了多久,秦趙齊楚四國就會聯合攻打韓國,韓國擁兵百萬,自然不怵,但此事,始作俑者乃是秦國。韓國希望匈奴可以幫助自己大敗秦國。許諾的條件極其優渥

前期,韓國會對趙國採取守勢,主要精力用來擊敗齊楚,對秦國則是誘敵深入,匈奴此時出兵匈奴,秦國勢必空虛至極,韓國再暗中集結大軍,猛攻關中。如此,秦軍首尾不能堅固。秦國必敗

義渠洪點了點頭,說道:單于英明如今我們攻打秦國已久,想來,韓國也在猛攻秦國不止。以臣之見,不妨等上十天半個月,再做結論

單于微微點了點頭。秦軍人數雖多,但想要擊敗自己還是困難的。論野戰,匈奴可不會怕秦軍耗上十天半個月,也足夠大軍安然返回草原如果出現了變數,匈奴倒是樂享其成。沾韓國的光,搶掠關中

本單于聽聞,秦國有什麼潼關嶢關,韓國怕是不好攻進來吧匈奴單于不無擔心地說道。

細想一下,韓國也不能完全指望,難道只能等著十天半個月後灰溜溜的退兵嗎如此,回到草原上,一些人肯定會質疑自己當初出兵伐秦的決議,說不得要掀起一陣血雨腥風了

秦國關隘再如何險峻,也需要有人去把守只要韓軍猛攻不止,不顧忌傷亡,又哪裡攻克不了呢何況,漢中有三條道可以到達關中,南陽三川也各有一條道,秦國絕對是防不勝防啊而且,只要我們一日不退,漆縣的十萬秦軍就一日不敢動,如果這個時候秦國在河東戰敗或者在關隘上守軍不足,只能向我們議和,如果他們不議和,我們就讓秦國眼睜睜地看著有十萬大軍卻不能用義渠洪獻言道。

議和匈奴單于喃喃說道。

的確如義渠洪所說,韓國只要拿出勇氣,總能將潼關啊嶢關啊攻打地搖搖欲墜,逼迫秦國不得不從漆縣抽調兵力,這個時候,秦國議和的可能還是很高的就算不議和,匈奴也能讓秦國動彈不得,束手束腳能讓自己的敵人如此難受,也是大快人心不是

不過,如果秦國真的來議和,自己到底要不要答應呢匈奴單于開始糾結起來答應吧好像自己很容易收買似得不答應吧,平白會失去好處難道自己一定要做言而無信的小人算了算了匈奴單于很快放棄這個念頭,轉而開始思考要不要等下去,畢竟等下去,也要付出風險的

諸位覺得右骨都侯的意見如何單于沉聲問道。

單于,中原人靠得住嗎左大將大大咧咧地問道。

韓國以信義著稱,這些年來,無有違背盟約之事義渠洪淡淡地說道。

那是對他們中原人來說,失去了信任,其他國家就不願意和韓國合作但我們畢竟是狼的子孫,遠在塞外,失信於我們,我們遠隔著千山萬水,也拿他們沒有辦法左大將言語中透露著狡猾。

單于一臉嚴肅地看著義渠洪,這個唯一和秦國打過交道,熟悉中原各國情況的大臣,問道:左大將說的可有可能

義渠洪回答的滴水不漏,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而是說道:有沒有雪災是上天的旨意,韓國違不違背盟約,臣也無從得知但臣以為,這些年,韓國一直把秦國當做生平大敵,恨不得分其地,滅其國,絕其社稷,如今就是韓國一舉滅亡秦國的最佳機會韓國君臣若是不糊塗的話,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我們匈奴這一次出兵,下一次出兵,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呢

單于聽後就笑了,自己也曾聽聞韓王的事蹟,能在十年內把韓國這個在夾縫中苟活的國家發展成中原第一大國,需要的何止是一點點的魄力,也需要極佳的運氣或者是謀劃至少在現在,幫助匈奴比坐任匈奴和秦國鬥一個兩敗俱傷甚至結盟更符合韓國的利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