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六章 周國之亡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六章 周國之亡

: 上傳錯了,修改好了,大家看得到嗎

原涼州刺史魏轍晉升為太尉的訊息很快傳遍天下,有人愕然,有人驚喜,有人不知其所以然,有人老懷欣慰。

燕趙齊楚四國聽聞後,悵然若失。秦國聽聞後,苦笑連連。論出身,魏轍也是關中人,只是後來因父輩受秦昭王猜忌才遠走關中,前往魏國隱居。有了這個經歷在裡面,魏轍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最多稱得上不偏不倚。

秦國妄想白起成為韓國太尉繼而交好自己的願望落空後,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小心思。雖然早就知道白起成為韓國太尉的希望渺茫,但訊息傳來的時候,秦國還是很失望。

秦國只是失望,燕趙齊楚四國則是失望中夾雜著憤怒。尤其是自己離間韓國君臣的計劃也沒有成功,無論是當事人衛尉李牧郎中令蒙驁還是丞相張平御史大夫範睢,全都出聲表示對韓王命令的服從與支援。

當然,燕趙齊楚四國起初絕不相信李牧蒙驁就這麼心悅誠服地看著魏轍越過他們,成為三千石的太尉。但當韓王下令,削減太尉的職權,太尉再無統兵之權,而只負責為韓王參贊軍事,制定作戰計劃後,燕趙齊楚四國知道,李牧蒙驁心中的一絲芥蒂也消失了。

很明顯,三公之中,不同於手握實權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成了一個虛銜。國家的軍事大權重新掌握在韓王手中。太尉這個職位,更多的是對臣子的一種激勵,也許到了以後,一些功勞甚大的老臣也能加太尉銜。不過,就現在來看。太尉這個職位還是很吸引人的,畢竟是三公之一,地位崇高無比。像是魏轍,不過不惑之年,如果今後輔佐韓王立下什麼大功,說不定還能晉升成為御史大夫丞相的高位上。畢竟張平的年齡越來越大。不用十年,就要讓位於範睢。群臣心中都很是清楚明白。

太尉之爭告一段落後,天下趨於平靜。只是,在太尉之爭爆發出來的黨派苗頭令韓王忌憚不已。

公元前二六零年二月,韓王下令,選派御史三十二人前往全國各地。每名御史負責一個郡,以調查民風的名義行監察之實。

三月,新任太尉魏轍向韓王上書,請求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於洛陽,韓王不置可否,交由群臣商議。這直接引爆了韓國的朝堂,九鼎乃是社稷重器,夏商周將其視為傳國之寶,能夠佔有的,必然是天下共主。這也是為何秦楚兩國強大的時候,都有派遣大軍前往洛陽。向周王求鼎。

如今的韓國天下莫能與之匹敵,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等於繼承周朝的正統,接下來韓王稱帝也好,稱天子也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己的地位也能水漲船高,有從龍之功。所以。很多大臣在看到韓王模稜兩可的態度後,就聯絡交好的同朝大臣,打算在三日後的朝會上支援去周王王爵,收九鼎於洛陽。

當然,一些穩重的大臣有不同的看法。畢竟。燕趙秦齊楚五國尚存,堂而皇之地滅掉周國的祭祀會讓各國惶恐,甚至有可能再次聯合起來。周國只剩下河南一城之地,只要韓國願意,隨時可以覆滅,完全不必急於一時,暴露韓國的野心。是不是等到消滅五國中的兩三個國家後,再吞併周國較為合適,他們有這樣的擔憂。

丞相張平御史大夫範睢聯袂拜訪太尉魏轍,想要達成一致的意見。在他們看來,諸國聯合起來,也不過是韓國實力的一半,已經不足為慮。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無關緊要,各國心裡面即使有意見,也不敢明目張膽地表示出來。但接下來是不是要稱帝,就值得商榷了。

魏轍在聽清楚張平範睢的來意後,笑著回道:秦趙兩國剛剛罷戰,燕國齊國困守一方,楚國士氣正盛,卻偏安一隅。此時稱帝,豈不正合時宜昔年,秦齊國力最強。秦昭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天下各國無敢有不服者,今韓國的國力遠勝當初的秦齊兩國,又有什麼不合適的

範睢點了點頭,齊國經過威王宣王兩代人的發展,等到齊湣王時,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復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齊國的威勢一時無兩,就連秦國也難以望其背。

秦齊兩國稱帝之後,改對抗為聯合,意圖兼併其他諸侯國,令天下諸侯惶恐不安。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秦齊兩國平分天下也未嘗沒有可能。可惜,在蘇代的遊說下,齊湣王放棄帝號,重新交好山東各國,一同伐秦。如果作為山東各國的霸主,齊國可以身先士卒,未嘗不能重創秦國。但齊國懷有私心,並非真心伐秦,而是希望藉此來牽制秦國,自己趁機繼續攻打宋國。即使如此,秦昭王也攝於聯軍的威勢被迫放棄帝號。

此後的幾年,由於齊湣王的驕傲自大,將周邊的國家得罪了光,滅宋更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搞得天怒人怨。以至於天下各國聯合起來討伐齊國。齊湣王如果指揮大家依託濟水死守,勝敗尚未可知,但驕傲如齊湣王自以為以齊國之強,就算天下與自己為敵,自己也不用擔心,居然放棄濟水天險,與聯軍相爭,結果大敗而歸。燕軍趁勝追擊,幾乎將齊國滅國。

範睢自然清楚,如今韓國南敗楚國,收淮泗之地,設荊州;東滅魏國,齊國請服,置青州;西退秦國,收關中,設涼州;北驅燕趙,設冀州。天下各國,再無一個國家是韓國的敵手。韓王又是謙遜,不是驕傲自大的齊湣王可以比擬的。稱帝無可非議。

只有丞相張平,總覺得稱帝太早。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韓國已經算是繼承了周朝的國祚,何必為了一個名義而將韓國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呢不稱帝,韓國還能拉攏其中的某些國家。打壓其他國家。稱帝後,其他國家無形中就矮了一截,對韓國的忌憚之意將無法消弭。

得知了張平的擔心,魏轍解釋道:丞相勿憂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於洛陽,正好是對天下各國的試探。如果有人跳出來反對,為周王鳴不平,我們剛好可以拿來立威。如果各國默不作聲,我們順勢而為。請王上稱帝,天下又有誰敢阻之

範睢亦是說道:王上稱帝之後,我們韓國就佔據了大義。諸國若是不入朝請服,我們就派大軍討伐不臣。以燕趙秦齊楚五國的實力,無論對上哪一個國家,我們只需派出十萬大軍,就足以令他們惶恐不安。

張平想了想,覺得這樣緩一緩稱帝也未嘗不可。於是答應下來。三日後,司隸州刺史韓英上書。言稱有鳳凰在韓國起家的陽翟出現,停留甚久,三公九卿以為祥瑞,聯合上書,請求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於洛陽。繼承周朝的國祚。韓王大悅,乃派太尉魏轍將八千羽林軍,前往河南,向周王索取九鼎。

聽到韓國八千大軍包圍河南城的訊息,周王起初還不相信。畢竟,自己侍奉韓國甚是恭敬,河南方圓不過二十裡,三千戶百姓而已,對韓國而言可有可無。為了表示自己忠誠於韓王,整個河南城,不過有兩千士卒。在周王看來,韓國實在沒有必要興師動眾的動用近萬大軍對付自己。

周王立即召集左右心腹商議對策,同時派出老臣嬴允出城問詢韓軍來意。但河南實在太小,周王等人也知道,如果韓國真心想要對付自己,自己是如何也抵擋不住的。君臣商議來商議去,還是束手無策。現在只能寄希望於依託大義,像之前的幾次一樣,說服韓國不要滅掉自己。

嬴允去時一個人,回來時卻是帶著三百披甲執戈的羽林精銳,更準確的說,是被羽林軍護衛的韓國太尉魏轍。

魏轍之所以有深入虎穴的勇氣,一方面是魏轍發現,看到韓國大軍抵達後,城頭上的不少周國士神情慌張,不知所措,自己派出去喊話的士卒距離城牆不過數十步的距離,可周軍不敢放出一支箭矢,兵無戰意,將無戰心,魏轍毫不懷疑,河南經不起一次羽林軍的衝鋒。另一方面是魏轍有所依仗,周王手下雖然有兩千士卒,但究竟有多少真心效忠周王的,很是難說。至少,城中兩名掌管五百士卒的司馬早就投靠了韓國。

嬴允當然知道韓軍來意不善,但卻無力阻擋韓軍進入河南城。因為周王擔心得罪死韓國,更早之前下令,在韓軍沒有攻城前,不得主動傷害韓軍士卒。至於韓軍強攻河南,周軍要不要反擊,周王都不敢交代。

河南雖然在周國手中,但命運卻掌控在韓國的一念之間。出城後就被韓軍挾持也可以稱之為保護的嬴允,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帶領魏轍返回寒酸的王宮。區區數十名王宮守軍完全擋不住羽林軍進入王宮的決心。僵持的局面,周王連忙派出心腹制止了可能的衝突。

周王很清楚,無論自己願不願意承認,整個河南城的軍士都失去了鬥志。人往高處走,他們怕是盼著自己早點投降韓國,然後為韓國效力吧

神色複雜地望著魏轍,周王很明白,自己的命運很可能取決於這個韓王面前的紅人。如果他願意為自己說一句好話,也許社稷就可以保全,即使社稷不能保全,自己的處境也會好很多。

所以,當著左右心腹的面,周王也毫不掩飾自己的諂媚,極其恭敬討好地問道:不知太尉駕到,寡人有失遠迎,實在是罪過罪過

魏轍也沒失了禮儀,微微躬身笑道:魏轍冒昧前來,沒有事先通傳,失禮之處,還請見諒

周王連忙擺手,很是大度地說道:無妨無妨太尉在涼州立下的赫赫功勞,令寡人心往久矣今日得蒙見太尉一面。果真名不虛傳,名不虛傳

周王說的很是真誠,實際上心裡卻是暗自苦笑,魏轍自認失禮,卻沒有失禮該有的道歉。自己除了指責,又能如何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不過,魏轍向自己躬身,態度還是比周王想象的要好些。也許,魏轍領兵前來不是想要絕了周國的社稷,周王自我安慰道。

不知韓王近日身體可好太尉前來,可是奉了韓王的什麼旨意周王有些不安地問道。不過,周王還是試圖繼續打感情牌,自己都已經對韓王噓寒問暖了,對魏轍也是恭敬有加。韓國總不至於要和自己為難吧

魏轍長嘆了一口氣,直接令周王更加惶恐不安。良久,魏轍才開口道:轍奉韓王之命,特來取九鼎,收河南,王上可為周侯,食邑八百戶。王上子子孫孫,只要忠於我們韓國。可世世代代為周侯,永不降爵。

雖然心裡早有準備。周王聽到這個訊息後還是呆愣當場,片刻方才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抓著魏轍的衣袖,哀求道:寡人侍奉韓王甚是忠心,從不敢有半分違逆,對列國諸侯敬而遠之。不敢為亂。今寡人之國,不過一城之地,還請太尉為寡人周旋一二,城外之地,寡人悉數不要。只求韓王仁慈,保留周國的社稷,保全寡人的王號。哪怕三里之地,寡人也是感激不盡。此事必有重謝,請太尉代為周旋。

河南方圓二十裡,為了保住自己的王爵,讓名存實亡的周國保留下去,周王願意將自己的封地縮小到三里。也就是一個城堡的大小,甚至趕不上一個村落大。

但魏轍卻是堅決而緩慢地搖了搖頭,說道:周國享國八百年,氣數已盡。今潁川之地,祥瑞遍地,韓國取代周國,治理四海,乃是順應天命。天命不可違,如果周侯不願意獻出九鼎,前外狐縣就番,只能恕魏轍得罪了

這個時候,周王的一個心腹再也看不下去了,出言據理力爭道:韓國以信義著稱,周王侍奉韓王甚是殷勤恭敬,韓國卻要滅絕周國的社稷這豈是仁義之君所為若是讓天下列國得知,誰又肯與韓國交好周王之所想,不過是三里之城祭祀先祖,韓國方圓六千裡,又豈差這區區三里之地以三里之地換得周國上下宣傳韓國的仁義之名,為韓國計,竊以為遠勝過滅掉周國的祭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魏轍依然搖頭,雖然周王已經是老淚縱橫,雖然周王的心腹或憤怒或擔憂,但依然不為所動。周國再小也是一個國家,以韓國之大,自然不差一座小小的河南城。但問題是,周王還是一國之君,只有將周王的王爵給削去,韓國才算是滅掉了又一個國家。韓國也好試探天下各國的態度。

春秋以來,諸侯經常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行稱霸壯大自己之實。雖然從各國稱王開始,周朝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但周這個旗號還是深入人心的。只有周國滅亡後,才會讓天下百姓知道,天下共主已經不屬於周王室。

所以,魏轍面無表情毫不客氣地說道:周侯,你只有一個時辰。要麼在一個時辰內交出九鼎離開河南,要麼關閉城門,和我們韓國堂堂一戰。如果是前者,魏保證沒有人敢為難你絲毫,無論多少細軟奴僕,你可悉數帶走。周侯的爵位非謀反之罪不會剝奪。如果是後者,魏保證不傷了你的性命,但你會被囚禁在洛陽,永世不能外出。還請周侯好好思量

從周王到周侯,魏轍已經代表韓國不再承認周王的地位。說完,魏轍頭也不回地走了一個時辰,周王即使想前去洛陽向韓王申訴也來不及不答應是死路一條,答應還能保留性命。周王和心腹商議了一會,最終決定勉為其難接受韓國的第一個條件。

如果列國聽聞韓國奪到了九鼎,將自己貶為周侯,勢必掀起軒然大波。如果燕趙齊楚秦可以聯合起來,也許韓國會迫於壓力,恢復自己的王爵。一時的榮辱算不上什麼,三家分晉之後,歷代的周王都清楚,想要恢復周王室的榮譽難度是多麼的大。活著,只有活著才有機會。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又有耐心的人。

一個時辰後,周王,不,應該是周侯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河南。最終願意跟隨周王前往狐縣的的侍衛隨從不過七十餘人。大多數人都清楚,周侯的食邑不過八百戶,能夠養護的人也是有限,更重要的是,繼續追隨周侯看不到任何的前途。改投韓國成了絕大多數人的選擇。

魏轍分出一千羽林軍護送周侯一路南下,自己則是親自率領大軍入城將九鼎搬出,運往洛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