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七章 用兵方向(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七章 用兵方向(上)

四月下旬,子楚從洛陽平安返回晉陽,這對秦國來說是一件大喜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對太子的迴歸感到開心,比如說杜姬。

原本杜姬以為,子楚遠在洛陽,而秦國和韓國早晚有一戰,身為質子的子楚很有可能成為兩國交惡的犧牲品。等自己所生的公子再長大些,憑藉秦王對自己的寵愛,很有可能會立自己所生的公子為太子,富貴可以綿延不絕。但現在,子楚的平安歸來直接讓杜姬的念想破滅。

秦國誰人不知,子楚前往洛陽為質,是為了保住大秦。在洛陽一待就是無怨無悔的六年,子楚於秦國而言是有大功的。充當質子的這段時間讓子楚學會了隱忍察言觀色,變得彬彬有禮,進退有度,凡是見到子楚的大臣,沒有不交口稱讚的。

子楚名義上的母親是華陽夫人,是秦國王后,子以母貴,這太子之位是任何人也動搖不了的。秦王開始將一些簡單的政事交給子楚處理,無疑更是一個明顯的訊號太子是寡人信賴的人,有廢太子念想的休要自取其辱。

更讓杜姬氣憤的是陽泉君居然在北疆獲勝看戰報上說,陽泉君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襲擊了趙軍的糧道,然後虛張聲勢,就逼得廉頗的十萬趙軍倉皇後撤,秦軍一路追擊數十裡,奪取了大量糧草,大勝而歸

陽泉君的這次勝利,直接讓子楚的太子之位更加穩妥。就連一直歸附杜蟜的不少官員也犯起了嘀咕。和杜蟜漸行漸遠,轉而交好太子子楚。

呂不韋將這一切全都看在眼裡。回到晉陽後,蘇代向華陽夫人獻上的計策。呂不韋已經從陽泉君口中得知,自然知道這次大捷背後的貓膩。重要的不是大捷,而是子楚返回晉陽後,秦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以前為了子楚的安危,或者說為了個人的前程,至少華陽夫人一派的大臣是不願意與韓國為敵的,這也是秦國朝堂上影響最大的一支力量。既然不能與韓國為敵。又想發展自己,那秦國只能與趙國交惡。這也是為何在韓國攻打邯鄲的時候,秦國落井下石。

但隨著子楚擺脫了質子的身份。平安返回,秦國少了後顧之憂,可以以更加客觀中立的角度來抉擇接下來的道路。韓國畢竟太過強勢,強勢到秦國膽戰心驚。強勢到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已經無力和韓國對抗。楚國對韓王稱帝是不予理會。但裝出不怕韓國報復的楚國依然徵召了舉國之兵,小心翼翼地防備了韓國好幾個月

按照蘇代的計劃,取得各國的相印後,蘇代就會再來晉陽,用威逼利誘的方法迫使秦國參加合縱。華陽夫人陽泉君一內一外,會全力促成此事。在得知這個訊息後,呂不韋已經第一時間將這個訊息傳回洛陽,不過。在韓王的命令到達前,呂不韋還要操心。想方設法避免秦國站到韓國的對立面。

如今這些天,朝堂上已經有了風聲,開始宣揚韓國的威脅論。呂不韋很清楚,這是陽泉君一夥人在造勢,自己名義上是陽泉君一派的人,還不宜出言反對。想要說服華陽夫人,更是難上加難。華陽夫人的野心不下秦王,腆著臉侍奉韓國的日子,華陽夫人已經受夠了。何況,太子子楚要不斷地立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趙國剩餘的地方都不好攻打,一河之隔的涼州或是三川,才是秦國的好去處

韓國,洛陽。

收到呂不韋的傳信,韓王韓天子連忙召集心腹大臣商議此事,值得一提的是,白起王翦用自己無可置疑的表現,取得了韓王的信任,也獲得了參加會議的資格。呂不韋在秦國充當內應的事情,只有韓王張平範睢三人知道,因此,韓王告知眾人的說辭只是得到了確切的訊息,五國有意以楚國為縱約長,合力伐韓。至於訊息的具體來源,並沒有透露。

白起王翦是第一次參加這麼高規格的議事,第一個感覺就是可怕。五國這還沒有合兵伐韓呢,就被韓國知曉了。這麼機密的事情,如果沒有內應,打死白起王翦也不相信。白起甚至想到,韓國用不了多久就會知道各國出兵的數量和大概的方向。恐怕上次秦趙齊魏楚五國伐韓大敗而歸,就是因為提前遭到了洩密吧韓國可以做好充足的準備,讓各國的突襲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

皇上臣以為當派人攜帶重金遊說各國,行分化離間之策。其中,重點當放在齊燕兩國身上。如果齊燕兩國肯為我韓國所用,這次合縱也就不足為慮。丞相張平率先說道。

韓王點了點頭,讚許道:山東各國合縱抗秦時,秦國便用此計只是,齊國燕國肯背信棄義,為朕所用嗎

臣聽聞,齊太后病重,不能用事。齊國大權由田單後勝輔佐齊王執掌。齊王畢竟年幼,後勝乃是齊王的母舅,故臣以為,相比較田單,齊王更加信任後勝。後勝此人見識短淺,見利忘義,皇上只需以重金賄賂,後勝必然反戈。

至於燕國,皇上只需將齊國倒戈的訊息告之燕王,燕王必然權衡其中利弊。再將代郡許給燕國,燕國必然動搖。張平笑著說道。

楚國不臣之心久矣趙國一心想要收復邯鄲至於秦國,對關中依然念念不忘。想要三國放棄合縱,難矣不過,齊國好利,燕國重寶,如果兩國以為合縱伐韓好過作壁上觀,為之奈何韓王出言問道。

五國之中,楚國國力最強,如要伐我,必伐徐州。但臣以為,楚國遠在南方,不易和諸國聯絡,倒是不足為慮。想要破壞合縱,最重要的反而是解決秦趙兩國。秦趙兩國毗連燕齊,四國容易互相支援,方才是我們韓國的心腹大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果齊燕兩國不願意倒戈,依臣之見,當先發制人。以荊州水師順流而下,威逼江東,迫使楚國不敢猛攻徐州。對秦國,依託洛水河水防守,削弱秦軍士氣,待其久攻不下,士氣低落再反攻。對趙國,步步為營,如有必要,放棄鉅鹿邯鄲兩郡,退守漳水南岸。只要讓趙國得到鉅鹿或者邯鄲,趙國必然心生異心,不再與我韓國為敵,以免傷亡過大。與此同時,皇上集結大軍猛攻齊國。齊國若滅,諸國必然膽寒合縱自然瓦解張平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韓王不置可否,望向其餘大臣。御史大夫範睢隨即說道:臣以為,丞相所說的先發制人極為正確。但主攻點應該不在於齊,而在於楚。一者,楚王畢竟是縱約長,滅楚方能讓天下膽寒。如今各國尚未集結兵馬攻打我們韓國,我們完全可以先行集結大軍,水陸並進,出其不意攻打楚國。二者,齊國弱小,即使對我們韓國反戈一擊,也不足為慮。秦趙方才是我們韓國的大敵。但如果伐趙,恐秦救之,反之亦然。不論伐趙與秦,楚國多半會在南方掣肘。如果滅楚,對於接下來經略北方極為有利。三者,諸國畏懼我們韓國,皇上稱帝,各國入朝請服。唯有楚國,不願意向我們韓國屈服。皇上若能發兵滅楚,天下將無有敢違背韓國者

滅楚相對於滅齊要艱難得多,不僅因為楚國國力是齊國的兩倍以上,更因為楚國太大,韓軍一旦深入,糧草補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就是楚國的民風彪悍,遠勝齊國。

若要滅楚,當出兵多少合適韓王出聲問道。

太尉魏轍當然明白韓王已經心動,但也清楚,滅楚決非易事。表面看起來,楚國不過二十五萬精銳之師,但一旦涉及到國家存亡的大戰,楚國完全可以湊出一支近四十萬的大軍

因此,魏轍報出了一個保守的數字,說道:皇上,以臣來看,至少需要四十萬大軍

四十萬這麼多韓王喃喃說道。

韓王自然知道,當初秦國滅楚的時候,動用了六十萬大軍。那個時候的楚國尚且有淮泗地區,尚且有九江郡,不過因為內訌,秦國認為滅楚時機已到。李信年輕,小覷楚國,以為二十萬大軍足夠滅楚,在秦王誇面前下海口,率軍攻打楚國,結果大敗而歸。最後,秦王任命老辣的王翦為將,王翦步步為營,率領六十萬大軍示敵以弱,方才大敗楚軍,斬殺項燕,並趁勢攻佔壽春,俘虜楚王,楚國遂亡。

現在楚國失去了最為繁華的淮泗地區,失去了西方屏障九江郡,相比較秦國滅楚的時候,韓國佔據的優勢更大。不過,楚國也有優勢,那就是遷都吳縣,而不是像歷史那般遷都壽春。如果楚國都壽春,韓國只需發動大軍渡過淮水就能馬上包圍壽春,現在嘛,只能是一步步打到吳縣。不俘虜楚王,算不上滅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