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煌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九章 擺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十九章 擺爛

總督廳中一團和氣。

席間,眾人不時提及一些軍事戰務。

說道松山之圍,督師楊繩武沉默了,他讓張若麒先說兩句,

張若麒身為兵部監軍,可實折上達天聽,又掌握糧秣及功次核對,督諸軍勇怯,權力勢大。

官場上,武將都是直腸子,文官的道道卻很多,楊繩武與張若麒二人相互謙讓著。

沒辦法,之前洪承疇險些都被這傢伙架空了,楊繩武心裡有陰影。

張若麒推辭不過,笑著道:“本職受陛下重託,不過是核較軍功,此戰徐煌為國立功,本職定當從速上報,不使立功將士心寒。”

頓了頓,他又說道:“當下軍心可用,本職以為,當乘銳出兵,以解松山之圍,如此方不負聖上及朝廷諸公殷殷寄託之意。”

此話一出,遼東各官將,都是臉色一變。

只有楊繩武含笑坐著,不動聲色的樣子,似對張若麒的話極為讚賞。

張若麟說了一大堆,他代表皇帝,更代表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意思。

雖然他話說得和氣,但語中之意誰都聽得出來。

皇帝迫切地想救洪承疇!

之前吳三桂等人以糧草不繼為由,沒有出兵救援,朝廷也沒有怪罪。

現在糧草來了,還不出兵?

皇帝又不是傻子,惹急眼了誰都吃不了兜著走!

議到出兵去救援松山,吳三桂等人都在裝死。

一個個像是喝高了,顧左右而言他,演技拙劣。

張若麒盯著吳三桂,道:“吳總兵,你覺得呢?”

被點名回答,吳三桂躲不過去,沉吟片刻,說道:“奴賊勢大,當下應先觀敵情,再做決定。”

張若麒心中罵娘,這都觀察半年敵情了,還不夠?

他不敢斥責吳三桂,只得說道:“也不是非得出兵,只要將糧草運往松山,亦能解燃眉之急。”

眾人都知道,松山被困長達半年,裡面不僅有薊遼總督洪承疇,還有遼東巡撫邱民仰,遼東總兵王廷臣,玉田總兵曹變蛟、總兵祖大樂,兵備道張鬥、姚恭、王三禎、饒勳、朱文德,江翥等參將以下共一百多文武官員,以及八千餘明軍。

他們堅持了半年,城中肯定卻糧缺物,只要送一波糧草進去,想來再撐一段時間也是可以的。

到時清軍圍困不成,松山自然解圍......

相比與清軍大戰,寧遠城內的諸將,更傾向於往松山運糧,起碼這樣安全一點。

吳三桂轉頭看向徐煌,含笑說道:“徐將軍能否出兵護糧,壯壯我軍威士氣?”

徐煌心中冷笑,搞半天,就想讓老子去冒險?

早就聽說遼東將門排擠人,專坑外人,果不其然啊!

從本質上說,關寧軍以及遼東將門的崛起,有賴於滿清的崛起,明廷不得不將大量物力、財力向遼東傾斜,每年撥下的遼餉高達數百萬兩白銀。

孫承宗、袁崇煥人為了拉攏遼東將門,不得已加大扶持,向朝廷提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策略。

久而久之,遼東將門大獲其利,他們和其直屬的關寧軍也一步步壯大起來。

可以說,從天啟朝末期到崇禎朝,在遼東地區,真正說了算的就是遼東將門。

即便是後來投降滿清的遼東籍將領,在滿清政權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孫承宗、袁崇煥等人只不過是遼東將門利用的物件而已,也可以說是互相利用。

至於在遼東戰場上,那些全國各地調派來的軍隊,統統是遼東將門不歡迎的物件。

這些客軍是要吃糧餉的,明軍有規定,客軍作戰由當地提供糧餉。

在遼東將門眼中,這就是虎口奪食啊,不可容忍!

遼東將門攜關寧軍坐鎮本鄉本土,為獨佔遼餉利益,對外來軍隊大肆排擠,導致許多從關內長途跋涉來,為國拒敵的將領和軍隊,含恨隕落在遼東大地上。

這種情況隨著朝廷對遼東將門的依賴性逐漸增大,也越來越公開化。

例如原寧遠總兵金國鳳,是宣府人,初以錦州副總兵的身份駐守松山,以三千兵擊退皇太極親率的上萬八旗軍,首次打臉皇太極“滿萬不可敵”的謬論。

後來金國鳳升任寧遠總兵,手下人馬近萬。

崇禎十二年清軍大舉進攻寧遠,金國鳳只帶著兩個兒子跟幾十個家丁衝出寧遠城,跟清軍死戰,隨後戰死。

而他手下的上萬寧遠兵,卻在城頭看著他們的總兵送死。

原因很簡單,金國鳳作為外人,根本指揮不動關寧軍!

時任薊遼總督的洪承疇在金國鳳戰死後,給崇禎的奏摺中說明了原因,一針見血。

“國鳳素懷忠勇。前守松山,兵不滿三千,乃能力抗強敵,卒保孤城,非其才力優也,以事權專,號令一,而人心肅也。迨擢任大將,兵近萬人,反致隕命。非其才力短也,由營伍紛紜,號令難施,而人心不一也。”

洪承疇說得很明白,金國鳳此前能以三千士兵守住松山,在寧遠時麾下有近萬人,卻打了敗仗。

而這近萬人,絕大部分是屬於遼東籍軍士,也就是關寧軍。

關寧軍躲在城裡當縮頭烏龜防守可以,真要與八旗軍野戰,傷亡會很大,所以誰也不願意跟著金國鳳出戰。

哪怕有著為國而戰的大義名分,關寧軍壓根不當回事,在他們眼裡,家族利益大於國家利益。

金國鳳的例子可以說是觸目驚心,連洪承疇這位遼東最高軍政長官都害怕了,深深感受到了遼東將門及關寧軍的心黑手辣。

只有遼東將門指定的將領,才能指揮關寧軍,摻沙子讓外人來就是不行,不管誰來,遲早都會被關寧軍給坑死。

因此在金國鳳殉國後,洪承疇舉薦關寧軍的後起之秀吳三桂,接任寧遠團練總兵一職。

他希望在日後與清軍決戰中,吳三桂及關寧軍能盡力幫助自己打仗。

但可惜的是,洪承疇最終也被吳三桂及他率領的關寧軍給坑慘了。

明軍十三萬大軍,松山清軍包圍圈中突圍出來的人馬,大部分是關寧軍,吳三桂的兩千關寧鐵騎,幾乎毫髮無損。

由此看,關寧軍在寧遠城坑死金國鳳只是小兒科,松錦大戰中坑慘洪承疇及明軍精銳,才是常規操作。

徐煌深知,遼東將門的套路又來了。

面對吳三桂的提議,他站起身來,面露歉意說道:“昨日一戰,我部人馬疲憊不堪,無法再戰。”

吳三桂臉上笑容不變。

想想也是,這徐煌有此斬獲,何必再去拼命?

其實,徐煌是想去救洪承疇,可也自知實力不足。

滿清八旗數萬大軍將整個松山城團團圍困,就為拿下洪承疇,去了不是自尋死路嗎?

張若麒又問了幾個總兵,誰願護送糧草到松山堡?

結果各人姿態各異,大同總兵王樸掏著耳朵,密雲總兵唐通歪在椅子上打哈欠,薊州總兵白廣恩和山海關總兵馬科,二人不約而同的低下頭,打起了呼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幾個文官也沒辦法,最後此事不了了之。

監軍張若麒心下犯愁,好在有徐煌的覺華島大捷,報與朝廷想必聖上不會責備......

就這樣,督師楊繩武、監軍張若麒、戶部郎中沈廷揚三人各自書寫奏疏,以八百裡加急發往京師。

遼東戰事,一直是大明的首要重任。

北地沒有大股流寇,沿途驛站相對完善,加上戰報是前線督師與監軍發出,規格超等,所以幾封奏疏以迅捷之度,送往京師。

但所謂的八百裡加急,並非一日送出八百裡,只是號稱,即便每個驛站都用快馬拼命跑,一晝夜的極速只有三百裡。

從寧遠到京師,陸路大約九百裡,塘報三天才到。

崇禎十五年二月初六,當捷報到達的當日,整個京師都轟動了。

松錦大戰後,明軍屢屢戰敗,不僅在遼東,中原戰況亦是不妙,因此每有捷報,兵部官員便大肆渲染,以安京師百姓之心。

在兵部的安排下,宣捷人員如同新郎官,騎著大馬沿棋盤街高聲宣讀捷音。

當日京師上下,連日鞭炮雷響,士紳百姓歡慶,徐煌之名,首次在京師傳播。

遼東之戰,崇禎皇帝時時掛懷於心,內心常常憂慮,前線大捷的訊息傳來後,立時龍顏大悅。

紫禁城,乾清宮。

崇禎皇帝笑容滿面,心情愉悅,專門召見了兵部尚書陳新甲,諭定有功官將封賞之事。

“臣兵部職方司,欽命監軍張若麒謹題,戶部郎中沈廷揚奉旨北上運糧,至覺華島乍遇建奴來襲,揚州衛指揮僉事徐煌,臨危受命率江南官兵戮力捍禦,斬獲夷級三百二十級,大獲全勝......”

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於龍案旁,靜讀捷報。

其實崇禎自己已經讀了兩遍,然按捺不住心中喜悅,又讓王承恩再讀兩遍。

這時,陳新甲覲見。

崇禎皇帝笑著對陳新甲道:“沈廷揚雖為書生,倒也頗有膽氣,不枉朕施恩信賴。”

陳新甲心中歡喜,叩首呼道:“皆賴聖上天威,慧眼如炬,前線將士方能大捷。”

崇禎皇帝欣慰點頭,又掃了眼沈廷揚的捷報,眼中露出疑惑:“先前有份南直隸的奏疏,說是揚州衛一個武官勾結知州資敵清虜之事,被一個指揮僉事徐煌率兵入城擒拿,是不是這個徐煌?”

“回稟陛下,正是此徐煌。”

陳新甲笑容滿面地介面道:“陛下,這徐煌也是開封一戰時,射瞎李自成左眼的那個小小武官。”

“哦,是他?”

崇禎似乎有了印象,眉宇大亮:“如此看來,這徐煌還是個將才?”

他起身離開龍案,負手踱步,對陳新甲道:“讓兵部升徐煌為五虎遊擊將軍,散階初授正三品昭勇將軍。”

陳新甲愕然,忙說道:“陛下,這徐煌今年不過十七歲,且一年內從總旗升為遊擊將軍,算來連升了七級,如此升遷,恐過於拔苗助長,不如先升為揚州衛指揮同知。”

表面上徐煌升七級,實際上怕是不止八級!

衛指揮使是正三品,遊擊將軍也是正三品,可遊擊將軍在營兵制中,比衛指揮使的守備一職,一般要高出兩級。

陳新甲凝思片刻,繼續道:“那通敵的指揮同知死了,正好可以把徐煌升上去,實授揚州衛指揮同知,散階可以為正三品。”

崇禎皇帝容色嚴正:“國朝都如此了,有能兵將稀缺,還管那些做什麼?”

陳新甲嚇了一哆嗦,忙點頭稱是。

崇禎帝肅聲繼續道:“只要有人能擊退清虜,或者滅掉李自成、張獻忠的其中一個,別說一個小小的遊擊將軍,就是升他為兵部尚書,賜他爵位,又未嘗不可!”

陳新甲猛一激靈,跪伏在地:“是臣無能......”

“朕不是怪你。”

崇禎帝嘆息道:“只恨賊人太多,我大明天災人禍,國運黯淡......”

陳新甲垂首站在一旁。

封賞之事就這麼定了,崇禎皇帝又問:“吳三桂他們還在寧遠嗎?”

“仍在寧遠,未曾出兵。”陳新甲回道,不動聲色地看了皇帝一眼。

崇禎皇帝的火氣再度燒起,拍著龍案喝道:“朕屢次下旨讓他們進發松山解圍洪承疇,這都半年了,他們出過幾次兵?”

崇禎本來就性情急躁,越是苦無救急良策就越是焦急得坐立不安,容易在宮中爆發脾氣。

這次發脾氣,嚇得乾清宮中的太監們和宮女們一個個提心吊膽,連大氣兒也不敢出。

陳新甲也見慣了皇帝的脾氣,忙跪下配合,表現得很畏懼。

崇禎皇帝心煩意亂,六神無主,勉強耐下心看了一陣文書,忽然長噓一口悶氣。

他看向陳新甲,問道:“據卿看來,松山還能固守多久?”

“回稟陛下,難以言說,洪承疇世受國恩,又蒙陛下知遇,必將竭智盡力,苦撐時日,以待救援。”

陳新甲又道:“且洪承疇久歷戎行,老謀深算,而曹變故、王廷臣兩總兵又是他的舊部,肯出死力,以臣看來,倘無內應,又有糧草接濟,松山還可再守二三月。”

崇禎再問:“是否有辦法救援?”

陳新甲低頭無語。

崇禎輕輕嘆了口氣:“洪承疇是我大明良臣,一定要救回來!”

“是,是,謹遵欽諭。”

召對完畢,陳新甲走出乾清門,心中七上八下。

他深知道聖上對遼東之事十分焦急,但是他對此也毫無辦法。

特別是近日洪承疇的家人上門求見,向陳新甲打聽朝廷是否有兵去解松山之圍,陳新甲只得敷衍應對。

作為兵部尚書,他自己也不知道,松山還能堅持多久。

......

第九十九章 擺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