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元朝帝國風雨最新章節列表 > 第85章 傳國玉璽歸懷王上都美女醉將軍(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85章 傳國玉璽歸懷王上都美女醉將軍(一)

第85章 傳國玉璽歸懷王上都美女醉將軍

大都朝廷以優勢兵力,精兵強將,與上都行宮軍隊多次展開激戰,鋒芒所向,屢屢得手,每次都把上都軍隊打得一敗塗地,損兵折將,狼狽逃竄,最後兵不血刃,平定了上都。上都平定後,齊王月魯帖木兒命令北方上都行宮使者,把朝廷皇帝的御寶印信,以及各位王公大臣和朝廷百官的符印,全部攜帶好送入京城大都。北方行宮首席大臣倒剌沙等一幫俘虜,也全部南方部隊士兵押解到大都京城。

懷王圖帖睦爾得知從上都傳來的獲勝捷報,平定了上都,消除了對他皇位的威脅,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他不禁大大地松了一口氣,感到異常快慰,激動得好像心都快要從胸膛裡跳了出來,那些朝廷裡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看見徹底平定了叛軍,消除了心頭之患,個個欣喜若狂,全部行動起來,爭先恐後,紛紛寫出上表,向新皇帝懷王圖帖睦爾表示慶賀。

中書省裡的中央大臣在報告中說,上都的王公大臣,不顧元朝的祖宗成憲,既定法規,被倒剌沙當槍使,蠱惑利用,甘願充當倒剌沙的走狗,屢次出兵攻打大都京畿重地,幸好仰仗懷王圖帖睦爾陛下的威武神武,派出重兵,重拳出擊,致使梁王王禪等人相繼敗亡,今天上都已經平定,局勢穩定下來,所有俘虜的囚徒,都應該明正典刑,全部處死,結果了他們的狗命,把他們的屍首四處周遊示眾,斬草除根,消除後患,藉以殺雞給猴看,讓眾人引以為戒,不得再次興兵作亂,背叛朝廷。報告送進皇宮,獲得了懷王圖帖睦爾的准許,朝廷透過會商後決定,把阿剌帖木兒、忽剌臺、安童、朵羅臺、塔海等人,全部斬首示眾,把他們的首級像西瓜樣品一樣,血淋淋地懸掛在城牆之上,供所有的軍人和民眾觀賞,讓那些野心勃勃的人吸取教訓,不敢再背叛朝廷。懷王圖帖睦爾還在皇城的御門外,舉行隆重儀式接收上都俘虜,下令將倒剌沙等人,暫時羈押在監獄中,等待朝廷處理,懷王圖帖睦爾在興聖殿舉行隆重儀式,親手接受自接收上都送來的皇帝御寶印信,顯示了皇帝的正統和合法,向全國各地郡縣釋出通告,下令停止戰爭,安定民心,穩定朝廷局勢。

皇帝御寶就是帝王率領千軍萬馬,你爭我奪,征戰千年,流血萬里的傳國御璽。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刻。

傳國御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從此以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笑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長達二千多年。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云為石也。厲王因此發怒,以欺君罪砍去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被砍去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回答說:“我並不是為被砍去了雙足而悲傷,悲傷的是有無價寶玉埋藏在石頭,許多人以為我是欺世盜名。”文王使良工剖開含玉的石頭,果得到寶玉,因此稱之為和氏璧。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即公元前15年,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太監纓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秦王政十九年,即公元前8年,秦國攻破趙國,得和氏璧。不久之後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即公元前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自是,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嘗坎坷流離的痛楚。

秦子嬰元年,即公元前07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秦王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朝滅亡。傳國璽得歸劉姓漢朝。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更始帝劉玄三年,即公元5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即公元0年,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即公元65年,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即公元11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大業十四年,即公元618年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即今天的揚州,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即公元6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即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