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元朝帝國風雨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章 陳天祥大義除奸劉國傑興師南征(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3章 陳天祥大義除奸劉國傑興師南征(二)

為了懲前毖後,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我在此向朝廷乞求,深入調查造成這種人為災難的真正原因,嚴格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對邊遠偏僻地區的少數民族民眾,釋出明確的安民通告,那樣我們用不著興師動眾,對那些不值一提的小股叛亂民眾進行征討,就能讓他們自然歸順和投靠朝廷,那樣就會和平友好,國泰民安,兩全其美。

我個人認為,現在事情已經發展到如此地步了,我們騎虎難下,欲罷不能,實在是難以收拾殘局,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事件成敗的原因,我們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正確地去實施。

那些地處偏僻邊遠山區,少數民族的部分叛亂民眾,都不過是些烏合之眾,他們也希望和平和安寧,必然沒有與朝廷長期進行對抗的道理。我們趕快採取措施,局面是完全可以挽救的,如果我們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遲遲拿不出正確主張和措施,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懷疑。

我們不能優柔寡斷,費力不討好,透過戰爭的導致相互間的仇恨和抱怨,給那些製造叛亂的民眾的機會和藉口,不斷地發動更多的戰爭,然後再次命令各路大軍,兵分幾路進行征討。

我們應該當機立斷,採取正確的戰略措施,仁慈地對待那些被征服的民眾,有力地打擊那些叛亂分子,我們只有對他們恩威兼濟,軟硬兼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得征服的成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果我們不吸取教訓,放棄仁慈的胸懷,濫用武力進行征服,就會重蹈覆轍,再次失敗,過去的歷史悲劇就會重演,將來的後果和禍患,可能比今天還要嚴重,我經過深思熟慮,在這裡慎重提出這份報告,我想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監察官陳天祥,對朝廷表錯了情,費力不討好,他向朝廷提出那份報告,被扣押了下來,皇帝不知道,大臣們也不知道,除了保留下來,成為歷史文獻之外,在當時並沒有發揮任何政治作用,他的心血算是白費了。

只有緬甸國的新繼位的國王,許者蘇遵照朝廷的命令返回國內,當上了新國王,就征討緬甸事務擱置在一邊,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沒有再提起。

陳天祥提出的檢舉報告,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熱臉貼在了冷屁股上,碰了一鼻子灰,真是多此一舉,自討沒趣。他對此也非常後悔,就向朝廷報告說身體患病,需要療養,辭去了官職,元成宗鐵穆耳其實對陳天祥的多嘴多舌的脾性也不很感冒,也沒有安慰和挽留他,批准了他請求,陳天祥就那樣離開了官場那個是非之地,回家養老去了。

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忽然從西南地區向朝廷傳來的緊急警報,接連不斷,相繼到來,地處金沙江大峽谷,雲南邊陲的烏撤、烏蒙和東川芒部,以及武定、威楚和普安的各個蠻夷部落,全部都號稱說,朝廷連年對外發動戰爭,軍需供應繁重和勞累,民眾深受虐待和勞苦,不堪重負,紛紛發難,群起響應,叛亂民眾肆無忌憚,攻佔和搶掠各州府縣,與朝廷官軍對抗,焚燒各處軍事堡壘和設施,真是星星之火,漸漸成為燒原之勢,愈演愈烈,朝廷官軍難以控制,西南地區頓時弄得沸沸揚揚,一團糟糕。

元成宗鐵穆耳為了應對危局,控制局勢,急忙命陝西行省省長伊遜岱爾,帶領大軍南下,對叛亂部落朝廷征討和鎮壓,並命令與劉國傑率領的朝廷大軍會師,相互聲援,共同征討。

劉國傑生於1年,死於104年,字國寶,他本姓烏古倫,後來改姓劉,益都,今青州人,女真族,元朝初年,由軍士兵升任益都新軍軍官,先跟隨張宏範進攻南宋,轉戰數千裡,屢建戰功。

17年,至元十年,在攻陷襄陽、樊城戰鬥中,他輕傷不下火線,包裹著傷口繼續血戰,破關斬將,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見,獲得獎賞,升為武德將軍,憲兵司令。後又跟隨伯顏繼續南征,在郢州、沙洋、丁家洲等戰鬥中,屢建奇勳。

175年,至元十二年7月,元兵與南宋在焦山大戰,他與董文炳、劉琛夾擊宋將張世傑,大獲全勝。他因戰功升任懷遠大將軍,授予霸都,即勇士的稱號,人稱“劉二霸都”。元元朝滅亡南宋後,升為鎮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鎮守北方,平定了叛王脫脫術的反叛,升任輔國上將軍。

18年,至元十九年,任徵東省司令,駐廣陵,今江蘇揚州。抵禦日本海盜,鎮壓了福建抗元義軍黃華軍隊。

自186年,至元二十三年至101年,大德五年,他任湖廣省左丞、右丞、湖廣省長,湖廣、安南行省長和湖廣等省省長等職,先後鎮壓了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等地的漢、僚各族的反元起義軍數十起。

100年,大德四年,彝族女領袖蛇節在四川起義,雲南、貴州各地少數民族紛起響應,攻克貴州。第二年,他率軍進剿,於10年,大德七年春天,俘殺了蛇節夫人,鎮壓了西南各少數民族的起義軍。

104年,大德八年,病死。朝廷授予他“推忠效力定遠功臣”,國家名譽主席等稱號。葬於今青州市蘇埠屯鄉東徐村前。

朝廷命令劉國傑率領大軍到雲南平定叛亂的時候,其實劉國傑那時也沒有閒著,他也正在統領大軍疲於奔命,剛剛征討了南方叛亂部落宋隆濟等處,由於路途遙遠,一時實在來不及與蒙古貴族伊遜岱爾率領的朝廷大軍會師。元成宗命鐵穆耳軍令如山倒,命令他馬不停蹄,日夜兼程,按時到達指定位置,參與平定新的叛亂。

伊遜岱爾督促朝廷大軍,快速前進,兵分幾路對西南少數民族叛亂部落朝廷大肆屠殺,那些蠻夷部落民眾,根不懂得軍事謀略,缺乏正規的的軍事訓練,根本沒有戰鬥力,與能征善戰,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相比,完全是烏合之眾,只能被動挨打,完全不堪一擊。

那些蠻夷部落民眾,大都是當時頭腦發熱,不計後果,一時間憤激起來,發動叛亂,既無軍紀,也無組織,各自為陣,聽說官軍突然到來,就群龍無首,沒有統一指揮,沒有戰略方針,沒有軍事目的,倉促之間匆忙對敵作戰,交戰之後很快就被官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四處奔逃。那樣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被朝廷軍隊全部平定,肅清叛亂分子,向朝廷傳遞捷報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