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18世紀全面戰爭最新章節列表 > 295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大夏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95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大夏天

法蘭西帝國與西班牙王國之間的分歧讓停戰協議爭辯了數個月之久,這段時間讓法蘭西帝國完成了新獲得土地傀儡地方政府的建設,不等停戰協議簽署,就把所有佔領的中歐地盤和邦國併入到萊茵同盟之中。

並且那些大中型邦國都被法蘭西帝國強行拆分成一個個城市自由邦,李維為了加強對萊茵同盟的控制力,一直限制著萊茵同盟中出現大的邦國,拆的稀碎,原本的神聖羅馬帝國門下強大的巴伐利亞,早已不復存在……

法蘭西帝國對萊茵同盟的拆分,一直秉承著一城一邦的原則,只不過這裡的城主要只大中型城市,畢竟那些小城市比起富裕一些的城鎮也強不到哪裡去,如果單獨設立一個自治邦國,實在是太過浪費政治資源。

要知道,每一座萊茵同盟的城邦之主,都是需要接受李維行政點化的。

如果拆分的邦國太多,哪怕一個邦國一個行政點化名額,對李維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隨著地盤的逐漸擴張,李維明顯感覺到行政點化名額的不足,尤其是對中歐地盤的擴張,因為這些土地自治傾向比較嚴重,生產力在歐陸中還處於中上流水平,所以李維一直投入了不少行政點化名額。

至於意大利王國,看似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包括內閣政府和地方軍政一把手在內,實際上都已經被行政點化。

李維政府對附庸國的滲透始終在持續著,發展到今天,那些附庸國高層到巴黎‘進修’甚至已經成為必備節目。

這才使得這些附庸國在第三次反法戰爭中,堅定不移的站在法蘭西帝國一邊,砸鍋賣鐵供養軍隊幫著法軍維持後路,跟穿插進來的小股反法同盟軍鏖戰,損失並不比法軍輕。

其實,附庸國內部早就因為這場戰爭的損失,和法蘭西帝國的壓榨民怨沸騰了,只不過附庸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主政一把手,都被李維行政點化過,所以才沒有爆發出大規模的民亂。

如今,吞併了半個中歐的李維,明顯感覺到行政點化的名額開始變得不夠用,這也是李維想要停戰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李維希望透過政治手段獲取維也納這座城市,因為在全面戰爭系統中,維也納也是一座標定首都,只要法蘭西帝國佔領並實際控制,李維就可以多出來第二個巴黎!

只是,那麼做必然會讓奧地利共和國上下不滿,即便有艾雷恩這個一把手二五仔的配合,也很難控制。

至少,法蘭西帝國一旦提出對維也納及其周邊地區的領土要求,奧地利共和國將再也不會站在法蘭西帝國一面,即便艾雷恩全力以赴,能讓奧地利共和國不與法蘭西帝國為敵就很不容易了。

畢竟眼前還有一個反法同盟,奧地利共和國上下不會太過畏懼法蘭西帝國,法蘭西帝國也無法調集主力對奧地利共和國威逼利誘。

法蘭西帝國在談判的數個月內消化勝利果實,奧地利共和國的艾雷恩政府則在穩固自身的權力,隨著和平的曙光綻放,艾雷恩不再需要拉攏所有的力量用於戰爭。

與匈牙利王國簽署了和平友好的停戰條約後,艾雷恩就一股腦扎入對自身權力的收攏中。

艾雷恩的目地很簡單,要將奧地利共和國的所有大權集中到總統身上。

艾雷恩首先利用自己暫時在共和國議會中取得的多數支援,透過了多項有利於總統集權的法案,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

在艾雷恩的集權改制下,奧地利共和國與原本想要效仿的大不列顛政體越來越不像,反倒是漸漸朝著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過渡。

好在,奧地利本就是一個保守而傳統的國度,奧地利基層民眾對於服從個人還是國家,沒有明顯的劃分概念,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君權神授的階段。

若是這位君主沒有被上帝垂青,肯定就會被外人打敗,比如說已經病死的奧地利帝國首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一世。

現如今的艾雷恩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奧地利人也分不太清楚總統和皇帝之間的差距,只知道總統似乎無法將位置傳承給自己的子嗣,君主可以繼承,總統只能選舉……

至於總統和皇帝之間的權力高低,奧地利人還真的沒什麼概念。

艾雷恩就是利用了奧地利人的這一認知誤區,將自己的總統大權完全跟君主權力劃上等號,改革完成後,不等慕尼黑停戰會議結束,艾雷恩就將自己的總統改成了終身制總統!

距離皇帝只差一步之遙!

如果艾雷恩有足夠的野心,自然會繼續朝著登基稱帝努力,不過艾雷恩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配合自己效忠的物件——李維陛下。

皇帝和現在的奧地利共和國終身制總統的權力已經沒多大區別,艾雷恩自然不會多此一舉。

最關鍵的是,一旦艾雷恩登基稱帝,奧地利共和國中的革命分子會徹底寒心,他們謀求革命不就是為了推翻帝制麼?

艾雷恩止步於終身制總統,還保留了下一任總統同樣由議會選舉的權力,也算是對奧地利共和國議會中的革命分子領袖一種妥協。

讓奧地利共和國不至於剛誕生就出現內亂。

艾雷恩在奧地利共和國集權,反法同盟那面自然不會在這幾個月的口水戰裡閒著。

普魯士王國和俄羅斯帝國仍然在努力訓練新兵,運送到前線,準備在停戰條約不成立的時候,可以抵禦住法蘭西帝國下一波攻勢。

不錯,現在的反法同盟已經不指望反攻了,只要能保住本土地盤,扼制住法蘭西帝國的擴張趨勢,他們就已經很欣慰了……

至於英國佬,那更是忙得不可開交,負責封鎖法國殖民地的艦隊抽調了一半,本土的紅衫軍開始成批成批的登船,朝著印度次大陸運輸。

英國本土紅衫軍雖然只有數萬人,但只要把這數萬人的一半運送到印度次大陸,再加上英屬印度殖民地政府本身的軍隊,就足以踏平那個什麼馬拉塔聯盟了……

現如今的印度次大陸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除了印度次大陸南部被歐洲殖民者逐步吞併,後來又被英國佬一鍋燴了之後,廣袤的印度中部的封建王朝們,感受到了滅國危機,早在18世紀初就開始組建鬆散的軍事同盟,被稱之為馬拉塔聯盟。

馬拉塔聯盟的建立並沒有對歐洲殖民者造成多少威脅(是真的打不過歐洲白佬),反倒是對腐朽的北部莫臥兒王朝造成了致命打擊,莫臥兒王朝的覆滅就是馬拉塔聯盟做下的。

只不過後來馬拉塔同盟在北上的時候,被阿富汗人痛毆了一頓,元氣大傷,聯盟幾乎要崩解。

而這時候印度次大陸南部的歐洲殖民地,又被英國政府一一接管,原本的公司體制的殖民方式,被英國政府收攏了大權,直轄於倫敦政府指揮。

這使得英屬印度殖民地的戰鬥力增長了不少,並且可以穩定得到英國本土的增援。

此時的印度次大陸英國面對的主要敵人就是馬拉塔同盟,只不過這個同盟已經快要瓦解,英國人一邊用政治外交的方式,收買分化馬拉塔同盟中的印度封建王朝,一邊派遣軍隊進攻臨近的印度土邦。

用遠交近攻的方式,不斷吞噬印度次大陸的土地。

如今有了英國本土的數萬精銳紅衫軍的加入,英國一統印度次大陸已經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

無非就是英國佔領印度次大陸後,需要多久的時間能完成殖民地政府的資源整合,和炮灰僕從軍的大規模整訓。

慕尼黑和談會議的拖延,對歐陸上的反法同盟各國來說,漸漸成為一個沉重的軍事負擔。

因為一天不和談,普魯士王國和俄羅斯帝國等反法同盟國就不得不花費鉅額軍費練兵擴軍備戰。

漸漸的,以普魯士王國和俄羅斯帝國為首的反法同盟,對西班牙王國政府的扯皮漸漸感到不耐煩,不再對馬德里政府進行支援。

沒有了普魯士王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支援,倫敦政府看到大勢不可為,也不再參合,歐陸和平對現在全面入侵印度次大陸的倫敦政府來說,也是有好處的,至少不需要繼續為俄羅斯帝國輸血了!

而且隨著國際貸款的數額越來越大,倫敦政府不禁懷疑聖彼得堡是否能承擔得起這筆戰爭貸款。

畢竟聖彼得堡政府的信譽在歐陸上是排名靠後的。

西班牙王國很快發現,就連葡萄牙王國都不再支援他們保留現任政府的提議,西班牙王國單獨面對法蘭西帝國的威脅,很快就扛不住了。

不過透過政變上臺的馬德里政府也不是軟柿子,他們只是同意卡洛斯四世復辟而已,並沒有將國家大權都交還給卡洛斯四世,並在馬德里內閣政府之外成立了西班牙貴族議會,用於制衡國王的權力。

在此之前,西班牙王國可是君主專制國家!

對於馬德里內閣政府的提議,李維政府簡單思考一番後就答應了。

這種妥協方式,反倒會加深卡洛斯四世的不滿,不遠的將來,馬德里城內必然會上演國王和貴族議會之間的政治鬥爭,若是能內耗一些西班牙國力,那就再好不過了。

法蘭西帝國堅持讓卡洛斯四世復辟上臺,一方面是彰顯李維對待盟友的態度。

卡洛斯四世不管做了什麼,在馬德里政變下臺前,都堅定不移的站在法蘭西帝國一方,單憑這一點,只要卡洛斯四世沒有上斷頭臺,李維政府都得力挺卡洛斯四世。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現任的馬德里政府十分敵視法蘭西帝國,李維政府不放心讓這麼一個敵對政府長時間掌控西班牙王國,自然要把卡洛斯四世重新扶上位。

西班牙王國的問題解決後,慕尼黑和談會議迅速達成了一系列停戰條款。

在1800年一個風和日麗的大夏天,伴隨著慕尼黑和平談判圓滿結束,第三次反法戰爭被徹底終結,第三次反法同盟自然也不復存在。

這次停戰的效果遠超前兩次反法戰爭,因為就連英國佬都與法蘭西帝國解除了戰爭狀態!

各國的媒體更是大肆吹噓歐陸和平曙光的到來!

就連法蘭西帝國也不例外。

沒辦法,不光是反法同盟國中因為戰爭的巨大傷亡,出現了大面積的厭戰反戰情緒,法蘭西帝國本土同樣對戰爭充滿厭惡。

尤其是法蘭西帝國的附庸國,軍情總局局長馬尼德不止一次告訴李維,要提防附庸國荷蘭和比利時的革命黨組織,在平民對戰爭的厭惡情緒下,這兩國的革命組織在最近一段時間發展十分迅猛。

畢竟附庸國的地方統治不像法蘭西帝國這般,每一座城市的重要部門一把手,都是被李維行政點化的官僚,民怨沸騰也很難亂起來。

各國對和平聲勢的宣傳,其實也是對民眾情緒的一種安撫。

畢竟奧地利帝國爆發革命從而間接導致覆滅的例子太過聳人聽聞,別說是普魯士王國,哪怕是俄羅斯帝國高層對革命也變得警惕起來。

這導致俄羅斯帝國的達瓦里氏互助會最近一段時間的活動都變得低調起來。

與中歐不同,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太過根深蒂固,想要發起革命起義勝算太低,即便控制了城市,廣大的村鎮地帶也被傳統貴族勢力牢牢把控著。

到時候,革命軍空有一座孤城,怎麼跟掌握軍隊和村鎮的俄羅斯帝國政府軍對抗?

更何況,即便掌握城市的起義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反觀中歐強國,基本上只要控制了城市,村鎮都會服從,因為中歐各國的貴族在鄉村的權力遠不如俄羅斯帝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說白了,中歐各國已經逐漸脫離了原本的封建體制。

慕尼黑和平會議結束後,遠在巴黎的李維終於得到了久違的全面戰爭系統獎勵提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