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18世紀全面戰爭最新章節列表 > 341 宣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41 宣戰

“荒唐!

泱泱大清乃是天朝上國,豈能容西方英吉利蠻夷指手畫腳。

西方的英吉利蠻夷來到大清天朝做生意,竟然還敢提出如此過分的要求,簡直不可理喻!”

“皇上,英吉利蠻夷已經派遣24艘戰艦,駐留在東南沿海廣東省外隔海相望的島嶼上,並且載有大批士兵,他們將這份條約稱之為‘最後通牒’。

不同意的話,英吉利蠻夷的軍隊將會在廣東省沿海登陸入侵大清。”

“區區英吉利蠻夷小兒,要戰便戰,朕倒要看看那些紅毛鬼有什麼本事!”

1805年初,在歐洲大陸各國沉浸在羅馬帝國的威脅之中時,遠東地區的英國遠征軍總司令肯德基上校,提出開放五個東南沿海通商口岸,並降低關稅的要求,以最後通牒的方式傳達給滿清朝廷。

引得清國嘉慶皇帝勃然大怒,下令調遣浙東地區所有的綠營和八旗兵,驅逐所有的英國商人和買辦!

而肯德基上校則以本國商人遭到不公正待遇為藉口,正式向滿清朝廷遞交了宣戰書,結果呈交宣戰書的‘買辦二鬼子’,被憤怒的嘉慶皇帝下令押送到菜市口斬立決。

以此來表達大清帝國的國威和自己的決心。

嘉慶皇帝受到他死去的老爹乾隆皇帝的影響,對西方蠻夷一直帶著有色眼鏡,認為他們不過是彈丸小國,不足為慮。

這一次被英吉利人騎在脖子上簽訂不平等條約,嘉慶皇帝如何不怒?

而那些感受到嘉慶皇帝怒火的滿清朝臣們,自然不敢有絲毫怠慢,除了收錢的流程不變外,辦事效率明顯比以往快了許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浙東地區尤其是廣東省的軍政高官,連夜下達指令,從各地鄉鎮抽調民壯鄉勇,填補綠營兵的缺額!

不過,嘉慶皇帝此時並沒有意識到英吉利蠻夷的戰鬥力,他甚至連一個督軍的欽差大臣都沒有派遣,只是要求浙東地區的各省巡撫和軍政高官聚兵禦敵。

至於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一方,肯德基上校不過是印度殖民政府的一個普通高階軍官而已。

倫敦政府對滿清帝國同樣充滿了蔑視,連一名將軍都沒有從本土調遣。

倫敦政府的命令抵達印度殖民地後,印度政府的將領們也覺得這是一個沒什麼油水的辛苦差事,乾脆打發一個上校過來組織戰事。

當然,肯德基上校只是陸軍司令,遠征軍名義上的司令是一名海軍少將,也是整隻艦隊的指揮官。

只不過,這位海軍少將只負責統籌艦隊事宜,登陸後的戰鬥全部由肯德基上校指揮。

原因很簡單,這支遠征軍的陸軍組成部分太過拉胯,甚至說他們根本算不上是英國正規軍。

肯德基上校麾下三分之二的士兵都是印度僕從軍士兵,只有不足千人是白人軍隊。

這支白人軍隊裡,只有一半人左右是英裔,其他都是歐洲其他國家的‘僱傭兵’。

沒錯,這支白人軍隊其實是肯德基上校在英國征服印度期間,自行募集的僱傭軍!

這在印度次大陸上並不罕見。

實際上,這個世界倫敦政府受限於距離問題,向印度次大陸派遣的正規軍數量一直不多,而這些正規軍到了印度次大陸後,那就是名副其實的‘中央軍’,哪怕是一個小兵嘎子在殖民地軍隊軍官面前,都會高高仰起頭。

這麼一支大爺一般的‘中央軍’,自然不會承擔漫長而辛苦的征服戰鬥,他們更多的作戰任務是駐守富裕穩定的沿海城池,或者在大型戰役中充當督戰隊和預備隊。

真正打仗的都是那些在印度次大陸討生活的殖民地部隊和僱傭兵。

這些雜牌軍面對英倫三島過來的中央軍時,天然低一頭,有危險的工作自然全都落在他們身上。

而印度次大陸遍地黃金的訊息,在倫敦政府不遺餘力的宣傳下,早已風靡歐陸和英倫三島。

再加上歐陸戰事頻繁,有很多敗兵不想為暴君李維賣命,就遠渡重洋逃到其他地方牟利。

這些有著戰鬥經驗的敗兵,主要去向只有兩個——北美大陸的美利堅合眾國和印度次大陸。

因為這兩塊海外土地,是歐洲僱傭兵的天堂!

美利堅合眾國自從以白菜價購得路易斯安納地區後,就開始了西部大開發運動。

這裡的大開發,說白了就是大入侵!

自然而然的,懂得殺人手藝的敗兵們,在這裡不會發愁找不到工作。

美利堅合眾國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探險家’團隊西進和南下,這些探險家團隊的目標不言而喻。

至於印度次大陸,則是因為倫敦政府的印度征服計劃,從而成為那些僱傭兵的天堂。

來自歐洲的僱傭兵也成為英屬印度殖民地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

現如今肯德基上校帶領的白人士兵,就是這種性質。

當然,說他們是僱傭兵也不太準確,畢竟這些白人士兵已經為英國殖民政府服務很多年,甚至不少人還在印度娶了老婆,有了家庭!

除了沒有在倫敦政府那邊入籍外,這些僱傭兵無論是從軍餉待遇還是軍裝武器方面,看上去都跟英國正規的紅衫軍沒啥區別。

至少,外人是看不出區別的。

至於印度僕從軍,則是肯德基上校為了充人頭拉過來的,肯德基上校接到籌建遠東遠征軍的任務後,得知那裡落後的清國軍隊還停留在大刀長矛弓箭的階段,覺得同樣裝備大刀長矛的印度兵應該也能用得上。

最重要的是,印度兵不要錢,死了也不用擔責!

那些殖民地部隊都有各自的任務和駐區,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調入遠征軍中。

其實,這時候倫敦政府對遠東帝國的入侵,本土兵力並不是太過富裕,印度殖民地的擴張也沒有停歇,到處都需要兵力。

如果不是倫敦政府缺錢,也不至於這麼幹。

所以,肯德基上校拼湊起來的遠征軍除了他的本部士兵外,屬實磕磣。

英國的遠東艦隊敢入侵滿清帝國,所有的自信都來源於對手的羸弱!

沒錯,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其實在歐洲那面的名聲並不咋滴。

在康乾時期,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勢力就開始與遠東帝國深入接觸,這麼長時間過去了,歐洲人自然也摸清楚遠東帝國的底牌。

就拿這次嘉慶皇帝親自下達的禦敵命令,廣東省和浙東地區的各級高官拼了命的募集鄉勇,也不過拿出來兩三萬部隊罷了。

並且這兩三萬部隊還有大城需要駐守,真正能用於機動作戰的部隊,也就一萬出頭。

由此可見,清國在地方的軍隊動員能力有多差勁!

至於那些擁有內城(就是旗人居住的地方)的大城市,裡面的旗兵暫時動不了,除非嘉慶皇帝親自下令。

因為距離太過遙遠,遠征軍的海陸兩軍的指揮官擁有極大的自主權,遞交宣戰書後,遠東艦隊的艦隊司令就載著肯德基上校的雜牌軍,駛向香港島。

然後僅用短短三天時間,就佔領了這座沒有多少兵力駐守的大島,為英吉利的入侵打下了一個堅固的進攻據點。

整場戰鬥,肯德基上校手下僅僅陣亡了一名士兵,還是一個印度兵,而他光是俘虜的清軍士兵,就足足有上百人。

這一戰的勝利,讓肯德基上校更加肯定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或許這次遠征軍的行動,肯德基上校就能給自己掛上將軍軍銜!

當然,這場戰鬥無論是對清廷還是對遠征軍來說,都只是開胃菜而已。

這個時代的清廷對香港島並沒有多重視。

接下來的廣東省,才是遠征軍的入侵重點,這裡是清廷唯一開放的通商口岸,也是英吉利人最瞭解的地方。

清晨的陽光驅散了海面上的薄霧,正在虎門炮臺上巡邏的張子興,突然瞪圓了雙眼,連忙舉起手中的鳥槍朝天扣動扳機。

只見海面上,一排排西式戰艦出現在視野極遠處,港口中隸屬於清廷的戰艦水兵,以最快的速度登船楊帆,衝向數量遠少於他們的西式戰艦。

這自然是廣東省的清廷高官們,聚集起來的海防艦隊。

只是沒想到,被他們視作蠻夷的英吉利人,竟然主動打了過來。

在英國海軍少將的指揮下,20多艘在歐洲大陸上只能算得上是四五級戰列艦乃至護衛艦、巡航艦的戰艦,一字排開,熟練的搶佔了T字風口!

緊接著,面對數量是自己數倍之多的清廷戰艦,這些英國軍艦將側面對準了敵人,一扇扇炮窗被開啟,黑洞洞的炮口在英國水兵們的吆喝聲中,被推送出來。

站在旗艦甲板上方木製指揮臺上的海軍少將,舉著單筒望遠鏡估算出雙方的距離後,突然對身邊的傳令官下達了命令。

緊接著,負責指揮的各層炮臺的炮長,對手下的炮手們高聲呼喊道:“fire!(開炮)”

通通通~

訓練有素的英國遠東艦隊打出了他們參戰以來第一次齊射,黑洞洞的炮火不分先後的發出怒吼,巨大的後坐力將整艘戰艦橫向朝後面推去,在浪濤中移動了足足十多米之遠!

飛射的彈丸組成一道清廷海防提督從未見過的火力網,脆弱的中式戰艦被實心鐵彈摧枯拉朽的打穿一個個漏洞,運氣不佳的清朝海防提督,被一枚鐵彈擦邊而過,半個身子當場變成了一地碎肉!

最靠前被重點照顧的幾艘中式戰艦,連桅杆都被打斷,變成了海面上的木製棺材。

一輪齊射,就將廣東省的清廷艦隊的衝勢生生打斷。

然而,對面的英吉利戰艦可不會手下留情,實心鐵彈彷彿不要錢一般,一輪接著一輪砸過來。

而火炮技術還停留了在兩百年前的清廷艦隊,開炮還擊的炮彈全都落入海中,根本傷不到敵人!

這種單方面屠殺的海戰持續了不到一個小時,清廷艦隊就潰敗如潮,海面上到處都是棄船跳入海中逃生的清廷水兵,放眼望去,全都是飄起來的辮子……

而遠處的虎門炮臺上的綠營兵,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幅悲催的場面,後方高處的旗人高官們,看到自家水軍連敵人的邊都沒摸到就一敗塗地後,默契的對視了一眼,幾乎同時轉身離去。

頃刻間,這幫負責指揮的高官就騎上了自己的戰馬,或者坐入自己的轎子,朝著廣東城逃去!

指揮的任務則下放到擔任中低層軍官的漢人身上。

那些旗人高官臨行前,十分有骨氣的對留守的漢人軍官下達了死戰不退的命令!

反正這裡駐守的都是漢人綠營兵。

死光了也不心疼……

然而,那些漢人軍官又不是傻帽,他們送走了自己的旗人主子後,立刻接二連三的帶著自己的親信心腹逃走,最終只留下了一群大頭兵和少數幾個綠營漢人軍官。

最後剩下的綠營軍官,級別最高的竟然只是一位千總!

千總曹興從未想過,他能擁有指揮上千正兵的機會。

不錯,此時虎門炮臺的綠營兵,全都是在籍的正兵,沒有亂七八糟的鄉勇民壯充數,畢竟虎門本就是至關重要的海防關口,這裡的兵額缺損並不嚴重。

在那些旗人高官(綠營的高階軍官基本上都是旗人擔任,漢人軍官生前有天花板,這也是清廷控制漢人的一種節制手段)帶著自己的親信下屬跑路,後續又有一大批綠營漢人軍官也帶人跑路後,虎門炮臺這裡仍然留下了近兩千正兵!

並且全都交給了職位最高的千總曹興指揮。

曹興是此時級別最高的,理應接過指揮權。

別看曹興只是一名區區千總,但在廣東省也是一方豪族,不然根本當不上這個級別的官員。

“大人,旗人主子和其他的武官都逃了,我們也一起離開吧。

我們定然能護得大人周全。”

曹興還沒從自己手底下突然多出那麼多正兵的震撼中緩過勁來,他的曹姓親族手下就跑過來規勸了。

在清廷治下,裙帶關係是非常常見的,父死子繼,兄弟齊上陣根本不算什麼稀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