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首任軍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章 出國第一仗(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章 出國第一仗(1)

第二十章 出國第一仗

1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1950年12月,十二軍接到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命令。

1951年3月12日上午,十二軍在河北束鹿舉行了赴朝參戰誓師大會。軍長曾紹山在誓師大會上號召全體指戰員:“打好出國第一仗,爭取立國際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自人民解放軍十二軍接到入朝參戰的命令後,番號便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二軍”了。老軍長王近山和老政委杜義德分別以志願軍三兵團副司令員和副政委,代三兵團司令員和政委的身份,率十二軍、十五軍和六十軍赴朝作戰。為此,十二軍的領導班子作了調整。軍長由原十一軍軍長曾紹山擔任,其他軍領導沒有變化,副軍長兼參謀長肖永銀,副軍長王蘊瑞、副政委李震,政治部主任李開湘,副參謀長賀光華等都是原班人馬。

曾紹山是位地地道道的軍事幹部,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當過作戰股長,八路軍三八五旅十三團參謀長,三八五旅參謀長,太行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副司令員、皖西軍區司令員,十一軍軍長等職。自抗美援朝作戰開始後,十二軍除三十六師和三十四師一O二團繼續留川剿匪外,三十四師(三十六師一O六團歸三十四師建制,赴朝參戰)和三十五師解除川東、黔北地區的剿匪任務,同時抽十一軍三十一師歸十二軍建制,赴朝參戰。如今,十二軍共有5.3萬餘人,由曾紹山領銜宣誓:

打好出國第一仗,

爭取立國際功,

為祖國爭光!為毛主席增光!

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擁護金日成主席,

團結朝鮮人民軍

尊重朝鮮人民風俗,

堅決把美帝國主義打倒!

宣誓結束後,曾紹山檢閱了部隊,並宣佈部隊開進命令。

3月12日下午,十二軍將士們乘火車出發,經天津、瀋陽、鳳城北上,於3月19日到達遼寧的灌水、永甸、長甸、寬甸地區。

3月21日夜,十二軍指戰員們在長甸河口跨過鴨綠江,踏上了朝鮮的國土。

三十一師和三十四師進入朝鮮後,沿龜城、寧邊、價川、順川、陽德之線南進;三十五師和軍直沿新倉、雲山、球場、德川、破邑之線南進。十二軍就像一把“雌雄劍”,兩刃劍鋒齊頭南下。

黑夜,繁星點點。

新入朝作戰的志願軍三兵團所屬部隊十二軍、十五軍、六十軍日夜兼程向三八線開進。

一輛吉普車由北向南飛駛。

吉普車的方向直指上甘嶺。

吉普車股後,揚土飛塵。

車內坐著指揮朝鮮戰場千軍萬馬的志願軍總司令員彭德懷,當然,還有彭總的軍事秘書楊鳳安和警衛戰士。

彭德懷問:“這是哪個部隊?”

“十二軍。”

“三兵團上來了?”

“九兵團、十九兵團和三兵團都上來了,我軍兵力已處很大優勢了。”軍事秘書楊鳳安很自信地回答。

“勿以三軍之眾而輕敵。今天要趕到上甘嶺,同大家研究下一步打法。敵人很狡猾,擅用奇技。我們要判明敵情,勝利的機率才大!”彭德懷說。

朝鮮戰場第四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司令部移到了上甘嶺的金礦洞(洞,在朝鮮是指村的意思;裡,是指鎮的意思)。4月6日,彭德懷趕到“志司”,召開了志願軍黨委第五次擴大會議,佈置第五次戰役。

參加這次會議的人員有彭德懷、鄧華、樸一禹、洪學智、韓先楚、解方、杜平,九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宋時輪,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三兵團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王近山、副政委代政委杜義德,十二軍軍長曾紹山等有關軍首長。

會議由鄧華介紹了前四次戰役入朝部隊的作戰情況,研究了下一步的打法,最後決定發起第五次戰役。第五次戰役由三兵團、九兵團和十九兵團擔任作戰。

會議結束時,曾紹山等軍長們提議,為了彭總的安全,請“志司”的指揮所向後轉移。

彭德懷說:“我在這裡就很安全,又不妨礙你們指揮。”

軍長們說:“你要我們後撤一步,誘敵深入,那麼我們的指揮所也得向後轉移,這樣我們就轉移到‘志司’指揮所的後邊,對彭總的安全我們不放心。”

彭德懷看了看志願軍參謀長解方,說:“解參謀長,‘志司’統帥機關擬向伊川的空司洞轉移吧!”

伊川的空司洞位於上甘嶺西北百餘公裡。解方點了點頭,說:“好。”

志願軍總部搬了好幾次家了,先是在大榆洞,後來又到德川以南的北倉裡,接著又移到君子裡,第四次戰役時又從君子裡移到上甘嶺。前幾次搬家,都是由北向南前進,這次是由南向北。入朝以來一直緊鎖雙眉的彭德懷開了一個玩笑,“南征北戰,像在陝北,先北後南。現在去伊川以北的空司洞。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我回到這裡的。敵人有天大的本事,也爬不到上甘嶺。”

本章節選自《利劍出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征戰紀實》一書,該書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可在網上購買到實體書!謝謝您的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