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首任軍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章 葫蘆河畔(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章 葫蘆河畔(2)

2 葫蘆河畔建設熱

358旅接到回師陝甘寧邊區的電令時,正值晉西北勝利開展反“蠶食”鬥爭的時候。120師師長賀龍考慮,為了堅持反“蠶食”鬥爭,決定將358旅7團仍留在靜樂地區與若松的殘部堅持鬥爭,716團、8團,並將獨立旅的715團調歸358旅建制,一同赴陝甘寧邊區。

6月上旬,716團和8團在旅首長機關的率領下,從臨北、臨南地區出發,經磧口、義合、綏德、清澗,於下旬進抵延安以南的葫蘆河畔集結。715團由雙湖峪、馬蹄溝及吳堡地區出發,經瓦窯堡、蟠龍鎮、延安,6月下旬也到達了葫蘆河。

就在358旅全部到達葫蘆河時,隴南人民不堪蔣介石的殘暴統治,民變蜂起。國民黨不得不抽胡宗南5個師前去鎮壓。再加上中國共產黨事前的揭露、聲討和軍事上的充分準備,蔣介石策劃的第3次***至此宣告破產。358旅便在葫蘆河周邊的王家角、寨子灣、張家灣、黑水寺、蘭家灣等地展開興建營房、生產練兵運動,做好大反攻的各項準備工作。

陝甘寧邊區本來就地瘠民貧,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當地人民生活極度困苦。1941年和1943年,國民黨曾兩次向陝甘寧邊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實行經濟封鎖,企圖將八路軍困死、餓死在陝甘寧邊區。

為保障供給,減輕人民經濟負擔,支援長期抗戰,黨中央早在1939年春國內時局逆轉、國民黨停發八路軍一切經費時,便提出了軍隊、機關“生產自給”的經濟方針。358旅自1943年6月進駐葫蘆河地區後,也掀起了生產建設*。

358旅剛到葫蘆河地區時,部隊多在野外露營。張宗遜旅長和李井泉政委為改變部隊住宿條件,一面組織部隊緊張備戰,準備隨時打擊進犯的國民黨軍,一面積極著手建造營房。部隊頂風冒雨,星夜出工,由七八裡外的深山密林中搬木料,自制斧頭钁子挖窯洞。短短3個月時間,358旅修建起平房950間,挖窯洞1300孔,解決了部隊住房問題,官兵脫離了半露營的狀態。

營房有了,還要解決吃飯問題。1943年11月開始,358旅官兵人人動手,上到旅長政委,下到普通士兵,每人都開墾荒地。1944年2月20日,旅還專門召開“生產自給”動員大會。李井泉政委在大會上親自做動員,他說:“開展生產運動不僅是為了渡過經濟難關,解決自己的吃飯、穿衣問題,而且是為了支援長期抗戰,為了全面反攻日寇,贏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接著,各團又進一步在部隊中進行深入的生產運動教育,批判和克服了“當兵吃糧”的觀念,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首長帶頭,人人動手,把荒山變成良田”,716團首先打出了生產口號。

緊跟著,715團也打出了響亮的口號:“生產就是作戰,爭取在生產戰線中打勝仗!”

8團也不甘落後,在部隊中開展“雙爭活動”:爭當勞動英雄和爭做生產模範。

358旅把官兵們熱愛勞動的勁鼓得足足的,人人下決心、表態度、定指標、訂計劃。好多戰士還給自己定下開荒20畝的計劃,有的戰士增加到30畝、40畝哩。

3月20日,全旅5000把钁頭一齊向荒山進軍,開始了緊張的開荒大戰。張宗遜旅長、李井泉政委、朱明主任等親自帶頭開荒,許多年老體弱、身負數處戰傷的同志都參加到勞動行列中,剛剛從戰場上受傷下來的8團政委餘秋裡,身上還扎著綁帶,也上山來勞動了。

到了5月,開荒還不到60天,全旅開荒面積達14萬畝,超額完成了預定任務。出現了開荒400畝以上、超過任務指標一倍的8團3連和7連,這兩個連隊開荒660畝,平均每人開荒55畝。戰士劉振福天天揮汗大幹,汗水溼透了衣服,鮮血染紅了鎬把,他全然不顧,開荒開出了120畝,被部隊樹為“勞動英雄”。

此後,在播種、中耕、收穫、打場、入倉等一系列的農業生產勞動中,358旅官兵向當地農民學習經驗,合理組織安排勞動,抓緊季節加強田間管理,精耕細作。一年後,終於獲得了秋季豐收。共收糧食2萬多噸,蔬菜276萬斤,養牛、羊、豬、雞等3100多頭。

1945年,358旅生產進入第2年。此時,他們勞動熱情空前高漲,各連都解決了10個月的糧食,1年時間的蔬菜、食用油、馬草、馬料和草煙自給有餘,每人還備足了兩雙草鞋的麻繩。為了做到勞逸結合,旅團領導不得不勸阻起早摸黑、帶病、冒雨勞動的現象。

1945年6月,是抗日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也是鋤草的季節。此時,中央軍委命令358旅開赴山西呂梁山,擴大晉西北根據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本章節選自《虎嘯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征戰紀實》一書,該書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可在網上購買到實體書!本書在2008年度入選全國"萬村圖書"工程,定向支援甘肅省農村書店建設~~~謝謝您的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