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首任軍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4)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部 一八零師在朝鮮戰場實錄(14)

為什麼志願軍進攻的好好的,又要突然停止進攻,全線後撤呢?彭德懷在7個小時後,發給*的電報中,說的很清楚。原電稱:

以前攜5天糧,可以打7天仗,可籌借部分補充。現在攜7天糧,只能打5至6天仗,因戰鬥中消耗,就地不能籌補。洪川敵頑抗不退,使我東線部隊無法運輸接濟,美3師東調,堵塞洪川、江陵缺口,5次戰役西線出擊傷亡3萬。東線出擊傷亡1萬出頭。為時1個月,進行東西兩線作戰,部隊有些疲勞,需恢復體力和總結戰鬥經驗。戰鬥發起後,第一線運輸極端困難。待人力運到後,可能得到若干改善。且雨季已接近開始,數江河湖沼盡在我軍之後,一旦山洪暴發,交通全斷,顧慮甚大。此役未消滅美軍師團建制,敵誇大我之傷亡,還有北犯可能。根據上述,我軍繼續前進,不易消滅敵人,徒增傷亡。不如後撤(見21日16時部署令),主力休整,以逸待勞,尋機殲敵。妥否,盼示。

彭德懷

1951年5月21日23時

不難看出,一是後勤補給困難,二是防止汛期的來臨,三是收兵休整,準備再戰。*在次日回電中對處置情況給予了肯定,認為是“正確的”。

那麼,3兵團是什麼時候接到志願軍司令部發出的結束戰鬥命令的呢?又是如何向各師口頭傳達結束戰鬥、後撤命令的呢?180師接到的命令是什麼樣子的呢?

{本章節選自《首任軍長》上卷,該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可在網上購買到實體書!謝謝您的喜歡!}

{

{本章節選自《藏九地,動九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軍征戰紀實》一書,該書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可在網上購買到實體書! ~~~謝謝您的喜歡!}

{

5月22日17時,60軍軍長韋傑和政委袁子欽接到3兵團電報,電報內容是戰役結束和部署的命令。顯見,從志願軍司令部發出的電報,經3兵團電譯,再經兵團領導研究部署,又讓電譯員譯成電文下發,直到60軍軍長收到電報,已一天時間過去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份電報賦予60軍的任務是擔任兵團阻擊任務。命令中說,“決以60軍擔任本兵團之阻擊任務,該軍置於白逸裡、白積山以南,東起與9兵團分界線,西起與19兵團分界線(含)以東地區,即加平、春川(不含)一線佈防,利用華川西南山區節節阻擊敵人,採取前輕後重、縱深配備原則,第一線以偵察小部隊抵近敵人,採取遊擊運動,積極捕捉俘虜,監督敵人。第二線以班及小組採取麻雀戰。第三線為連營陣地,確實加強工事,以減少自己的傷亡,嚴密組織與發揚火力,予進犯之敵以大量殺傷,對突擊之敵或有利我出擊情況下適時反擊,以消滅美軍1至2個連,偽軍1至2個營為目標,以遲滯敵人。”命令對12軍和15軍的任務也作了部署,並通報了9兵團和19兵團的任務。

而此時,前線戰事正酣。因為5月19日,李奇微從東京飛到朝鮮,在美軍第8集團軍總部聽取了美1軍、美9軍、美10軍軍長們的彙報,從而判斷,志願軍所攜帶糧彈將盡,因為他摸清了“禮拜攻勢”規律。於是,李奇微命令美第8集團軍應於20日發起進攻。“聯合國軍”在美軍第8集團軍軍長兼地面部隊司令官範佛裡的指揮下,在20日、21日,以中、東線為重點,先後發起進攻。22日,“聯全國軍”主力開始大規模進攻。

時間是如此的巧合。5月22日,60軍接到兵團要結束戰役的命令;5月22日,“聯合國軍”主力開始反擊進攻。

韋傑和袁子欽明白,現在把全軍部隊收擾執行阻擊任務,已十分困難。因為——

歸12軍指揮的181師,先頭部隊在下通裡、龍浦洞,師主力位於照橋裡,全師分散在30公里縱深、10公里正面的區域裡。181師與180師相隔的距離,有40餘公裡。要收攏部隊,到達指定佈防區,須翻山渡河,至少要兩天時間的行程。而且,180師在寒峙峴、九巒裡以南正在與進攻的“聯合國軍”激戰。179師在大龍山東線地區作戰,雖然距軍部較近,但179師也在還擊“聯合國軍”,即使趕到軍部,也得要一天時間機動。更要命的是,60軍的電臺與上,與下,聯絡都十分困難,總是不暢,下達命令費時又費力。

因此,軍領導研究決定:179師、181師就地展開阻擊戰……

為穩定戰線,韋傑軍長親自在報話機上對180師副師長段龍章喊道:“要與63軍部隊取得聯系,協同作戰,防止被敵人割裂。”

19兵團63軍防守在春川地區,而180師在春川以南,179師和181師都在春川以東。

如果戰場可以假設的話,我們不妨再來沙盤推演一次——

假如,60軍接到戰役結束命令,根據命令中的任務,60軍“東起與9兵團分界線,西起與19兵團分界線(含)以東地區,即加平、春川(不含)一線佈防。”那麼,60軍完全有理由先期撤出部隊。因為60軍的3個師都在春川附近,兵團命令清楚地說“春川(不含)”。如果60軍按命令行動,不顧左鄰右舍,及時撤出,那麼,位於春川東面的9兵團,西面的19兵團,都將翼側暴露,春川沿線公路會出現一個50至80公里寬的大缺口。試想,“聯合國軍”正在大舉進攻的時候,突然空出這麼一大塊缺口來,後果將是什麼呢?

——沙盤推演總歸是沙盤推演,不能說明什麼。事實是,60軍沒有這樣做,而是從大局著想,絕不留個缺口,冒著風險就地抗擊“聯合國軍”的進攻。部署命令是這樣寫的:

“一、180師(附炮2師2個連)1個團已北移漢江江北構築阻擊陣地,師主力置北漢江以南掩護兵團主力北移及傷員轉移,該師作戰地域為新延漲、芝巖裡(含)、修德山、石龍山、1026.3高地以東之線,白積山、上海峰(不含)以南地域。

“二、179師附炮兵46團,於現地(大龍山、甘井裡)掩護並轉運傷員,任務完成後(預25日)除以一部留待9兵團接替後再開始向指定地區轉移,師主力分兩路經芝巖裡、華巖裡、石長裡、西上裡、退洞裡、中沐洞至加平、機山裡、觀音山、國望峰、修德山(不含)地區佈防。

“三、181師於現地掩護傷員,任務完成後,預定26日經新裡、場巖裡、國望峰、白逸山、自等裡、上海峰之間地區休整,並準備於國望峰、觀音山佈防。

“四、軍決於所轄地區構築兩道阻擊線,以駕德山、明智山及625.1高地為第一阻擊線。以722.0高地及1286.5高地、石龍山、國望峰、觀音山之線為第二阻擊線……”

命令中顧及到了左右鄰部隊,卻沒有明確自己部隊轉移至掩護的準確時間。從後面的作戰情況來看,時間的不明確,也是留下致命禍根之一。此時,大家都沒有想到這些,各師都按這份命令執行。

然而,此時,美軍第1軍從中部戰線進攻,奪取了鐵三角,並快速推進——因為,美軍的機械化部隊推進速度十分快——與美軍第10軍從東部戰線進攻為軸線,對突出的中、朝軍隊有合圍之勢。

美軍的推進速度很快,他們以每小時前進32公里的速度推進。這樣的速度,是志願軍一天的行程。這樣,美軍利用了中朝軍隊北移部署的間隙,把9兵團和3兵團分割開來,導致志願兵陷入了被動。

180師成了志願軍被動中的被動部隊……

形勢逼人,副師長段龍章建議:“師主力撤過北漢江,避免孤軍突出,背水佈陣……”

副師長段龍章的建議完全違背軍領導的作戰意圖,為什麼他還要如此建議呢?

副師長段龍章的建議,師長鄭其貴感覺合理。因為,180師接到命令時,左翼15軍已開始北移,右翼63軍與180師沒有組織綿密的陣地,180師在北漢江以南實在是太孤立突出了。因此,段龍章副師長的建議,師主力北撤過江,留少數掩護分隊在江南,得到師主官的認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