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重生之雍正王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一章 父子兄弟 (十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四十一章 父子兄弟 (十一)

張鵬翮憋了一肚子的火氣回到家中,吩咐一聲閉門謝客,就把自己關在了書房裡。www.tsxsw.com府中下人一路看過來面面相覷,也沒敢去打擾,就報了二公子知道。

張鵬翮有二子,長子張懋誠,時兩江督撫互劾,張鵬翮攪進了那趟子混水中,也連累得張懋誠在懷寧縣任上為噶禮所構陷,後經斡旋,免了一樁貪罪改任去了奉天,二子張懋齡素來誠孝,見了長兄的變故,只一意要隨了在京中照料老父,好在他本來心思便不在仕途一道上,如此作詩為文,宴會清流倒也樂得清閒。[]

張懋齡匆匆趕來,在外小心叩了叩門,“父親。”聽得裡邊“嗯”了一聲,張懋誠方才推門而入,卻見張鵬翮端坐在案後,桌上散著兩封信箋,正提筆寫著什麼。張懋齡遂站了一旁不作聲,又取了墨錠過來研著,見乃父落筆在“顓士臺鑒”四字上,又一度猶豫著遲遲不願下筆,不禁問道,“父親是寫給司空大人(王頊齡,時任工部尚書)的?”

“哎……”張鵬翮擱下筆,面上還餘有隱隱地怒氣,緊擰著眉頭嘆了一聲。張懋齡不解地望著父親,試探著道,“我聽門上說,父親從大宗伯府上回來就——”張鵬翮擺了擺手,沉吟片刻,旋又看回他,忽然道,“正好,你去這一趟。信我就不寫了,免得貽人口實,你告訴王頊齡,讓他慎勿參與朝中舉薦諸事。”

王頊齡乃是康熙十五年的進士,雖年長他幾歲,卻正算是張鵬翮的門生,同科之中,雖不及翁叔元等人,卻也是一路走來暢順的很,又頗愛精研朱子義理,是以與張鵬翮私交最好。按說兩家相交甚深,要說的事不論公私,都不須這等小心提防,張懋齡再是個靈敏性子,因不知究裡,也不免生了疑惑,“父親何意?莫非適才大宗伯請父親過府,是要讓父親共同舉薦什麼人麼?”

張鵬翮欠了欠身子,張懋齡趕忙來扶了他站起身,待到離了書案坐在軟椅上,才束手立在一側,只聽得張鵬翮幽幽嘆道,“一生宦海,終不免沉浮。但若是有些事上行差踏錯一步,身敗名裂不當緊,更要帶累了妻子家人。”這一句,也不知實說他自己,還是指的王掞,張懋齡怔站著不好接話,卻不妨當了張鵬翮一句贊,“論聰穎敏捷,你也不輸長兄,你既志不在此,便不必替我空懸這份心了。”

張懋齡在父親面上看不出責備之意,倒也松了心,“父親說哪裡話。曾記得父親說過,兒子本無心仕途,縱一朝登第,硬是納身進去了,將來也是坎坷,倒不如著書立說方還能有些成就。”張懋齡從案上端起茶,遞到張鵬翮手上,便接著將話直說了,“兒子深謝父親體全之心,可兒子並非那等將經史一讀到底的呆人,學有所悟,行有所得,方才是成。一家榮辱,何來置身事外之人?況這些年來,上下全賴父親以一人之力操持維護,兒子赧顏,兒子雖不才,也願做些微薄之事為父親分勞。”

張鵬翮看他一看,心下固然幾分欣慰,卻絲毫蓋不住對前事的滿心憂惶,只是長聲一嘆道,“王掞盤算著要聯名保薦廢太子做大將軍王,論牽累,是斷到不了我這兒的,只他錯了主意不打緊,卻不要無端害了旁人。”

見乃父如此,又聞聽‘牽累’二字,張懋齡也知事情來的嚴重,更替父親懸心的很,略一想,便開口問道,“王掞是世伯在禮部多年的上官了,父親是憂心他那裡,屆時卻不過這份情面?”

張鵬翮只是搖了搖頭,“並沒有這麼簡單,你也不知王掞其人。”張鵬翮一手擱在膝上,另一手抬起,朝外虛一指,“王頊齡是王氏長兄,他那個三弟王鴻緒一意靠在八阿哥門下,同那一眾親貴打的火熱,有這層干係在,他要應下王掞的情去保薦廢太子本也是難。但王掞以一己之心度天下人,且他又與王頊齡有這些年的交誼,加上向日自矜的辯才,他自然肯開這個口。我也知王頊齡夙日行事,一貫以小心謹慎為先,他雖非八黨中人,卻難保他不在相激之下,做出些不智之事來。”

張懋齡微一沉吟,卻欲言又止。他只覺照此說來,王掞脅迫之意太甚,原想難怪其父方才回來是這般氣象,怕不是今日過府也遭遇如此情狀,心中自然大不悅。後一想其父原就沒有過份責難王掞之意,他若以一篇而概全貌,一己好惡而妄斷於人,怕也要換來幾句責備,想想便作了罷。

張鵬翮一時沒留意張懋齡的情態,只是想著連日裡朝中變數,便自顧著說了句,“有些話更不便出自我,皇上年高,日益不願見人興事非,看眼下朝中情勢,再要補的閣臣,也只他和馬齊二人大有可能,他若這個時候胡來,豈非自斷前程?”

“這——父親如何知道?”似是看出了張懋齡引而未發的言辭,張鵬翮緩緩道,“入閣之事皇上同我提過,我堅辭了。”張懋齡分明是一臉的驚異之情,他沒敢問父親這麼做的緣由,而張鵬翮也不願再說,“於為父而言,所求的早非這些個高低虛名。在朝為官,一身榮辱沉浮無定,權謀之術也只手段罷了,倘能持身秉正而得矜全,便是萬分不易了。體天心而順民心,方才是為官真義,至於旁人如何論我,且由得此輩去說。”

張懋齡雖說仍有些不解,但還是點了點頭,應道,“兒子曉得了。父親所言,正是朱子所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張鵬翮略一頷首,“你去見他,看著說罷。再讓他仔細想想兩個人——李光地、趙申喬,他會明白的。”張懋齡若是明白張鵬翮的未盡之意,便也不會有那些許不解了。令張鵬翮最為銘心的一事,便是月前的召對,他為丁父憂之事請回原籍守制,康熙不允,以李光地故事慰其奪情留任,待富寧安回朝,再令回籍。然張鵬翮如何也不敢忘,李光地當年本應歸鄉守制,然留戀名位而奪情留京,為此事得了彭鵬的一本驚世嚴參,李氏“賣友”、“偽道學”之名就此流佈於舉朝上下,前車之鑑,張鵬翮如何肯應?孰料康熙一番話,實令他驚出一身冷汗:

“朕當日令李光地自辯,乃是試他之舉,他若知道自己德行有虧,朕便不會讓彭鵬用這種方式去“告訴”他。換了趙申喬也一樣,他為一己私意,行事刻戾不能容人,倒是打著為朕辦差的幌子,那今日蘇克濟(時任山西巡撫)參兒子趙鳳詔(時任太原知府)貪贓三十餘萬兩,朕便讓他自己審,豈非也是全他令名?他二人都是能臣,朕也都信之用之,惟是以一個私意混蒙於朕,這便是朕不能容處。何謂無私?噶禮尚在,你肯直言告朕趙鳳詔夙有貪行;噶禮伏誅,張伯行剛愎自用,你也肯參他,這就是名臣典範,朕罵你的時日雖多,卻是信重於你。如今趙申喬自己要辭官,朕就準他,也沒人來參你,你還不肯奪一回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