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諸天輪迴:從港綜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八章 落幕(本卷終)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八章 落幕(本卷終)

連綿屋簷盡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掛在天幕之上,壯闊景象讓人不禁胸中寬闊。

於長安看日出,就孟凡個人而言,確實要勝過隴右之地。

隨後,在道觀吃了兩塊糕點,到街邊又喝了一碗肉羹,仍舊是那襲道袍,他直接去了皇城太史局。

大將軍是虛銜,不可能真去統兵,就像周王和相王,他們不僅沒有大將軍官職在身,還是數州都督,結果不還是都在帝都享樂。

就算想去,皇帝和朝廷都不肯。

不過,孟凡確實是榮升了,一到官署,就有人追問何時舉辦燒尾宴。

像大將軍這種,就差再來個國公頭銜,便徹徹底底位極人臣的職位,按照規矩,得專門宴請二聖。

當然,也需要款待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以及文武同僚。

一般來說,都是在自家府邸舉辦,但若是自詡風流,可以在平康坊裡請名妓幫忙操辦一番,吃喝用度絕對能跟得上檔次,就是面子上過不去。

反正孟凡沒有這種打算。

不過,道觀這種清淨之地,同樣不宜被打擾。

無奈之下,擺在面前的路就只有一條:買房。

剛好昨日聖旨中除了封賞官職以外,還有各種貴重之物賞賜。

喬遷之喜和燒尾宴一起辦就好。

帝都。

房價自然不會便宜,但不挑地方,想要買房也談不上艱難。

城北,寸土寸金之地。

因為長安城兩極分化,城北靠近宮廷衙門以及東西兩市,治安好不說,還格外繁華。

城南談不上悽清,但也沒那麼熱鬧,朝廷一直有聲音,可以嘗試在城南也建立一個市場,也許能促進平衡。但那邊大多是破落戶,很難將其盤活,故而該提議一直被擱置,只能等待後世帝王進行嘗試。

既然有錢,那就買在城北。

說實話,越富貴看房就越簡單,至少在唐朝這個道理完全行得通。

宰相府邸。

先過烏頭門,走進去很遠才到飛簷重樓的正門,外面擺放著一排排戟架,足夠住下上千人,且不嫌擁擠。

畢竟,宰相已經是作為臣子的頂點了,連帶著僕人、僱工、護衛,就超過千人,這還沒算是來打秋風蹭飯的窮親戚、舊識、同鄉。

而府邸豪華歸豪華,也確實難以賣出,因為禮法在那裡擺著。

佔地且不說,就是擺放在外的戟架就有講究,唯有三品以上大官和王公貴族才可以如此安排。

此外,朝廷不允許住宅性質的院落,將正門直接開在大街上,唯有達官貴人例外。

正因為如此,豪宅很難賣出,真有大商人斥巨資將之買下,必須立刻把壯觀威嚴的門樓、外牆、正堂之類的建築悉數給拆掉。

而這些,僅僅是個開始。

佔地如此廣袤的府邸,要進行切割,只保留部分自住,其它要麼出租,要麼賣給旁人同住。

由於燒尾宴可能會來很多人的緣故,孟凡花了五千貫買下,價格遠低於市場價,但也談不上撿漏。

這是宰相上官儀的府邸,他早就在十幾年前就被抄家滅門了,上官婉兒是其孫女。

有這麼一重因素在,旁人避之不及的凶宅,道長付錢更加痛快了。

根據同僚們的提示,向宮內發了邀請,隨後是關係較好的二王,先前在城外迎接自己的那些大臣……

規格很高。

但這件事情上,確實沒有花太多錢,李顯和李旦盛情難卻,直接將王府下人派來幫忙,所以菜餚做得格外精細,每桌有菜五十八道,可謂珍饈滿席。

有冷盤,如吳興連帶鮓;

有燒烤,如紅羊枝杖、光明蝦炙;

此外,湯羹、甜品、麵點悉數俱全,其中菜品的名稱頗為引人遐思。

如白龍,即鱖魚絲;雪嬰兒,是蛙肉裹豆粉下火鍋;御黃王母飯是肉、雞蛋等做的蓋澆飯……

席間,除了太史局同僚,其它不認識的官員也熱情祝賀,相約要登門送禮,此等氛圍,孟凡又不是沒情商,當然沒有推辭,到時候再宴席就是。

達官貴人在長安的生活便是如此,日日酒肉,夜夜美人歌舞。

敬酒之人、拍馬之人陸續上來,杯盞交錯之際,孟凡展示了什麼叫海量,反倒是旁人喝得渾渾噩噩。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宴席天皇未至,但太子和二王帶著宮中女卷而來,專門用簾幕擋著。

另外,不知為何,姑母武則天雖然沒來,但卻將在京的武家子弟悉數派來,什麼武承嗣和武三思,全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廢物、小人……

等宴飲結束後,又開始搭臺子,有給人取樂的表演看。

身為東道主,孟凡挺想離場,但大家興致都很高,他也不好就這麼走了,只得坐在那兒,一邊喝著清茶吃糕點,一邊等待看戲。

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因一任參軍的官員貪汙,故而,命一藝人扮成參軍,另一藝人從旁戲弄,由此衍伸出現代相聲表演的雛形。

孟凡抬頭看時,只見臺子正中坐著一個儒服文士模樣的男人,另外一個穿道袍,卻沒有任何氣質可言的男人坐在角落裡。

這一瞧,倒不覺得有什麼新奇,只是擔心裡面的花樣可能整出么蛾子,但轉念一想,這是武家子弟所安排,他們再坑,也不會在這種事情上犯蠢吧。

一旁,相王李旦很內行似的說道:“這應當是《三教論衡》,新出的戲,聽說很好笑,最近風靡長安城,孤才有所耳聞,表兄這邊就開始表演了。”

三教?

這個孟凡清楚,外來的佛教與儒、道兩家在學說及行事方面進行論爭,歷史上持續了近千年。

如此嚴肅的事情,講笑話?

突然,只聽得坐在角落裡,那個道士扮相的人開口了。

他問道:“先生既言博通三教,釋迦如來是何人?”

文士對道:“婦人。”

道人驚詫:“何也?”

文士澹定端坐,道:“《金剛經》雲:敷座而座。或非婦人,何煩夫坐然後兒坐也。”

頓時,賓客鬨堂大笑。

臺上角落裡的假道人又問:

“太上老君何人?”

文士道:“亦婦人也。”

假道人裝出一副惱羞成怒的樣子,卻聽得文士又言:

“《道德經》雲: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倘非為婦人,何患於有娠乎?”

就這麼耍嘴皮子?

曲解聖人言論?

說實話,孟凡有些厭惡臺上這兩個說相聲的敗類了。

結果卻沒成想,表演尚未結束,那假道人似乎忘記了不快,被那番言論所折服,又問道:

“文宣王(孔子)何人也?”

“婦人也。”

“何以知之?”

“《論語》雲: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向非婦人,待嫁奚為?”

兩個低賤伶人在臺子上調侃佛道儒三教聖賢,逗得大部分人哈哈直笑。

孟凡這個東道主坐反而不上不下,他一個正兒八經的茅山道人,這會兒聽伶人調侃道家始祖,自然怒不可遏,想要罵人卻又顧及周遭之人。

得虧太史局那幫儒道兼修的同僚怒而起身,痛斥伶人輕薄禮制及聖人,替孟凡出了口氣。

隨後,目光投向武氏子弟。

有意為之?

還是真蠢?

最終,孟凡有了答桉。

怪不得未來只能得意一時,全是些臭魚爛蝦,大家初次相見,就安排這麼一出,給上眼藥?!

有一說一,他還真不知道自己哪裡得罪過這些傢伙。

最終,所有演參軍戲的人被聯手罵下臺去,其中有信奉老莊思想的文人,也有正經儒家子弟。

“佛者日也,道者月也,儒五星也。”

就孟凡所知,這是隋朝人對三教的認知,日月星皆不可替,所以三教各有優劣,誰也無法佔有獨尊一統的地位。

而到了唐朝,道家成了國教,歷代皇帝都格外重視。如唐太宗曾下詔書說:“老子是朕祖宗,名位稱號,宜在佛前。”

今上在位時,又尊奉老子為元老皇帝。

故而,聖賢怎會跟婦人聯絡在一起,戲班子就不怕抄家滅門嗎?

但轉念一想,誰會跟低賤戲子計較太多,罵下臺就好了,以免有自降身份之嫌。

過得一會兒,文人還不散去,就著東道主提供的茶水,竟然開始爭論起來了,估摸著罵人沒罵過癮,便開始分作兩幫爭論。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話題很經典——華夷之辯。

自漢朝就有此爭了,故而更容易旁徵博引,談著談著,開始談及朝廷對隴右各族應當施以何種國策。

這個時代有水準的文人大多都有官職爵位在身,皆為朝廷都極力拉攏的人才,所以今日爭論所產生的影響力其實非常廣泛,確實可以傳入政事堂,乃至禁宮之中。

孟凡自然沒有參與,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聽這般文人各種引經據典。

什麼叫皓首窮經?

相比之下,道長這方面的文化修養實在不夠,但他能夠聽懂,並有自己的想法就好。

就情況而言,如今的唐朝強漢思想居多,民族自尊心很強,誰敢侵犯國土,就必須重拳出擊,絕不打什麼嘴炮。

其中,不乏耄耋之年的老先生。

有時候,孟凡都覺得給他們一把橫刀,恐怕真敢殺敵。

奈何只有文官對此感興趣,討論得不亦樂乎,而皇親、禁軍將校、世襲貴族大多於典籍不甚精通,只覺索然無味,一一請辭。

……

時間飛逝。

隴右爆發戰事。

雖說孟凡並沒有被派過去,但戰事卻進展順利,捷報頻頻傳入朝中,東宮笑聲就沒有斷過。

等到了初秋,婁師德作為使者,與吐蕃將領論贊婆會於赤嶺日月山。

婁師德宣揚唐朝威信,陳述利害,經過一系列失敗,吐蕃既敬畏又心悅誠服,最終放棄了對吐谷渾的掌控,未來二十年不會再對西域動心思。

期間,有死灰復燃趨勢的突厥人也收起獠牙,重新變得乖順起來。

西域諸王也派新一批使者,帶著各種奇珍異寶前往長安。

而婁師德因功被升任殿中侍御史,河源軍司馬,兼管屯田事,朝著未來的出將入相邁出一步。

本以為沒自己什麼事了,沒想到燕國公卻在回京面聖以後,第一時間來訪,既講述戰事經過,也為送禮而來。

孟凡怔怔看著手中很普通的紫盒子,裡面東西一點也不廉價,由千萬顆小小的赤金組成的項鍊,中間有一枚紅火寶石。

陽光下,它根本不像是死物,而是活過來的火焰,正在攢動……

細看之下,會發現並不是因為反射陽光的緣故,才呈現出像是在燃燒的姿態,而是與本源相關。

更直白來說,為天然法器,規格很高,至少孟凡無法祭煉出陽氣如此濃郁的寶物。

起初,他想客套一番。

而燕國公直接說,金銀珠寶他們都有,當時搶到就平分了,這個東西看起來最珍貴,一直為自己保留。

話都到這個份上了,再推脫也沒什麼意義,顯得矯情,孟凡選擇欣然收下。

見狀,燕國公同樣喜笑顏開。

……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弘道元年,天皇李治病逝於妻子最喜愛的東都,享年五十六歲。

除卻稍晚頒佈的遺詔以外,便是改元詔書,講述了自己繼位三十四年來的一些遺憾,希望內外百官能夠體會道家真意,崇尚節儉質樸——

憑大道而開元,共普天而更始。

同時,大赦天下。

李治很重視這道詔書,想要親自登上宮門宣讀,奈何身體太過虛弱,只能將一些百姓請到宮內,命近臣代替自己宣讀。

“民庶喜否?”

“百姓蒙赦,無不感悅!”

“蒼生雖喜,我命危篤。天地神祇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憾!”

是夜,駕崩於貞觀殿。

《大帝遺詔》為:“皇太子賢……早著天人之範,夙表皇帝之器。凡百王公卿左,各竭乃誠,敬保元子,克隆大業。光我七百之基,副斯億兆之願。

既終之後,七日便殯。天下至大,宗社至重,執契承桃,不可暫曠。皇太子可於樞前即皇帝位。”

太子李賢依遺詔在六日即位於柩前,第七天——十二月十一日——正式受冊位為帝。

大唐高祖和太宗兩位先帝,死前都遺命繼位者在柩前即位、並皆以“軍國大事,不得停闕;尋常閒務,任之有司”為言,表示大事處分事關君權,必由已成年的嗣皇帝來親自處理,不可旁落他人之手。

對於天后,若朝廷遇到無法決斷的軍國要事,才可憑太后身份兼決大事,若是外廷可以解決,太后就無法插手。

顯然,經過六七年歷練的李賢不需要後宮干政,他羽翼已豐,且名正言順,於國於民皆有功績。

沒人知曉太史令孟九如何時消失。

反正,隨著他離開沒幾日,過去不斷散播箴言的明崇儼在府中暴斃而亡,太子心頭大患被除。

再之後,各地陸續出現神仙懷抱玄貓顯靈的傳言,不斷有真人觀立下。

而李賢繼承大統以後,第一道旨意就是召見茅山真人,加封護國二字。

可惜,自始自終都沒有人應詔,派往茅山的特使如願踏入其中,卻發現早已人去樓空。

久而久之,飛昇天界之言逐漸被朝野上下所認可,只能命令各州擴建真人觀,並時時獻上貢品。

只不過,真人觀內的神像旁,必須供奉一名妙齡女子,兩人並肩而立。

……

又一年上元佳節。

最受太后與今上寵愛的太平公主上奏:“先帝許妾舍家,今仍叨主第,食租賦,誠願去公主號,罷邑司,歸之王府。”

這麼喜慶的日子,身為妹妹卻說這話,皇帝會怎麼想?

“不準。”

早就步入中年的李賢言簡意賅,心中很是無奈,他已經如此縱容么妹了,很早就命令大唐境內所有真人觀必須立兩尊像,致使民間千萬百姓均認為神像為夫妻。

不過,太平並沒有退卻,似乎想在今日把事情定下來,擲地有聲道:

“妾,太宗之孫,高宗之女,陛下之女弟,於天下不為賤,何必名系主號、資湯沐,然後為貴?請入數百家之產,延十年之命。”

這一次,李賢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隨你去吧。”

“上官婉兒跟著一起。”

“往後不願意修道了,再回公主府,你永遠是我大唐最尊貴、.最受寵的公主,去看看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