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五章 二汽(東風汽車)的故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一十五章 二汽(東風汽車)的故事

晚上,沈笑夫還沉浸在東風汽車“一女多嫁”的合資故事中。

沈笑夫心想,東風汽車的前身二汽,有什麼樣輝煌的歷史呀?

帶著疑惑,沈笑夫上網搜尋起來,耶看到了一篇記者武衛強撰寫的文章《二汽的故事》:

“儘管在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車制造廠(1992年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就在鄂省十堰爐子溝舉行了二汽開工典禮,但二汽的‘官方法定誕生日’確定為1969年9月28日,即開始大規模建設的起始日,至今已40年。

相比一汽、上汽等其他大型汽車企業,二汽的故事最為曲折,其發展歷程也更為艱難和多變。

在特有背景下,二汽的建設經歷了‘三上兩下',在上世紀70年代摘掉‘最大虧損戶'帽子,在80年代闖過‘停緩建'關口,在90年代國企改制中起死回生,率先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源於這份艱難的歷程,二汽的變革更為徹底,率先實行生產經營承包責任制,率先推行三項制度改革,率先實現海外整體上市……

一、艱難起步,三次上馬

建國初期,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專案中沒有二汽。

1952年,偉大領袖提出:‘我國這麼大,光一個一汽是不夠的,要建設第二汽車廠。’

1953年1月,一機部汽車局上報了《第二汽車廠建造說明書》,設想仿製2.5噸的嘎斯51,年產10萬輛以上。

第二年,高層同意成立二汽建設籌委會。初步選址在鄂省漢武。

1957年3月,在‘反冒進'的形勢下,二汽被迫下馬。

1958年6月,高層提出到江南建設第二汽車廠,初步選址在湘省常德。

但是,隨後的3年自然災害,使得二汽的第二次籌建工作不了了之。

1964年,宏觀經濟形勢略有好轉,建設二汽第三次提上高層的議事日程。偉大領袖說:‘建設第二汽車廠是時候了!’

1965年12月21日,報高層批准,華國汽車工業公司決定成立第二汽車廠籌備組。

高層對二汽的廠址提出‘靠山、分散、隱蔽’的六字方針,要求廠址要靠近大山,關鍵設備還要進洞。

1966年5月10日,經過反覆挑選,高層確定二汽廠址定在鄂西北的鄖縣十堰一帶。

1967年4月,二汽在十堰的爐子溝舉行了象徵性的開工典禮,但因為‘文革’的衝擊,工廠建設並沒有展開。

1968年9月,二汽成立革委會,進入全面軍管階段。

直到1969年9月28日,二汽才正式開始大規模建設。

二、山溝裡的汽車城艱難破局

十堰原本只是一個百人小鎮,一下子來了十幾萬建設大軍,吃住成了大問題。

馬燈、扁擔、草鞋、蘆蓆棚成為拓荒者艱苦創業的真實寫照。

二汽的首任廠長饒 bin從一汽‘解放’回來後,身體很差,經常頭昏,血壓高,低壓一百多,高壓量不出來。

他既是組織者又是勞動者,臺上充滿激情地動員,臺下和大夥一樣,推板車、抬石頭、挑沙子,住蘆蓆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為了適應當時生產力狀況,饒 bin提出了按照汽車的總成分工,由國內汽車廠家和設備廠分別‘包建’的方案。

同時,為了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縮小差距,對設計工作提出‘聚寶’的要求,大量採用‘四新’,即新技術、新裝置、新材料、新工藝。

‘聚寶’使我國的機械制造水平向前跨了一大步。

透過‘聚寶’和‘包建’的方式,二汽在十堰建起了一座座廠房,豎立起一座座鐵塔,從漢江水路、從崎嶇的山間公路,運來了一個個重達數十噸、上百噸的大型機械。

1975年7月1日,二汽第一個車型eq240兩噸半越野車生產能力勝利建成投產。

雖然出車了,但是積重難返,1978年‘計劃虧損’3200萬,‘鄂省和一機部系統最大的虧損戶’帽子像山一樣壓在二汽人心頭。

1978年3月25日,在鄂省召開工業學大慶的會議上,二汽第二任廠長黃zheng xia表態:‘力爭今年全面扭虧為盈。’

1978年7月15日,首批民用東風五噸車實現批量生產。二汽當年即超過國家原定2000輛的計劃,生產了5000多輛優質汽車,闖過了“虧損關”,第一次上繳利潤279萬元。

是年,東風5噸車、2.5噸越野車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槍林彈雨的前線,東風車全部執行了最艱鉅的戰鬥突擊和物資搶運任務,沒有一輛車因為質量問題而出事故,被戰士譽為‘功臣車’、‘英雄車’。

步入20世紀80年代,正當二汽大踏步向前邁進的時候,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二汽被國家列入了‘停緩建’企業名錄,國家將停發一切基建投資及裝置材料購置費用。

這對當時已有3萬多職工、2萬多臺裝置,剛剛收支平衡、略有盈餘的二汽來說可謂是晴天霹靂。

黃廠長提出:‘不要國家投資,只要國家政策’,制定了‘自籌資金,量入為出,分期續建’的方案。

1980年3月22日,高層“關於批准二汽續建”的檔案正式下發。從此二汽開始走上了一條依靠自己努力,走內涵發展的艱苦道路。

從1980年至1985年,在確保上繳國家全部利潤、稅金、折舊費提成的前提下,不僅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而且提前兩年建成了年產10萬輛汽車生產能力。

相當於增加了國家固定資產投資3.9億元,實現利潤8.4億元,上繳稅收4.2億元。

到1985年,二汽在汽車產、銷量,上繳國家利潤和稅收,均佔全國汽車企業60%以上,創造了上世紀80年代的輝煌。

三、闖過最後一道生死關

1992年9月4日,被稱呼了23年的‘二汽’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走出這一步,意味著東風公司義無反顧地站在了市場經濟的潮頭。

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和轉型,二汽自身的問題和矛盾暴露得更加充分,到1998年公司累計虧損5.4億元,拖欠企業職工工資達四個月之久。

這家巨型企業,再次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1997年,新一任總經理到任,立下軍令狀,‘如果2000年東風不能扭虧為盈,我就引咎辭職。’

1999年6月17日,東風公司醞釀已久的體制改革方案正式出臺,初步建立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總部職能部門由37個減為11個,機關職工從2200多人減為300人。

1999年東風汽車遏制住了效益下滑的勢頭,2000年公司整體扭虧為盈,產銷量再次突破22萬輛大關,盈利13.8億元。

從2001年開始,公司力推東風汽車國際化。

2003年6月9日,東風汽車和日產汽車公司共同組建了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67億人民幣,雙方各佔50%。

東風汽車以存量資產出資,日產則以相應的現金出資。這是中國汽車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個中外合資專案,也是史無前例的整體合資。

在擁有眾多合資夥伴後,東風汽車的自主品牌步入快車道。

在東風風行景逸、東風風行mpv、東風御軒、東風奧丁、東風小康、東風天龍、東風大力神、東風小霸王等各種卡車、輕型車、suv、mpv之後,

今年7月,東風風神s30轎車上市宣告東風步入一個全新時代。”

讀完這篇文章,沈笑夫心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

數十年來,東風公司數易其名,華國第二汽車制造廠、東風汽車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見證著現代汽車企業的成長與發展,也見證著我國汽車工業的崛起與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