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一十一章 從馬車看汽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一十一章 從馬車看汽車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沈笑夫的職業中學生涯就像小河的流水,潺潺向前,浪花四濺,倒也有滋有味。

這天,在市一職中的駕駛學科奧賽課上,王老師正在講“從馬車看汽車”,沈笑夫覺得挺有意思。

王老師娓娓道來:

“從卡爾.本茨1886年發明汽車以來,不知不覺以內燃機作為主要動力的汽車已經駛過了一個多世紀。

進入21世紀後,不斷加嚴的排放法規和不斷提升的使用者對動力需求,迫使內燃機持續進化,提升效率。

在這個過程中,增壓中冷、缸內直噴、分層燃燒等技術也不斷地被開發出來並成功應用。

最近幾年來,不斷有聲音說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行業將會被顛覆,未來將以電動車為主導。

先別急著下結論,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我們先看看一個多世紀以前,馬車是如何被汽車顛覆的。”

這時,王老師稍作停頓,微笑著掃視大家。

沈笑夫覺得,這個話題,貌似與學與行即將舉行的辯論賽主題相關哦!

值得認真關注!說不定對辯論賽有幫助呢!

忽然,劉軍民的死黨、二班的譚桂軍舉手問道:“王老師,汽車那麼厲害,取代馬車還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嗎?”

大家都贊同地點點頭。

是呀,與汽車相比,馬車也特麼太小兒科了吧?馬車還能阻擋汽車滾滾向前的巨輪?

螳臂擋車,呵呵!

看到大家的表現,王老師一副“你們就是自以為是”的神情,微微一笑壓了壓手,請譚桂軍坐下來,然後說道:

“同學們千萬不要忘了,19世紀可以說是馬車城市!

讓我們先穿越回到19世紀中葉的米國。

那時候,幾乎所有米國城市都佈局緊湊。它們多半位於港口或河流交叉口,其活動也集中在濱水區。

當時紐約、費城、波士頓等較大城市的活動半徑,不過是從城市中心向外2英里的範圍,人們步行半小時就可以抵達市郊。

所以歷史學家們把這一時期的城市成為步行城市。

步行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市內的公共交通條件所限定而形成的。

當時市內公共交通是兩匹馬拉的公共馬車。這種馬車的車身較長,可以承載12個人,交通繁忙的時候載人可能更多。

馬車公司在乘客較多的街道執行,大多都是兩個重要活動中心之間,如碼頭、鐵路貨場或者郊區和市中心。

好的線路經常有競爭,馬車公司和車輛的數量都在迅速增加。

紐約發放公共馬車許可證逐年上升,1837年為108個,1847年為260個,1853年達到了683個。在百老匯街南半部,每15分鐘就有一輛公共馬車透過。

到19世紀中葉,公共馬車也成為其他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到1853年,《紐約指南》廣告中表明,紐約公共馬車每天運送乘客多達12萬人次。

1832年,紐約一家鐵路公司把公共馬車技術和鐵路結合起來,發明了有軌馬車。

馬車在鐵軌上行進,摩擦力小執行平穩,費用低載客量大,一般可載客40人,最多可以容納74人,其承載能力遠高於普通馬車,而馬匹數量卻沒有增加。

到了30年代末,波士頓、費城、新奧爾良、華盛頓特區等地都有了有軌馬車。

當時的倫敦也是一樣。這座首都當時並不大,從西敏橋或聖保羅大教堂步行半小時就可以離開都會範圍。

因此大部分短距離旅程都是步行解決,人們的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也很近,只不過狹窄的街道通常塞滿了行人和馬車。

只有富豪採用有私人馬車,或者租用馬車前往市鎮周遭。

在19世紀的前半葉,火車已經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而汽車還沒有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是馬車最後的輝煌時代。

幾乎每一個男人都渴望擁有一輛自己的馬車,再藉此贏得貴婦人的青睞。這是因為當時歐洲的市政道路還不流行硬化,這就導致大家出門準得濺得一身泥。

如果一個衣冠楚楚的男人出門沒有馬車接送,大家只要看看褲腳就馬上就會明白,這人不過是個努力鑽營上流社會而實力不濟的蹩腳漢。

所以馬車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每一個暴發戶首先要添置的就是馬車。

而且,得買兩輛!

一個有錢的家庭都有兩輛車,一輛是白天搭乘的蒂爾伯裡(tilbury)敞篷車,這種車的好處是可以向街面上的人炫耀身著華服的女伴,也便於到別人家拜訪的時候,對方的僕人一眼就知道來人是誰,可以及時通報。

但這樣的車在晚上就不能用了,必須得另備一輛硬頂四輪馬車庫普(coupe)。coupe在汽車時代被沿用下來,代表2門車。”

同學們聽得如痴如醉,彷彿回到了那個馬車時代。

沈笑夫心想,這跟今天的人們喜歡用豪華汽車來提升自己的檔次,是一個道理啊!

誰坐在一臺奢侈的勞塞萊斯裡面,不會感覺倍有面子呢?

人哪,總是要透過一些外在的標籤,來為自己臉上貼金!

這時,汽車二班的劉軍民在舉手提問:“王老師,我想請問一下,那馬車貴不貴呀?”

王老師笑呵呵地回答道:

“當時的馬車有多貴呢?

早在17世紀,尼可拉薩維吉在巴黎的聖費亞庫爾旅館開展馬車租賃業務。所以人們就將這種馬車稱作費亞庫爾馬車(fiacre)。

這是一種兩匹馬拉的四輪硬頂馬車,裡面設定了4人座。費用是30蘇,如果按時間收費的話,一個小時是45蘇。

這比當時廉價食堂的晚餐(20蘇左右)還略高些,如果要撐場面,就只能餓著肚子了。

很多沒什麼錢的年輕人要約會貴婦,往往租車前往約會地點,在宴會或者舞會結束以後,自己徒步回家,反正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也沒人會注意他的褲腳。”

說到這裡,王老師有意地停頓下來。

教室裡一陣喧譁,同學們竊竊私語:

“看來自古以來人們就好面子啊!”

“只要有面子,管他什麼肚子褲子!”

“劉李陽,怪不得你昨天晚上回來,褲腳髒兮兮!”

“王雪冰,你讓多少帥哥餓了肚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