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五十五章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夢想充電站》求關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五十五章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夢想充電站》求關注)

無人車來也的短篇——影視劇本新書《夢想充電站》,為車聯網、無人駕駛汽車夢充電!求收藏!求推薦!!

——————————

大家繼續往前參觀。

在大廨內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

杜甫於公元765年春天離開成都,順長江向東飄泊。

詩人離去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

北宋元豐年間(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

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

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群,面積也擴充套件到多畝(包括建國後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

由於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築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

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樑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於民居建築。

趙小小解說道:

“大家請看,杜甫草堂的格局,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

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

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現在我們來參觀詩史堂。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

因為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建築以此為名。

大家看,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

塑像兩側是朱老總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這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詩史堂內還懸掛有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老撰寫的對聯: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此聯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上聯)與憂民(下聯)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沈笑夫一行走出詩史堂,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築群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

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

“水檻”與“柴門”都是當年杜甫的草堂曾經有過的建築,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趙小小介紹:

“所謂‘水檻’,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欄,‘柴門’也不過是茅屋的籬笆門,可以說都是很簡樸的,遠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現在的‘水檻’與‘柴門’,是後人重修草堂、擴大庭園時所造的象徵性建築,但我們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當年詩人在這裡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情景。

柴門楹柱上懸掛著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陳/雲/誥補書的一副對聯:

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

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干

對聯構思非常巧妙。上聯‘萬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而‘信有文章驚海內’與下聯‘猶勞車馬駐江干’,則出自杜甫《賓至》詩中‘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兩句。

杜甫詩的意思是:我哪有什麼名篇佳作震動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勞賓客乘著車馬到江邊來相訪了!

這本是詩人的自謙之語,但何宇度將兩句詩各改動了一個字:把‘豈’改為‘信’(信,確實、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為‘猶’(猶,還、仍之意),整個對聯的意思就變成了贊譽之辭:

您先生的大作確實稱得上光芒萬丈,可以震動海內,因此千年之後人們仍然懷著景仰傾慕的心情,乘車騎馬來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

不是嗎,我們今天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不遠千里萬里來遊草堂。

可見對聯作者還是很有“預見”的呢!”

沈笑夫一行來到碑亭。

趙小小道:

“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

‘少陵’本為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

那裡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後葬在那裡,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

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裡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

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

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後,草堂破敗,經後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想。

看來這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遊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裡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大家可以留影哦!”

沈笑夫和同學、老師一起紛紛留影。

之後前往茅屋景區。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

趙小小道: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

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

大家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

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裡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

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最後,趙小小說:“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