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三十八章 遊覽秦始皇兵馬俑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三十八章 遊覽秦始皇兵馬俑

下午,陳老師帶領沈笑夫一行前往秦始皇兵馬俑。

當旅遊車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導遊小劉解說道:

“各位遊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處。

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說過:

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秦始皇於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國都邯鄲。13歲繼承了王位。22歲舉行加冕禮親政並平息了嫪毐呂不韋的叛亂。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10年的時間滅亡了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

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過五帝”於是各取一字稱皇帝,並希望子孫千世萬世,於是自稱始皇帝。

為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他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同一法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統一思想,焚書坑儒;

北擊匈奴築長城,南平百越修靈渠,這一系列的措施,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中,暴病死於河北沙丘,同年葬於臨潼驪山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驪山,背面與渭水相鄰。驪山風景如畫,綠樹成蔭。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我們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

秦兵馬俑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遺址性專題博物館。

展出的文物距今約2000多年的秦兵馬俑和銅車馬。

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意外發現的。

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後,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兵俑出土後,以其嚴密的軍事組織,雄偉壯觀的氣勢,精美的雕刻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征服了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87年12月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總面積為2萬平方米。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是一座龐大的地下軍陣,也是一座重要的古代藝術寶庫。

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

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即是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的面積。

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

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衛四部分組成。

我們現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

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

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後衛,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後偷襲。

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

參觀到這裡,陳老師忽然問道:“他是怎樣製作的呢?”

小劉解說道:

“我們說秦俑的製作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

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

他們是以泥土為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溫度一般在950—1050攝氏度之間。

現在我們來看三號坑。

三號坑位於一號坑以北25米處。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

共出土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

三號坑陶俑的排列形式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

在三號坑中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

銅殳(shu)是一種用於儀仗的兵器。根據專家推測,這裡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三號坑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

車馬房位於俑坑的中部,面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於車馬進入。

而北廂房位於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發現禱戰廳。

南廂房位於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著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

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於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衛最多。

這裡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

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軍幕。

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當時思慮嚴密,佈局嚴謹了。

而且戰車通身彩繪配上華蓋,車上的成員頭戴單卷尾長冠,應該是級別較高的指揮車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

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合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

第一個小陣是弩兵陣,其中約160個鎧甲俑做跪射狀,170個鎧甲俑作立射狀。

臨陣時,可輪番射擊敵人難以靠近。

第二個小陣是車兵陣,共有戰車64乘,武士俑192件;

第三個小陣是由戰車、車兵、步兵、騎兵混編的縱陣。

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

它能攻能守,反應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

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騎兵俑等。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

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

將軍俑頭戴雙卷鶡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繩並下垂胸前。

將軍俑所戴的冠叫“鶡冠”。

據說鶡是一種性情勇猛、善鬥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袍,戰袍外面的鎧甲形制特殊。

雙肩及前後胸共有8個綵綢紮成的花結,象徵我們現在所說的軍工章。

他腳蹬翹尖靴,雙手相疊置於腹前,顯得儒雅穩健,氣度不凡。

他手指前方,彷彿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髮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

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

“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

這把青銅劍已歷經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並沒有生鏽,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

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

經過鑑定,發現它表面有鉻鹽氧化層。

它採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鉻鹽氧化技術有兩種:

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

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嘆服!

下面我將要帶領大家前去欣賞的是被譽為“奇中之奇,寶中之寶的秦陵彩繪銅車馬。

如果說秦俑坑是大中顯武的話,那麼銅車馬展廳就是小裡透文了。

前面的一號車為“高車”。

總重為1061公斤。後面的這輛為“鞍車”總重1241公斤。

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最厚處為4毫米,最薄處為2毫米。

銅車馬採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線而成的。

最為廣泛的是子母扣連線,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採用的手錶鏈的連線方法。

像馬龍頭就是由一節金管,一節銀管,採用子母扣連線而成的,裝飾的是纓絡,採用了青銅拔絲法。

他們是迄今為止考古史上發現的形體最大、構造最複雜、製造最精美、駕系關係最完整的銅車馬被譽為“青銅器之冠”。

我的講解就到這裡結束了,希望我有限的講解內給大家帶來無限的收穫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