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一零五章 種什麼?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一零五章 種什麼?

董策的想法是尋找替代品,那就是紅薯。紅薯的高產舉世皆知。

而且地瓜這種作物還跟別的不太一樣,裡面澱粉含量和糖分都非常高,是可以作為主食乾糧來食用的。董策母親那一輩人,在年幼年輕的時候,基本上都吃過地瓜幹兒的窩頭,那時候一般人家吃地瓜幹兒的窩窩頭,講究點兒的則是吃棒子麵兒也就是玉米麵兒的窩頭。

董策小時候也吃過幾次地瓜幹兒窩頭,第一頓甜的能膩死人,一嘴下去又香又軟又甜,感覺就像是吃了一口沙糖。不過也就是一頓而已,到了第二頓就硬的能砸死人。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這個時代的人來說,能吃上一口地瓜幹兒窩頭絕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董策印象中,紅薯和玉米應該都已經在崇禎朝之前就傳入中國了,只不過應該是沒有廣泛推廣。

他前世的時候甚至從網路上看到這樣一個說法——若是紅薯能夠早推廣二十年,大明朝未必會亡。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個且不說,但是大明之後那個鞭子王朝的人口能夠從康熙初年的五六千萬左右,在一百多年之後的乾隆末年增長到三億多,紅薯和玉米絕對是立下不世之功。

所以董策一開口,立刻就是滿懷希望的問出了這種作物。在他看來,此時紅薯的產量絕對沒有後世那些水足肥多,又是不知道多少次雜交出來的優質品種那麼高,但是兩三千斤該是有的吧?

沒想到的是,他說完之後,幾個百姓卻是面面相覷,沒一個說話的。

“怎麼,是不知道還是不敢說?”董策微微笑道:“但說無妨,說的好了,本官有賞賜。”

幾個漢子看了看,一個年紀大些,看上去有四十來歲,頗為老成的漢子磕了個頭,恭敬道:“大老爺說的遮莫是番薯?”

“對,這個時候應該就是叫番薯!”董策一擊掌:“你可是知道?”

“俺知道,俺原來種過。”那漢子看了董策一眼,神情很是古怪,遲遲疑疑道:“可是那東西,產量很低,底下的塊莖也就是跟小孩兒拳頭那般大小。”

董策只覺得心裡一沉,問道:“很低?能有多低?”

一千斤?五百斤?不能再低了吧!這可是後世產量的三十分之一了。

那老農見董策臉色不好看,頓時嚇得一哆嗦,說完了這些話之後,這會兒他似乎才猛然醒悟到自己剛才說的那番話有多大膽,嚇得連連磕頭,腦袋在青石地面上碰的硜硜作響。

“快說!”他這兒正著急上火呢,那邊卻不說了,氣的董策狠狠的一拍扶手,怒喝道。

那老農帶著哭腔兒喊道:“大老爺饒命,大老爺饒命,產量一畝地也不到一石啊……”

“連一石都不到?”

董策幾乎石化,後世能畝產萬斤的地瓜,這會兒竟然一畝地只能產一百來斤?這是什麼道理?

一邊王通壓低聲音道:“許是不服水土的原因,在別的地兒高產,卻未必適合咱們。據老人兒們說,萬曆年的時候,還曾經在山西推廣過番薯,可惜產量極低,官府又是強行攤派,百姓損失慘重,幾乎釀成民變。”

在董策左手邊搬了張桌子坐在後面充當會議記錄的書吏白忠旗也插口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董策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

他這會兒也想到了

他只知道紅薯產量極高,養活了天下百姓無數,但是卻忽略了兩點——品種和水土。

品種又差,又冷又幹有沒有光照,在這等環境下能夠高產才怪了,沒爛到地裡就算是不錯!

“這該死的小冰河時代!”董策心裡狠狠的罵了一句。

他決定暫時把紅薯這事兒給放下,但是等明年溫度升高之後,紅薯是一定要種植的,反正靠著兩條河,至少灌溉是能夠保證。

“玉米呢?”

董策又問,這會兒玉米也已經傳入中國了,而且經過了幾十年的培育。

回答依舊是讓董策極為的失望,這時候玉米的產量還不如小麥,而且玉米也是喜溼喜熱的作物。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只有種小麥,而且現在還趕得上農時,明年入夏之前能夠看的見成效的唯一作物,就是小麥了。若不然的話,到了明年,糧食吃完,地裡的糧食又下不來,大夥兒全都得餓肚子。

小麥的產量董策是知道的,上好的水澆地也不過是一畝地一石左右而已,而且靠左的時候居多。

根據這幾個老農以及王通王羽等人的估計,有了黑土地,再有好的灌溉條件,畝產應該能夠達到一石兩鬥左右,但是應該不會超過二百三十斤。

“有什麼法子能提高產量麼?”董策問道。

“無非就是多上肥,勤除草,勤鬆土,勤澆水而已……”王通搖搖頭:“想提高產量,很難。”

幾個人也都這般說,董策也就死心了。這會兒沒有工業化肥,靠著那點兒人糞和牲口糞,怎麼肥田?

董策擺擺手讓那幾個百姓退了下去

“一畝地產糧以一石算,一個軍丁每日要進行大強度的操練,要行軍,甚至還要打仗,一年下來,少說也要消耗掉七石糧食。但是不光有兵丁,還有他們的家屬,就按照一千兵丁算,那麼就是一千戶。一戶五口人的話,就是五千人的規模,五千人,一年下來少說就是兩萬石糧食。這就是兩萬畝地!”

“而且還有戰馬,耕牛這些大牲口吃的,還有豬驢羊騾子,雞鴨鵝這些都要吃。一年下來,怕是所需不少。”石進在一邊提醒道。

董策點點頭:“咱們戰馬多,大牲口多,就按照一年三千石算吧。”

“還有子粒糧。”周伯道:“按照大明祖制,一頃地六石糧,一畝地就是六升。”

說到這兒,不由得籲了口氣。

“這算什麼?”董策淡淡一笑:“既然沒有法子提高產量,那咱們就開荒!擴大耕地面積,買耕牛買犁鏵為的什麼?招募流民為的什麼?還不是得大用他們?”

他轉頭向王通看去:“咱們能開出多少畝地來?”

王通笑道:“咱們地方盡大,又是很開闊,怕是十萬畝都能開的出來。光光是城周圍這片,就可以開出來至少兩萬畝地。”

董策聞言點點頭。

他倒是不怕百姓忙不過來——中國的百姓從來不怕地多,就怕沒地。當初北齊改革,均田制制度下,一夫授露田八十畝,婦女四十畝。丁牛一頭,授田六十畝。北周的均田制更是規定:已婚的丁男授田一百四十畝,未婚的丁男授田一百畝,另有宅地,但無桑麻地。

其實種地,最苦的是挑水澆地,只要是灌溉條件跟得上,一戶一百畝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董策吩咐道:“先開墾洢水河以北,甘河以西的位置,把城池周圍的都開墾出來再向外發展,以後農墾這一塊兒,便是你的差事了。”

王通趕緊應是,跪下磕頭領命。

接下來,董策則是問了王羽這一日捕魚的情況。

和種糧食恰恰相反,打漁這邊卻是給了董策很不錯的訊息。

王羽喜氣洋洋道:“大人,咱們今天足足抓了五百斤魚。”

“哦?”董策終於是聽到一個好消息了,問道:“你動用了多少人?”

“三十個男丁。”王羽道。

“就按照現在五百斤的話,一年下來就是接近二十萬斤,能養活很大一部分人了。”董策似是自言自語道。

“若是給你三百個人呢?”董策道:“豈不是光是吃魚就能吃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