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一七零 私鑄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一七零 私鑄錢

他的屠殺也給後金帶來了災難,那兩年,後金米價高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八十兩銀子才能買一石糧食。�

就在這時候,袁崇煥袁大督師低價賣糧食給後金——當然,他也不傻,為了不被朝中御史抓到把柄,他是賣給蒙古人的,藉口是拉攏蒙古人。而事實上,那股蒙古人早就歸順了後金,還跟著後金不止一次的打過明朝。當時整個遼鎮所有人都知道,蒙古人買了糧食之後,立刻就運往後金平抑糧價。

唯獨袁大督師好像不知道。

第二個就是八大皇商了,他們曾經大量販賣糧食、布匹、鐵器等後金最為需要的物資經過察哈爾運往遼東。他們在後金最困難的時候給滿清提供糧食,幫助後金渡過難關。當然,在此過程中這些賣祖宗的也賺的盆滿缽滿,遼東地方狹小,物資產出很少,許多東西其實根本都無法自給自足,而八旗貴族,建奴們從關內搶走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等貴重金屬,所以遼東物價比關內高得多。

這邊董策陷入沉思,那邊廂掌櫃陪著笑對石進道:“老客,咱們店的規矩,還請先結了銀子。”

“你這廝。”

石進掏出一小塊碎銀來遞給那掌櫃。

董策也算見識了大明朝怎麼用銀錢來進行交易,他之前還從未見過,後世看過的那些神一樣的影視劇裡面主角都是大錠銀子甚至幾千幾萬兩的銀票往外一砸,一個姨太太一晚上都輸掉相當於大明朝中央十年總稅收的幾千萬兩白銀,哪裡還能指望他們拍出這種細節來?

掌櫃的先把那銀子拿到燈光下仔細看了看,想來是驗成色和真假,確定沒問題之後,便取出一杆小秤來,稱量了一下重量,道:“老客您瞧,這塊兒碎銀重五錢八分六釐。”

說著便請石進看看。

石進點頭看過了之後,那掌櫃便取出一個小剪子,咔咔剪下一塊,把餘下的那些放在秤上又稱了一下,給石進看,道:“您瞧,收您三錢三分五釐,找您兩錢五分一釐。”

石進點點頭,把銀子拿回來。

那掌櫃忽的臉上露出一抹猥瑣的笑容,看了董策幾人一眼,道:“幾位老客都是自己出來的?夜長寂寞,不若有個樂子?若是不嫌小老兒生厭,便聽兩句?”

石進看了董策一眼,董策微微點頭,石進笑道:“先把酒菜上來,咱們吃你說。”

少頃酒菜便端了上來,那小二擦了擦椅子,笑道:“幾位老客坐。”

菜都是不是什麼名貴的,不過家常而已,不過勝在分量十足,很是實惠。而且味兒也很不錯,幾人也餓了,吃的都是酣暢、

那掌櫃的瞥了一眼董策三人放在手邊的甲包,笑道:“這陽和城南門外,有妓寨七八家,您別看有的那門面華美,卻都是騙人的,裡頭的姐兒也只是一般,而且吃食酒水,都是極貴。”

董策笑道:“那掌櫃你給推薦一個?”

掌櫃嘿嘿一笑:“出門往東走十五步,便是一處喚作‘卿菊樓’的,價格地道,裡頭南來北往的姐兒都有些個。小老兒提醒幾位老客一句,裡面的姐兒能帶出來,直接帶來咱們客棧變成,雖說要加些錢,卻不用吃他家的酒水菜餚,平白能省不少。”

董策哈哈一笑:“掌櫃的倒是個妙人兒。”

他知道這掌櫃的在其間定然是有抽成的,不過也不點破,只是道:“再加一間中房。”

那掌櫃趕緊應了,石進又摸出一把銅錢給他,笑道:“給咱們準備些熱水,待會兒送到房中。”

掌櫃見了能入自己口袋的銀子,趕緊笑道:“一定一定,定給老客們準備妥當。”

他摸了摸那幾個銅錢,順手揣兜兒裡笑道:“喲,卻是一錢三分重的崇禎跑馬錢,老客您給的這五六個,能當一分銀子使了。”

董策忽的心中一動,一個念頭從腦海中轉過,問道:“掌櫃的,問您打聽打聽,這銅錢摺合銀兩,是怎麼個比價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那這可說不準了。”

掌櫃想了想,道:“若是崇禎跑馬錢,一兩銀子當五百五十文。若是天啟錢、萬曆錢、洪武錢、永樂錢,一兩銀子當六百文餘。若是天啟大錢十一兩,那等錢即重又大且鑄造精良,若是那常在人手中流轉的,則後背磨開,赤黃若金,一兩銀子能當三十個。這是官鑄的,若是那南京江浙等地造的私鑄劣錢,得看成色。按照成色好壞,從一千到七八千都不等。若是太劣,要都不要!”

他嗤笑了一聲:“那邊錢太爛,反倒是咱們山西有些私鑄的錢,分量也足,只是鑄造不夠精細,有的連字兒都沒有,只一個穿孔,上面寫了倆字兒,一兩銀子也能兌兩千文餘。”

“哦?”董策一驚,問道:“現如今私鑄竟是這般猖獗?”

這也不算敏感話題,那掌櫃心裡暗道,這位怕是頭一次出來的官家公子,卻是什麼都不知曉的。

“這事兒,再常見不過,四處都有,又何止咱們山西?朝廷每年官鑄的錢就這麼點兒,哪裡夠民間之用?那些窮苦人家,總不成也用銀子?公子您也瞧見了,方才用銀是很不便的。”他從袖袋裡摸出來一個錢放到桌子上,笑道:“公子請看。”

董策把那枚銅錢拿過來仔細端詳。

這錢直徑大約在兩點五釐米左右,重量為四五克之間,邊緣光滑,摸上去頗為的厚實。表面已經圓滑,顯然是流通了不短的時間了。論起重量成色來,這枚錢和一般的崇禎跑馬錢沒什麼區別。而且看這顏色的話,大概在鑄造的時候,銅也能佔到六成的比例,不算很低的了。但是所不同的是的是,同樣是圓形方孔,這錢的正面只是在穿孔的上方寫了一個‘壹’字,下方寫了一個‘文’字,代表著一文錢。而背面則是光滑,什麼也沒有。

跟它重量大小成色沒什麼區別的的崇禎跑馬錢五百五十個當一兩銀子,而這種就要一千五百個當一兩銀子,這大概就是鑄造工藝高低的不同所產生的附加價值了。

董策摩挲了一下這銅錢,笑道:“掌櫃的,在下便貪了你這枚小錢兒了,何如?”

掌櫃的一愣,趕緊笑道:“公子言重了,何來‘貪’一說,這錢兩三個才當得一枚崇禎跑馬錢,自然是在下贈給公子的。”

他又摸出兩個來:“在下這裡還有幾個,便一併給了公子。”

董策笑著道謝。

他把這三枚錢平攤在手心裡,三枚錢重量大小都差不多,但是上面的人文字乃至於字跡都不一樣,有多有少,有楷體有隸書,顯然不是一個地兒鑄造的。但是無一例外,都是私鑄錢。

由此也可見得,現如今大明的私鑄錢是何等的猖獗氾濫。

在宋朝,銅錢是主要流通貨幣,鑄造量也是極大,最多的一年,僅僅是那一年的時間便鑄造了五百萬貫銅錢,也就是五十億個。

不過在宋朝,鑄錢並不是掙錢買賣,相反,這倒是個非常賠錢的差事。

宋朝有一個非常奇葩的現象——銅貴錢賤。政府從民間買來銅,融化之後,鑄造銅錢。比如說花費了七斤銅,鑄造出來一貫銅錢,而這一貫銅錢根本無法買到七斤銅,大約也就是能買到五斤左右的樣子。

最可惡的是,民間許多人把銅錢融化了,然後鑄造成銅器等,到時候政府來買的時候再高價賣給政府,以此牟利。

但是宋朝時候金銀等貴金屬很少,銅錢是主要且唯一的大宗流通貨幣,宋朝政府也算是極有責任心的,便是賠錢也要大量鑄造,這一國策,就算是蔡京執政期間也不例外。事實上蔡京雖然被罵作奸相,但是其理財的本事是一等一的。

而明朝卻不是,明朝鑄造銅錢的量很少,怕是這些年加起來都不到五百萬貫銅錢。

前期是發放交鈔之類的紙幣來進行流通,後期則是白銀大量湧入,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但是不得不說,對於百姓來說,用銅錢遠遠比用白銀方便的多,偏偏錢又很少。既然如此,那麼私鑄錢大量流行並被人接受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董策用力掰了掰手中的銅錢,一開始還沒掰動,又加了把子力氣,方才咔的一聲脆響,給掰成了兩半兒。

“私鑄錢,嘿,還挺結實。”

董策眼中亮光一閃。以下不算錢。(ps:關於明朝白銀和銅錢兌換的問題。

永樂年間《續修四庫全書》中明確規定“每鈔一貫折銅錢一千文銀一兩”。

到了成化年間,史載:“成化十七年……每錢八文折銀一分,八十文折銀一錢”。即一兩銀子摺合七百文錢。

《明史》其後記載“弘治元年每七百當銀一兩”、“每錢七文折銀一分”。

到了正德年間,“每七百文折銀一分”,不過這個數字太誇張了,理當是有錯誤。

嘉靖時期記載“嘉靖三年……好錢每銀一錢七十文.低錢每銀一錢一百四十文”。到嘉靖四年,“令宣課分司收稅每鈔一貫折銀三釐,每錢七文折銀一分”。到嘉靖六年,“每錢七百文準銀一兩”。但這看似穩定的白銀和銅錢的比價實際上只是官方的規定而已,往往是做不得數的,此時的民間社會白銀與制錢的比價則波動頻繁。史載“民間行濫惡錢率以三四十錢當銀一分,後益雜鉛錫薄劣無形制以六七十文當銀一分”,有官員也奏請“許民用小錢以六十文當銀一分”。

也就是說,劣錢要三四千甚至六七千才能當銀一兩。

而後朝廷又規定“且定嘉靖錢七文洪武諸錢十文前代錢三十文當銀一分”。此後,嘉靖時期稅收三兩以下收錢,民間一錢白銀以下止許用錢,“時錢八文折銀一分”。

隆慶六年,“覆准將嘉靖隆慶萬曆制錢遵照前奉,欽依每金背八文準銀一分火漆鏇邊各十文準銀一分,洪武等項與前代舊錢各十二分準銀一分相兼行使”。

到萬曆四年,“戶部言錢之輕重不常,輕則斂,重則散,初鑄時金背十文直銀一分,今萬曆金背五文嘉靖金背四文各直銀一分”。而萬曆四十六年,“南京銀一分錢十文”。到崇禎年間,“崇禎元年以55文當銀一錢”。至崇禎後期,“崇禎通寶,民間絕不行使”。

到了那個時候,政府鑄造的貨幣太過低劣,已經完全不被民間接受了,畢竟百姓也不傻。

銅錢作為政府鑄幣,其本身具有價值,但是這種價值和金銀這種硬通貨不同,銅錢作為不足值貨幣,一般要比政府規定的價值要低,政府發行鑄幣,可以從中獲取錢息,但是為了鑄息而濫鑄劣質銅錢也很容易妨礙社會經濟的正常執行。明代貨幣政策較為紛雜,尤其是銅錢的鑄造和發行政策非常混亂且不連貫,《明史》中記載:“錢法朝議夕更,迄無成說”。

明朝前期,由於國力較強盛,加之白銀未成為主要流通貨幣,所以對白銀與銅錢比價的影響並不很大。但是到了嘉靖年問,朝廷不單增加鑄幣,還發國庫中的新舊銅錢作為俸糧,大大增加了流通中的貨幣供給。同時,國家為了賺錢,開始大量鑄幣。“給事中殷正茂言,兩京銅價大高,鑄錢得不償費。宜採雲南銅,運至嶽州鼓鑄,費工本銀三十九萬,可得錢六萬五千萬文,直銀九十三萬餘兩,足以少佐國家之急。”由此可見,在明朝,鑄幣是賺錢的,不過其賺錢的手段,就是減少銅錢的重量,使良幣成為劣幣。最初鑄錢,錢千文重八斤八兩,也就是一枚銅錢重五克左右。而到了天啟二年,就變成了四斤八兩,也就是一文錢重量在二點七克左右。)

%77%77%77%e%64%75%0%0%e%6%6/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