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三六三 蘇州碼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三六三 蘇州碼子

周伯趕緊應了,道:“年前,我去找趙大會收棉花的時候,與他說過一次,他說周圍這些地界兒的鐵匠,都蒐羅來的全都招來了。d�m剩下的那些,要麼是故土難離,要麼是東家還不錯,總有一口飯吃,反正是不想來這邊的。他說年後,去大同還有周圍那幾個大城去找找問問,那邊兒軍堡多,鐵匠也多,理當是不難找。”

董策點點頭:“成,這事兒你與他辦,銀子不用管。另外,現在工坊是你管著,招來了人,你直接安頓就是。回頭上個條子來。”

“是。”周伯應了。

正說著,一直在堂下站著的白忠旗放輕了腳步進來:“大人,石大人來了。”

“哦?石進來了。請他進來。”

周仲一身鐵甲,邁著大步進來,他腰板兒挺得筆直,面色紅潤,神完氣足,顯得很是精神,氣色也比以前好了不少。想想也是正常,他之前一直無事可做,幾乎就是吃幹飯的,而現在卻是手底下有人,做著自己想做的事,自然精氣神兒就不一樣了。

董策笑著打趣道:“喲,是周大將軍,怎麼不在你那軍營裡呆著,跑這兒來了?我還因為你一刻也放不下那些新丁呢!”

周仲年紀小些,性格也很是跳脫,有些放蕩不羈的意思,是以董策和他說話就很是隨意,也顯得親近。若是對石進的話,是定然不會這樣的。

周仲撓撓腦袋,笑道:“大人,您就別取笑我了。”

他又向自家兄長問好,當著董策的面,周伯只是淡淡的應了聲。

“有事兒?”董策問道。

“是有一樁事,我和石大人商量了,不知該如何行止,來請問大人。”

董策饒有興趣道:“說說。”

“是關於新丁們的名字的。”周仲道:“這年頭兒叫一個名字的太多,像什麼樹根,狗蛋,老二老三老四阿大,水生之類的,不知道有多少。新軍裡頭,同名的很多,甚至同名同姓的也有些。名字重疊,這樣著實是不好分辨,而且有時候下命令也會弄錯,有不少隱患。而且現如今咱們人還少,情況還好一些,大人您說過一定是會擴軍的,以後人越多,這個問題便越嚴重,是以想請問大人,該如何辦?”

“放心吧,擴軍是遲早的,不用為這個擔心。你這小子,學精乖了啊,還知道拿我的話出來說事兒。”董策瞪了他一眼,周仲用意被識破,只好撓頭做掩飾。

“至於這個事兒麼?”董策有些沉吟。說實話,他也忽略了這個問題,這個年代,雅則大雅,俗則極俗。像是那些文人士大夫階層,且不說為人如何,至少他們讀書多,文化水平高,文化和藝術的修養那麼是沒得說的。因此他們起的名字,世世代代的名字,都是極有講究,非常雅緻。不但好聽,更是文雅,其中多半還有些典故。

像是那位字朝宗的侯方域侯公子,像是盧象升,像是洪承疇,像是楊嗣昌。

但是在大明朝,一小部分人的名字很雅,絕大部分人的名字極俗。

最讓人頭疼的是,重複率太高。

董策手下的軍兵,多半出身都不怎麼樣,能有個正經名字的,那就算是不錯了。大部分都是狗蛋水生樹根之類的,正如周仲說的,現在人少,還不怎麼看得出來,等人一多,就要出大麻煩。

他想了想,拿起毛筆,取了張紙,在正面寫了‘〦’‘〧’‘〨’‘〩’四個符號,遞給周仲,問道:“這個認識吧?”

周仲看了,不由得一陣頭大,苦笑道:“大人,它們認識我,我不認識它們。”

周伯在一邊瞥見了,低低斥道:“草包,怎地連蘇州碼子都不認識?”

“額?”周仲臉上現出一絲尷尬之色:“這叫啥,蘇州碼子?蘇州那邊都用這個當字麼?”

周伯嘆了口氣,已經懶得看他。

董策笑道:“哦,周伯認識?”

“是,大人。”周伯道:“這些日子多與趙大會接洽,他們商賈許多都用蘇州碼子,是以也認識了。”

董策向周仲道:“這玩意兒很容易,基本上看兩遍就會了,不過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已。方才我寫的那幾個,是六七八九。”

董策把那張紙拿回來,又在四個蘇州碼子的右邊寫了“六七八九”四個漢字,然後在背面寫上‘第一殺手隊’‘李狗蛋’。

“拿去吧,讓工坊那邊,按照這個做牌子,用大毛竹做就成,又方便,又堅韌結實,儲存的時間還長。竹牌半個巴掌大,正面寫蘇州碼子,旁邊寫數字。背面寫編制歸屬,旁邊寫名字。記得,寫編制歸屬的那兒,留下一些空處來,省的以後擴了軍編制字數多了沒處寫。”

最遲在漢代,一二三四這種數字漢字就出現了,而且就是這麼寫的,一直沒變。司馬相如寫給卓文君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億豈不正是‘無意’?於是卓文君回了一封《怨郎詩》……

其實在古代的絕大部分時間裡,用來記錄數字的,都是‘一二三四’這些,而不是‘壹貳叄肆’。“壹貳叄肆”是朱元璋發明的,從他那會兒起才開始用來作數字,以防止帳目中作弊。

周仲領命而去,周伯便也藉機告辭,帶著趙鐵砧離開了。

“走吧,帶你去個地界兒。”董策笑笑,出門牽了馬,讓家丁給霍青桐也準備了一匹。

董策卻是帶著霍青桐出了府門,出了內城,一路去了倉庫。

聽聞董策來了,倉大使蘇大成和倉副使劉大庫趕緊迎了出來,給董策行禮。

“免禮了。”董策跳下馬,甩了甩馬鞭:“走,帶本官去看看棉花在存在哪兒?”

“是。”蘇大成趕緊應了,兩人親自陪著董策進去。

棉花存放在一個很偏僻的院落的正房裡,這裡面積不小,更重要的是起的地基高,比較乾燥,儲存在這裡,能夠有效的避免棉花受潮。

打開門,便見高大的庫房中堆滿了棉花包一直堆到屋頂,一眼看去都是,也不知道有多少。

一邊蘇大成道:“按照大人您說的,收上來的糧食,一入庫就給分成七斤一份兒,七斤一份兒。您瞧這些棉花包,個個兒都是七斤重,無有差錯。”

“嗯。”董策點點頭,信步走進去。

棉花蓬鬆,一斤棉花拿在手裡就是很不小的一團,七斤棉花差不多得有一抱大小,像是後世一床大棉被,其實也就是用六到七斤的棉花。

董策隨便拿了一包出來拆開,細細的翻開看,棉絮柔軟乾燥,白中略帶一些黃,董策仔細的翻看了一下,心裡很是滿意。這些棉花的質量,堪稱是上乘了。

身後蘇大成和劉大庫對視一眼,都是暗自慶幸,還好沒在這上面動手腳,若不然今日被大人給親自查出來,那就要吃不了兜著走。別說差事,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錯。

“現在庫裡有多少斤棉花?”

劉大庫道:“去年初秋的時候,一次採買過三千斤,後來上頭又調撥下來一千斤,不過後來製作胖襖,製作棉襖,大都耗用,上次大人您問及的時候,只剩下八百斤。後來得了大人您的吩咐,屬下便去了孤店,蘇大人去了陽和,各處走路子,高價許給那些棉商。及至今日,已經籌集到了五千斤。預計三日之內,還能有兩千斤到。只不過這些棉花,都是許的七分銀子一斤,比去年的市價高了一些。又給趙大會趙掌櫃的五十兩銀子的辛苦錢。”

“好,你們辦事,還是得力的。至於多花些銀子,倒是沒什麼。”董策誇讚了一句,兩人連稱不敢。

其實這麼短的時間內能籌集到這許多棉花,和趙大會的幫忙是分不開的,他現在和磐石堡的關係非常穩固,依靠著供給磐石堡的各項物資,在過去的一年裡,趙大會的生意可謂是極為的發展壯大,規模翻了好幾番。因此他也格外的看重和磐石堡的關係,竭力維持。這一次劉大庫求到了他的頭上,又許下了辛苦錢。趙大會咬咬牙,連年都沒過,便四處奔波聯絡各地棉商。大年三十的晚上他都是在大同府一個交情不錯的商人家中過得。

多少也可說是淒涼。

“青桐。”董策看著霍青桐沉聲道:“這裡有五千斤棉花,那邊的庫房中,還有六千多斤的銅錢,這些棉花,這些銅錢,你都可以隨意呼叫。這庫房中的庫丁,你都可以隨意差遣指派。那些留守的女丁,你可以隨意支用。本官對你只有一個要求——二十日之後,上交三百套棉甲。如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霍青桐看著他,眼中有流光閃現,她抿著嘴重重點頭:“必不負大人所託!”

…………第二日,各甲的甲長被召集起來,沒過多久,他們回來之後帶回了一個訊息。一個時辰以後,所有十三歲以上的丁女,全都在南門外集合,有要事要宣佈。

%77%77%77%e%64%75%0%0%e%6%6/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