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三九七 守口堡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三九七 守口堡

守口堡的東西兩側,都是綿延的群山,這裡的山不算高,垂直高度也就是三五百米的樣子,也不算是很寬,南北綿延最多不過是十幾二十裡。�和那些崇山峻嶺相比,這裡的山低矮寒酸,但是儘管如此,也足以阻攔大隊人馬的翻越了。

小股人馬可能能夠沿著崎嶇難行的山路穿山而過,但是大隊人馬,可能性卻是極小。極小,並不是不可能,但是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主帥,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都會選擇硬碰守口堡而不是去翻越群山。

幾十裡的山路,有可能就得走上幾天甚至是十幾天,人員的傷亡尚是小事,最重要的乃是會導致貽誤整個戰局。

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一些。

葫蘆峪說白了就是一個大山口,口小肚子大,裡面還是很寬敞的,最寬的所在,足有二三百丈的寬度,但是在守口堡所在的那葫蘆口處,卻是陡然間收緊了,只有不到一百丈的寬度。

這裡並不是極其險要的那種所在,相對於真正的天險來說,口子太寬了一些,兩側的山脈也太緩了一些,這一點,從建在平地上的那一段高峻的城牆就能看出來。這裡雖然也足稱要衝,但真要是下死力氣,再加上守軍的懈怠和無能,總歸是能打下來的。

所以當初俺答汗部也選擇了從此地入寇。

城堡的城牆足有三丈五尺高,也就是十多米,很高,也很厚,內裡用夯土夯實,外麵包著厚厚的大青磚。從隆慶六年到現在,不過是幾十年的光景,當初大明朝國力還算是強盛,整個官僚體系也沒有爛透,還是有人認真做事的。作為同一批包磚的邊堡,這裡的工程質量顯然是很不錯,城牆高大巍峨,看上去牢不可摧。

堡牆堵住了整個葫蘆口,但是在葫蘆口的東側,靠著東山腳下,一條河流自北蜿蜒而來。河流已經封凍,看不出水量大小,但是能看得出來,並不算是多寬,大約只有十來丈左右。河流自北向南而來,在東邊堡牆下面,專門開的有水道,讓河流透過。

這條河,名曰雁門水,在後世,又被成為黑水河,往南最終注入永定河。

由於雁門水沿途土質為大部分都是黑色,因此金代又將此地稱為墨谷,這也是墨谷口的由來。

有山有水,這裡卻是一片荒涼。

經過這幾百年來邊軍及其家眷們不間斷的砍伐,周圍山上的樹木差不多大半都被砍光了,再加上這些年又是連年大旱,樹木也不長,因此一眼望去,都是一片光禿禿的黃。地上大片大片的都是荒草,倒是長得非常茂密。偶爾才有零星一些在見不到陽光的山陰處留下來的年前的積雪,點綴出零零點點的白色。

灰黃色的山,灰黃色的荒原,似乎連天空都是灰黃色。

莽莽群山,茫茫荒原,蒼茫大地。

一眼望去,只是了無生機,沉鬱悲涼。

這山水之間的守口堡,也是一樣的了無生氣。

在葫蘆峪和靠著堡牆不遠處的口外位置,倒是能看出來有不少開墾出來的耕地模樣,這裡靠著雁門水,若是用心耕作開墾,怕是產量還是很不錯的。但仔細看看那耕地中早就已經淤塞住的引水渠,就知道這個想法有些過於樂觀了。

今天風很大,幾乎讓人站不住腳,也很冷,打在臉上就跟要把肉給一刀一刀的片下來一樣。大風捲起沙塵,走石飛沙,打在臉上身上就是一陣生疼。

城頭上看不見幾個守軍,想來是這大冷的天,也沒人願意出來受罪。到了這個年代,大明武備鬆弛到了極點,軍紀軍法也是越來越無法執行下去,兵變時有發生。因此各路將官對下面的士兵,管的也松寬了不少。

只在城樓的東西兩邊各自插了一面大旗,在風中被颳得獵獵作響,若是仔細看的話,還能瞧見上面已經有些破損了。

這裡很安靜,只有寒風呼嘯帶來的淒厲聲音。

貧窮,荒涼。

其實這裡,也曾經商賈如雲,繁華富盛,也曾經兵家必爭,舉足輕重。

守口堡,曾經是中原和蒙古互市的一個重要關口,甚至可說是最重要的口子。實際上,從陽和口改為守口堡,並且大肆興建邊牆堡寨,與其說是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倒不如說是因為重視此地的互市,保護此地的互市。

更確切的說來——是茶馬互市。

茶馬互市,即用茶葉換馬匹。這種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一般是在中原和塞外遊牧民族之間,產生於唐,盛行於宋明,衰落於清。

中原王朝是極為需要馬的,這個不消多說,馬匹既是運輸工具,又是必要的軍事裝備,對於軍隊的戰鬥力,有極大的影響。一支來去如風的機動性騎兵,甚至對整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都有相當大的提升。是以歷來中原王朝都很是重視馬政,但中原地方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馬匹常常不能自給,因此往往便要求助於西部和塞外遊牧民族,從他們那裡得到馬匹。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要想獲得戰馬,只能透過交換的方式與產馬地區的民族各取所需。

那麼中原地區又有什麼東西,是人家能看得上眼,能引起人家興趣的?

絲綢、棉布、茶葉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區的特產。

但並不是每樣特產都能從草原地區交換到足夠的戰馬。先說風靡西方的瓷器,對於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而言,瓷器的易碎性決定了這只是少數貴族的玩意兒。棉布和絲綢曾經是唐代後期交換馬匹的主要產品。但是,布匹和棉布並不是不可替代的,皮袍子和羊毛編制的衣服雖然穿在身上不是那麼舒服,但也足以替代布匹使用。如果絲綢棉布的價格過於昂貴,邊疆民族可以減少交換數量或者乾脆停止買入。

再說鐵鍋之類的鐵器——其實邊疆這些民族,並不是不產鐵的。像是吐蕃和青海那邊,冶煉技術其實相當發達,當年吐蕃的戰甲,並不遜色於大唐的鎧甲。真正不產鐵的,只有塞北蒙古,但也不是完全不產,多少總有一些。而且他們也可以透過朵顏三衛的地盤兒去往遼東,從那裡買入,遼東的冶鐵,向來是不錯的。

與其他的物資相比,茶葉,無疑更適合承擔這個功能。從生產的角度來看,出產茶葉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區,這些地方並不適合種植其他農作物。也就是說,中原文明要想擴大茶葉產量,根本不會擠佔原有的糧食、棉花等作物的產能。

更重要的一點是,茶葉是中原文明獨有的作物,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完全不合適茶葉的生長。

而他們,更是離不了這東西。

在中原人看來,飲茶乃是一種享受的需求,或者說,不是必需的。有茶飲固然好,但是沒有茶,喝白口水,也挺好,沒什麼影響的。中原人,是把茶當成了一種飲料。而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來說,飲茶卻是一種生理需求。

瓦剌韃靼等蒙古諸部,乃至於更早之前的契丹,匈奴,鮮卑,這些北方遊牧民族,其飲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熱、油膩、不易消化之物,而茶葉富含的那些東西,正是遊牧民族所缺少的,可以從中得以補充。

茶葉的功能恰好能彌補了遊牧民族飲食結構中缺少的環節。

而且他們若是不飲茶的時候,幾乎都是喝涼水,這樣很容易便引發各種病患,而飲茶,則是喝的滾開的熱茶,如此一來,得病的機會就小了很多。

中原民族作為生活調劑品的茶葉,對於北方的少數民族就像糧食和鹽巴一樣,成為生活必需品。一天沒有都沒法生活,卡斷了茶葉的供應,幾乎能斷絕少數民族的生命。

大明由官方督理的茶葉,分三種,即:官茶、商茶、貢茶。

貢茶乃是由產茶地區貢獻給皇帝及宮室的御用物品,像是極品的雨前龍井這種;商茶是屬於內貿範圍的茶葉,跟食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令商人納稅,然後領取茶引,憑此運銷;官茶則是以賦稅的形式由稅衙茶課司徵來貯入官庫,用以專門邊貿換馬的物資。

洪武五年,朝廷仿照宋代之制,於川、陝的秦州、洮州、河州特設茶馬司三處,令其各自負責茶馬互市事務。永樂以後,朝廷又派出巡茶御史,巡察各司,總體督理茶馬貿易,並兼巡邊防。

朱元璋推行的是“以茶制戎”的政策,因此大明朝的茶馬貿易一直沒斷過,基本上是朝廷每三年派人招集西藏、青海、甘肅等地的各民族各部首領,合符交馬一次。但是這等茶馬貿易,完全是官辦的,在大明朝,只要是官府辦的差事,基本上最後就沒有能辦好的。設立衙門管理此事,不但僵化腐朽,而且往往還會滋生出極多的問題來。就拿價格來說,一開始的時候,由於大明戰馬奇缺,因此定的是:馬一匹,茶千八百斤。也就是說,一千八百斤茶葉才能換一匹馬。後來正式開市之後,議定為:每匹上馬換茶一百二十斤,中馬七十斤,下馬五十斤。然而到了明代中葉,馬價已經被壓低至:上馬八十斤,中馬六十斤,下馬四十斤。到了萬曆年間,更是又將馬價壓低,用四十斤茶葉換一匹中馬。

%77%77%77%e%64%75%0%0%e%6%6/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