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七年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76章再援揚,小隱獻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6章再援揚,小隱獻策

弘光朝廷當國一年有餘,正處於內憂外患日益加深之際,君臣上下,坐擁江南半壁,雄兵五十餘萬,本該大有可為,但卻一心偏安,不僅沒有因北都淪陷,先帝殉國,而振作起來,反而在腐敗,黨爭上遠遠超過先帝之時。

弘光朝的敗亡,作為皇帝的朱由崧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若將亡國歸咎於皇帝荒淫昏庸,卻也不妥。

因為黨爭、腐敗、武將跋扈、忙於權利再分配的內耗,才是弘光朝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日,劉良佐押解弘光返回南京,入城後,街道兩旁,有南京百姓夾路唾罵,更有投瓦礫者。

弘光見此,心裡無限懊悔,不禁掩面而哭,對身邊的皇后及妃子道:“朕自幼未曾受帝王經世之學,今日方知君視民如草芥,則民視君為仇寇。”

這時弘光已經被砸得渾身是血,他卻不閃不避,任憑百姓唾罵,任憑百姓發洩心中怒火。

一旁的皇后,擔心皇帝承受不住,想要護著皇帝,但卻被皇帝拒絕:“朕拋棄百姓而逃,陷子民於胡塵,潰為君父,今百姓如此待朕,朕心中之愧,或許能減輕一些,皇后勿以朕為念。”

皇后及眾妃子聞之,無不潸然淚下。

正是“北虜興兵入寇來,弘光偷生棄江南。平庸天子亡國君,悔不當初夜離京。祖宗基業多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敗國亡家方知錯,淚滿衣襟徒奈何。”

弘光被押入南京,自然少不了被多鐸一番羞辱,不久後便又解押到北京,會同在京的十七位大明藩王,一道被清庭凌遲處死。

弘光帝才能平庸,又無大志,只能算蜀後主劉禪,能掀起什麼風浪?卻被清庭殺害,在京藩王亦被清庭殺絕,足見滿清所鼓吹的為思宗皇帝報仇,是多麼的無恥,心胸多麼的狹隘。

歷朝歷代,可有凌遲天子之舉!

滿清的殘暴可想而知,其以蠻夷統華夏的不自信,其心虛,害怕明宗室活著,會為漢族反抗起到精神作用,也展現的淋漓盡致。

話分兩頭,各表一枝。

在南京易手,弘光被俘之際,長江口崇明島上殘存的一萬多明軍,卻一片茫然。

在松江家中的夏完淳,知其父以同其師陳子龍等人,敗退到長江口,隨連忙組織一批糧草物資前往接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鎮江一戰,數十萬明軍鳥作獸散,江南之地雖還有些零散兵馬,卻也不是二十多萬清兵的敵手。

援揚之戰,讓許多不知兵事的文人明白了,軍隊和普通青壯的區別,就算他們再拉起幾十萬人馬,在多鐸眼中,依然只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崇明島,明軍的臨時營地裡,左懋第、陳子龍、王威等人齊集營帳之內,商議著對策,剛剛趕來的夏完淳也站在其父之後。

“剛聽探子來報,南京已陷於北虜之手,黃靖南兵敗自殺,陛下已被擄至清兵營中,吾等這點敗兵,既不能光復南京,又不能保全自身,,今後該如何行事,諸位議一議吧!”坐在首位的左懋第開口說道。

眾人聞言,臉色不禁一陣沉重,默不言語。

大明敗得太快了,快得讓眾人都無法接受,清兵四月底南下,至今不過兩月有餘,便天子被俘,紫禁失陷,帳中諸人統統成了亡國之臣,讓人如何能輕易接受。

“天下不可一日無主!”吳易見諸人不言,隨開口道:“如今天子陷於敵手,吾聞馬輔護太后入浙,吾等敗兵留於此處,也是無用,不如乘船赴餘杭,會同馬輔擇主而擁,以圖復興。”

“日生之言在理!”左懋第聞言點頭道:“諸位以為如何?”

鎮江之敗,可謂嚴重打擊了左懋第等人的信心,且他們不足萬人,實在無法西進對抗清兵。

一眾人聞言,也覺得有理,如今唯有無奈退到餘杭,再做打算,於是紛紛應許。

“左大人,晚生有一言,想問在座諸位大人!”夏完淳立於其父之後,見眾人皆意退兵,不由得皺眉出列,行禮說道。

夏允彝見兒子冒然出列,不禁想要訓斥,但左懋第卻揮揮手,制止了夏允彝,而後對夏完淳道:“小隱大可直言。”

一旁的陳子龍,知自己的這個徒兒才華橫溢,思維敏捷,不禁向他看來,也想聽聽他的說法。

“諸位大人。”夏完淳環視諸人,再行一禮後道:“晚生想問的是,浙省可有兵馬,阻擋北虜的二十萬精兵?”

眾人聞言,不由的一愣,俱陷入沉思之中。

“據晚生所知,浙省如今最強的一隻兵馬,只是從鎮江敗逃的池州總兵方國安將軍的一萬多官軍,其他零散兵馬分守浙省各府,根本沒有多少大軍。”夏完淳接著道:“既然浙省無大兵,諸位大人就算至浙,又有何用?南直隸於浙省相臨,多鐸二十萬人馬頓於南京,旦夕之間可殺入浙省,諸位大人準備用什麼抵擋。”

江北兵馬和左夢庚投清,使得大明幾乎失去全部的精銳之軍,致使局面無比被動。

“入浙不行,那該如何?難道困守於此嗎?”吳易無奈的道。

聽聞夏完淳之言,帳中諸人紛紛喪氣,不知該如何是好。

“自然不能頓兵於此,而毫無作為!”夏完淳答道。

“如此說來,完淳可是以有對策!”陳子龍不禁開口道:“可速速說來,讓為師同眾大人商議一番。”

“是,恩師!”夏完淳向陳子龍鞠躬行禮後道:“其實晚生認為,欲抗北虜,先須有兵!如今江南哪裡有能同北虜爭雄的精銳?”

“揚州王士衡也!”左懋第等人不禁出聲道。

“左大人之言正是!”夏完淳點頭道:“王將軍以孤城獨抗數十萬精銳清軍,兩月之圍攻,足見麾下兵馬極為能戰。晚生以為,如今唯有救出揚州之兵,才能抗衡多鐸大軍。”

“之前吾等數十萬兵馬援揚,卻慘遭失敗,今兵不滿萬,如何能解揚州之圍?”陳子龍疑惑道。

“恩師,諸位大人!”夏完淳解釋道:“之前不能解圍,蓋因多鐸重兵在揚,而吾軍以新募之兵,同北虜精銳老卒正面相抗,所以失敗。但今多鐸主力在南京,圍揚兵力銳減,且清兵屢次大勝,已然輕慢,必然想不到,還有兵馬援揚。吾等出其不意,清軍卻怠慢懈怠,必然可以大勝。”

眾人聽了,不由得覺得有幾分道理。

這時王威出列支援道:“救吾家指揮使,末將願為前驅!”

“在下願,潛入城中,同王將軍聯絡裡應外合之計,大破清軍!”胡為宗附和道。

(感謝起點書友夢想離我越來越遠,虛空元月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