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帶著崇禎去流浪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七十五章:江北鏖戰(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七十五章:江北鏖戰(六)

給李如風增兵,確保李如風有足夠兵力擊敗李成棟,以這個機會和弘光朝廷建立良好關係。

此時李成棟在漢陽城下大發神威,僅僅以八千兵馬,打得江天一不敢出城,城內糧草不足,越來越多義軍出城,或是投降清軍,或是散去。

江天一在城內苦苦支撐,這可嚇壞了金聲,金聲連忙調動在廬州府,徽州府兩地兵馬北上增援,黃得功也欲提兵增援。

卻接到魯王和隆武帝兩部兵馬逼近徽州府,不得不率軍駐守叢山關,確保弘光朝廷不被顛覆。

李成棟還不知道多鐸和博洛向著襄陽府殺去,在德安府只有他一支軍隊,等他知道多鐸大軍西進,金聲已率領三萬明軍前來增援。

李成棟立馬放棄攻佔漢陽,率軍往北部退去,撤退到應山縣,他眼珠子都直了,怎麼應山縣又有一支明軍?

在應山縣的明軍是李如風部,他率領五千兵馬馳援漢陽,前進到應山縣,聆敬陽下令停止前進,做好隨時撤回馳援木嶺關的準備。

等到聆敬陽擊退耿仲明,確定多鐸大軍離去,才下令李如風繼續增援漢陽,不等李如風大軍開拔,李成棟率領清軍撤回到應山縣。

清軍突然撤回來,讓李如風始料不及,他不敢率領新組建的兵馬和李成棟野戰,高鼎卻躍躍欲試。

根據斥候送回來情報,這群清軍也就李成棟本部兵馬頗有戰鬥力,其他清軍不是投降的義軍,就是想跟著清軍燒殺掠奪的潑皮無賴。

高鼎不斷慫恿李如風和清軍進行決戰,李如風幾乎被他說動,但他想起聆敬陽特意叮囑,還是忍住出城和清軍決戰的慾望,下令各部兵馬死守應山縣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清軍陷入到進退兩難地步,前有李如風部五千明軍,後有金聲率領數萬明軍,李成棟被迫向吳三桂求救。

吳三桂此時在襄陽府配合阿濟格作戰,阿濟格襄陽府進攻遭到大西軍艾能奇部抵抗,一時間沒有攻破大西軍防線。

不僅沒有攻破大西軍防線,大西皇帝張獻忠,親自率領二十萬部眾前來增援劉文秀,大西軍士氣暴增,清軍數次進攻都損兵折將。

阿濟格作為滿清有名戰將,戰略眼光非常長遠,認為清軍集中襄陽府,不利於兵力開展。

恰好李成棟在德安府,令吳三桂率部前去德安府,攻佔德安府,黃州府,承天府,武昌府等地,為清軍拉大戰略空間。

吳三桂接到阿濟格軍令,又幾乎是同一日接到李成棟求援,他感慨這真是送給他的戰功。

迫不及待率領部隊向著德安府發起進攻,李成棟在金聲和李如風形成合圍前,率領部隊往西撤退。

清軍被李如風率部狙擊,阻擊戰非常成功,不僅讓李成棟沒有撤退,還給金聲部明軍爭取到寶貴時間。

金聲率領數萬明軍從清軍後背殺來,兩軍前後夾擊,李成棟部清軍幾乎損失殆盡。

清軍被殺得就剩下數百人,李成棟倉皇西撤,撤退到棗陽附近,吳三桂大軍趕到。

吳三桂看到李成棟被打成這個樣子,焉能不氣?

下令各部兵馬發起進攻,吳部兵馬大多疲憊不堪,吳三桂為了鼓舞士氣,下令部隊進入德安府,可以縱兵,這個軍令下達到全軍,吳軍兵馬士氣立馬噌的上來。

數萬清軍殺向明軍,正在追擊李成棟部的數千明軍,被這突如其來的進攻打得冰雪消融。

等金聲和李如風得到吳三桂部進入德安府訊息,追擊清軍一萬明軍幾乎全部被消滅。

李如風立馬撤回到應山縣,金聲也連忙下令撤退,兩路明軍一撤,清軍就像是脫韁的戰馬,在德安府中北部肆虐。

李如風不敢和清軍野戰,不斷讓部將趕回大勝關,請求聆敬陽增兵。

聆敬陽半個月前讓張順增援,卻猛地遭到汝寧府清軍進攻,鰲拜沒有進攻南直隸,那是避免刺激南明小朝廷。

是他在摸清楚湖廣形勢後,認為大勝關等要塞群明軍是一個難啃的骨頭,此時不啃下去,以後更難啃,於是率領三萬清軍發動對九里關進攻。

聆敬陽主力部隊在木嶺關,不得已之下,被迫召回張順,又率領各部兵馬馳援九里關,根本沒有多餘兵力增援李如風。

李如風見沒有援軍,下令放棄應山縣,率領明軍向著大勝關撤退,吳三桂率軍追擊,李如風部在撤退途中損失三分之二兵馬,撤退到大勝關,就剩下一千餘人。

好在大勝關還有數千明軍,李如風撤回到大勝關,協助守軍抵禦清軍進攻,吳三桂數次進攻都不能破城。

吳三桂也認為大勝關等地明軍需要拔掉,於是和鰲拜一南一北,進攻聆敬陽精心打造的要塞群。

聆敬陽有信心抵擋清軍南北夾擊,可當鰲拜進攻九里關,吳三桂進攻大勝關,聆敬陽這才發現麾下部隊不夠多,士兵不都精銳。

清軍數次進攻險些攻破九里關,大勝關更是在吳三桂部進攻下岌岌可危。

駐守在木嶺關的陳一刀見西部和中部要塞群危險,果斷放棄木嶺關,率領守軍撤退到大勝關,和李如風抵禦吳三桂進攻。

清軍進攻勢頭仍舊很猛,幾乎每一次進攻,都能夠帶走大量明軍將士性命,激戰到第五天,九里關外圍要塞幾乎全部丟失,就剩下九里關在堅守。

大勝關更是被吳三桂部隊登上城牆,幾乎被清軍打穿,面對清軍猛攻,明軍幾乎要失去信心,軍中也開始有謠言散播。

很多人認為聆敬陽矯造聖旨,認為聆敬陽是國賊,並不是真正肱骨之臣,留言越來越離譜,也有越來越多明軍將士,在夜間從城牆上吊下去投降清軍。

城外清軍即將破城,城內明軍流言四起,聆敬陽意識到內部有叛徒,並且即將作亂。

密令方小眼找到叛徒,方小眼早就讓特種局將士,以普通士兵名義進入到軍中,不到半天時間,方小眼就給聆敬陽帶來一份絕密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