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絕境求生崇禎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175章 中原現在不是腹地而是外線!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75章 中原現在不是腹地而是外線!

孫傳庭為何要去汝州?朱由檢實在是有些想不通。稍微冷靜了一會後,他開始思考原因,以及這件事的影響。

他是受什麼壓力非去汝州不可?還是本身戰略眼光出了問題,覺得流寇能輕而易舉的剿滅。如果是前者,起碼說明他這人能力沒啥問題,如果是後者情況就更糟糕了。

一時半會沒法弄清楚原因,可事情還得解決。塘報上說的資訊相當模糊,也不知道這次兵敗他的損失到底有多大,還有沒有實力守住潼關。如果他的家底全摺進去,可就意味著自己穿越以來下最重的一手旗白布了。

“太師、本兵,你們能告訴朕,為何伯雅非要去汝州嗎?”將周延儒和陳新甲找過來,朱由檢是想瞭解一下孫傳庭兵出汝州到底和朝廷有何關係。

“陛下、臣等死罪。伯雅兵出汝州、輕易折損了國朝精銳,我等有識人不明之罪。”周延儒跪在地上,失聲認罪,說自己等人識人不明。

“你們先告訴朕,伯雅兵出汝州,到底是他自己的主意,還是你們的主意。”孫傳庭向鄭州、開封一線用兵,這麼大的事,朱由檢越想越覺得不是他一人的主意,周延儒、陳新甲等人肯定難逃干係。至少這麼大的軍事行動,孫傳庭會向朝廷行文備案,作為皇帝居然對此一無所知,一定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陛下、臣等糊塗,見伯雅發來了請戰書,就行朝令讓他最好將開封城光復了再收兵。”

孫傳庭會奇奇怪怪的請戰?“你們怕不是去了一份朝令這麼簡單吧?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有士紳、官員上書逼孫伯雅儘快用兵結束戰事?”

“吾等死罪!朝中確實收到了不少秦豫等地官紳的奏章讓伯雅儘快平亂,好減輕他們的糧餉負擔。吾等為了敦促伯雅為國事盡心,派了右僉都御史路振飛去洛陽督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路振飛?去過沒記錯的話,這人是周延儒的政敵啊。用政敵去洛陽敦促孫傳庭,這事怕是更不簡單了。

“你們是嫌大明亡的不夠快是吧?要把家底折騰完才干休!當年吳橋因為一隻雞,鬧的孔有德等人禍亂山東,今日官紳們又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將孫傳庭部逼死。說吧這事、誰負責?這次再不追責,朕怎麼給天下人和大明列祖列宗交代?”估計周延儒等人是覺得紙裡包不住火,才不得不痛快承認自己幹的扯淡事。他們承認就好,即使是壞事,也要榨點油花出來才行。

“老臣和見恆慮事不周難辭其咎,願意擔責。”周延儒倒是光棍,痛快的站了出來領責。他們不領責也不行,前幾開的軍情大會,皇帝剛剛說出了人家的平天下大略。現在又出了這檔子事,這不就說明他們在軍事上犯了嚴重的路線錯誤嗎?可以想象,如今底下的言官們已經醞釀什麼動作。當言官就是這點好,只要朝廷重臣犯了錯誤,他們就有生意做。雖然周延儒和陳新甲們做決策的時候,他們未必沒添油加醋。

軍略短視,破壞陛下的滅賊大略,致使國事出現重大危情。就這一條,便足以讓周延儒、陳新甲等人萬劫不復。即使你再能言善辯,事實就擺在面前,孫傳庭一敗,你們還有啥話可說?讓人家出兵可是你們下的朝令。

“負責?你們能負起責嗎?現在看來讓你們規劃兵事是靠不上了!這樣吧,奪了兵部的調兵之權,由兵部、五軍都督府、御馬監共同組成大明軍令堂,以後所有軍機大事、兵部負責出參略、軍令堂負責總議定略行軍令,涉五千兵馬以上調動和一些大的軍略部署則必須報朕御批方可行軍令。中軍都督、兵部掌印尚書、御馬監掌印為軍令堂正參知,其餘兵部侍郎、五軍都督府都督、御馬監提監等督任副參知,軍令堂印由朕親掌。凡軍機事,小事三位正參知合議、大事正副參議共議,結果報朕御批。”

本來改制軍令部們的事,朱由檢不想這麼早就啟動。可架不住這幫豬隊友胡來,現在正好借陳新甲他們犯了大錯的機會將軍令從兵部收回來。嚴格來說,大明大軍令不在兵部。可衛所頂不了用,真正打仗是營兵體系,實際上軍令也到了兵部手裡,收回軍部的軍令權有祖制可依,他們說三道四的餘地很小。

“陛下、收回兵部的調兵權、事涉重大,尚需三思啊。”周延儒的內閣雖然對兵部制衡少,可現在奪兵部的權是奪整個文官集團的權,他自然不能不發表意見。

“三思?再三思大明的軍卒讓爾等就葬送完了。朕一直說軍略是個很專業的事,你們就是不聽。這麼多人,就看不出來孫傳庭的大軍給養全得從關中運嗎?從關中到汝州有多少里路?孫傳庭哪兒來的人守這麼長的供給線?連基本的算術你們都算不明白,還自稱是文臣。你們是在丟文臣兩個字的臉,爾等隨便去街上找個書童,都能將這事想明白。一天天、談平天下!把根本做不好盡想著幹大事。兵部的主要官員和內閣閣臣、以及六部尚書、侍郎明日在中殿集合,朕給你們親授軍事常識課,課後考核不合格的罷官。”

孫川庭那邊兵敗的細節傳了一點過來,簡單一條就是後勤線被李自成給掐斷了。斷了糧、前線的士兵自然抗不住,軍心一散不敗才怪。

這場戰事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你也可以理解為潼關開始李自成就一步步的誘敵深入,拉長明軍的供給線,到汝州後一擊必殺。實情是老李同志真沒那麼長遠而深入的戰術佈置,在潼關他就是打不過人家老孫,而在汝州的時候老孫同樣是打不過老李。

問題的實質在關中離汝州這幾百裡路上,老於軍陣的孫傳庭不是不知道這麼長的補給線他根本沒兵可守。他犯的錯誤是對如今中原的形勢估計不足。他以為自己這幾萬人的糧草,可以從中原本地解決。這個想法實在是太天真,如今的中原不是幾年前的中原,流寇肆虐了這麼長時間,正經的農業生產基本沒法搞,有糧的人也不會給他們糧。大軍去中原和去口外沒啥兩樣,都是大外線作戰,補給全得靠外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