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絕境求生崇禎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733章 現在要想掙錢、就要放眼整個大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33章 現在要想掙錢、就要放眼整個大明!

艾顏等人在漠西的慘敗,在大明並沒有什麼影響,也就負責漠西地區情報的錦衣衛西北軍情處對此有關注,以及進行了一場研判和討論。除此之外,大明的高層再無反應。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支援艾顏這樣的蒙人老卒去漠西創業,本身就沒抱多大期望。他們的核心用途,就是等大明的正規軍將漠西勢力打殘之後,有可用的本土勢力頂一頂崗,做做過渡和平衡,並不是要靠他們去取代漠西的頭部勢力。像蒙古這樣有根深蒂固的貴族傳統的勢力,從根上重建一個取代原有勢力的新勢力,難度太大了。未來,大明在漠西還是會拉攏一部分舊勢力的,不能將他們徹底變為歷史。

眼下的大明,朝廷最關注的是東北戰場的戰況。至於民間百姓,他們對戰爭已經沒多大興趣了,真正讓他們感興趣的是生活。

經過幾年過渡,戰亂已經遠離了大部分大明百姓,匪亂也基本上被清剿乾淨。這般時候,正是好好過日子的時候,其它任何事,都不重要。

中牟縣白沙鎮,安民所的麥田中,麥苗已經有一尺多高了。黝黃的河水沿著水泥渠道灌向麥田。一眾農民,眼睛都不帶眨一下的盯著渠裡的水。

今年是分產到戶的第一年,種地的農民比往年更上心,因為今年莊稼的好壞,全得靠自己,收成除了一成稅糧,一成分期買地款外,也全都歸自己所有。

有這麼好的灌既條件,官府只收兩成糧,分產到戶的農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再過十年,糧稅甚至只會收一成,日子終於能過安生了。

“吳老大,你看、徐家的老太爺又在田裡轉悠。這老頭也是個犟驢,非要自己在田裡種一畝麥子。把田全交給自家兒子讓種成棉花就不成?”渠邊的幾個農民指著不遠處私田裡的徐德力說起了閒話。

徐家的地還繼續種著,不過主要的田被徐家兒子轉了型,不再種糧食而是種經濟價值更高的棉花。沒有了佃戶,全靠僱人種地,糧食類作物就有些不划算了。所以,徐家的幾個兒子經過幾年的摸索,一致決定將自家的地全種成棉花。至於說吃的口糧,從外邊買就是了。家裡的這幾口人能吃多少?種了棉花,全換成錢才是正主意。

兒子們的主意很正,徐德力極力反對也於事無補。最後這犟老頭,自己要了二畝地種麥子。一把年紀了,還要在地裡忙,也是自己給自己找罪受。

“爹,你就這麼愛種地啊?怎麼勸你都不聽,真是讓人笑話。你看那邊官田上的閒人,哪一個不是指著你說笑話哪。”徐家大朗在地裡轉的時候,看到了自家老爹,氣不打一處來,只好跑過來再勸勸這位犟爹,讓他少在這裡丟人。

“那幫白眼狼笑我怎麼了?我種的是自家的地,由著他們笑。”徐德力的嘴依然很犟,現在他種的不是地,種的是氣。

“爹,既然你這麼愛種糧。我和老二給你找塊大地來種怎麼樣?”

“家裡的地不都種的是棉花嗎?難不成你們明年不準備種棉了?不種棉種糧食,哪要找佃戶。眼下,還能從哪兒找到佃戶?”

“這裡的地,肯定是要種棉花的。我和老二給你找的種糧的地不在這裡,我們打算去朝廷在遼東新復的地方,買一塊大田來種糧。”

“去遼東買地種糧?你們腦子被驢踢了嗎?”徐德力被自家兒子大膽的想法給驚住了,買地不奇怪,可你跑到離家幾千裡遠的地方買地,簡直是匪夷所思。

“誰腦子被驢踢了?現在中原像咱們家這樣情況的人家,都有這個打算。我們也是和人合計好了,才準備去買地的。朝廷關於新遼地區買地的政策相當好。一傾地才一百兩銀元,還可以分成十期來還。十年內免稅,免稅期滿以後,還有十年只收半稅。”

“好個屁,哪地方離咱們家有多遠?種了糧,你能收到手裡嗎?”

“收到手裡幹什麼?直接在遼東賣了不就成了?我們商量好了,去哪地方不種別的,就種包穀和大豆。大豆賣油,包穀就當飼料賣。”

“想的好的很,我問你種地的勞力打哪兒來?”

“僱人唄!哪地方的地平整,可以多用牛馬,種地的成本比咱這兒小的多。而且朝廷說了,會用滿人戰俘組成勞工隊,向在新遼地區開農場的人開放勞工市場。我們可以用平價僱上勞力。”

“哪我問你,你們怎麼去哪地方經管地?總不能當甩手掌櫃,全靠僱來的人在哪裡折騰吧?”

“我的老爹啊,現在都什麼時代了?從中牟坐火車去沉陽,能用多長時間?我們春頭上過去,收了糧,拿著錢,到了冬上,就回中牟過年來了。人啊,要有發展的眼光,都像你一樣,把眼界放在咱白沙鎮這麼屁大的一點地方能行?現在要想掙錢,就要放眼整個大明,不能再像你們以前的人一樣想事情。”

火車和鐵路是革命性的事物,它給人們思維帶來的衝擊,已經改變了大明百姓的觀念。這其中最大的觀念變化就是年輕人不再依賴老人的經驗。在他們看來,老人們深信不疑的經驗,有點過時了,並不能指導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以前的時代,社會變化的很慢,慢到很多人都察覺不到變化。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經驗主義才會佔上風,才會牢牢把持整個社會的話語權。舊的大明就是以經驗主義為基礎塑造的社會結構,家中是老家長把控大局,朝廷是以八股文為綱要選出的治國精英。四書五經、傳統國學偉大嗎?當然偉大!但是只讀這些,並不夠!只憑著這些來衡量精英,實在是太過侷限了。

所謂的發展,就是要守舊和追新並存,將全社會的精力全放在如何守舊是病態的。先人們再偉大,哪也是過去,而且再偉大的學問也解決不了未來的問題。或者說,人類社會發展的瓶頸一直就在哪裡,無論是先哲還是後進,都不會思考出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過多的沉迷於如何更好的治理人,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