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一章 都是人才(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一章 都是人才(二)

第十一章 都是人才(二)

第三個出場演講的是人中關張高安泰。

只見那高安泰不待朱平槿發問,便大幅前跨一步,抱拳說道:“世子欲求自保,不過些許小事,到我天全暫避即可!某不信他獻賊生得三頭六臂,能過我斷頭崖!能破我飛仙關!”他腰上的玉佩香囊隨步擺動,倒像挎的是寶劍。

絕對是今天最酷炫最震撼的開場白!聽了如此的開場白,你無論如何會讓他整場秀完。因為他的開場白,就激起了你的共鳴,道出了你的心聲!

高安泰第二句話再次逗起了朱平槿的好奇:“某是漢人,不是土人!”

難道這位一直被人當做少數民族?

高安泰對自己的三等高富帥身份毫不隱晦,解釋道:“我父高基,我大兄高躋(JI)泰,二兄高登泰,某是老三。大兄高躋泰世襲朝廷武德將軍,天全六番招討正使(注一)。唐末,我祖江南臨江府人高公諱卜錫以軍校從徵西路有功,從此留鎮天全。楊氏之祖楊端以千牛衛從僖宗幸蜀,也至天全。昭宗嗣位,命我高楊二氏分土而治。本朝肇建,我祖內附,太祖高皇帝改天全招討司為天全六番招討司,高氏為正,楊氏為副。故我高、楊二氏均為正宗漢人!”

原來是土司家的高富帥。估計是被人誤會久了,所以在朱平槿面前先來個慎重宣告。

估計高安泰顧及自身的土司身份,於是朱平槿勸慰道:“土司流官倶為朝廷安國治民之需,並無內外之別,更無高下之分,先生不必在意。父王也曾提及汝父從徵於奢、安,曾有大功於朝廷。不過……”朱平槿回到今天的主題,“本世子守國護民有責,奈何棄之而奔天全?本世子竊不取也!”

雖然自己的主意一開始就被徹底否定,但土司家的高富帥毫不氣餒,又道:“世子不想去天全,也罷。某來出個主意。世子你看,”高老三用手指在空中畫了一個圓圈,又點點中間道:“我們四川,四周都是大山,中間一塊是平原和丘陵,形如大鍋澡盆。平原和丘陵住著漢人,四周高山住著土人。如我們天全周邊,西邊是藏人,南邊是彝人,北邊有藏人也有羌人。川東那邊一樣,遵義府那邊是苗人,石砫秦大將軍則是土家人。獻賊要來四川,先得爬山,還得過了我們土司!”

高老三說到這兒,不禁熱血沸騰:“我們土司也是大明朝的官!獻賊亂蜀,我們土司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再來,我們土司一起打他!”

這廝走過的地方不少。繼續深入啟發一下,很有必要。

朱平槿微笑著對高安泰道:“本世子倒不清楚:如何獻賊來了,你們土司家的日子也難過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高安泰沒有察覺朱平槿的陰謀,急忙分說道:“世子您想啊,自古土司都是苦寒之地,能出產些啥呀?比如我們天全,主要的出產便是些馬匹牛羊,還有些金銀鐵器、山貨藥材。至於糧食也產些,但只夠自己吃飯。什麼鹽、茶、棉布、絲綢、瓷器等,我們都不產。西邊的十幾個藏地土司比我們天全還慘,能產的東西更少。今年獻賊禍害四川,老天爺也不作美,我們土司從馬幫買東西貴了不少。鹽自然少不得,那茶也是萬萬少不得。土司苦寒,百姓喜食酥油,酥油性膩,無茶則無以解膩,故百姓甚苦之!聽老輩說,正德隆慶年間,出鹽價一石不過折銀三錢三分,現在已經漲到了多少?官鹽一石四錢三分,可是根本買不到!私鹽動輒每斤兩三百文,比正價貴了幾十倍!弘治年間,出茶價一石粗茶不過折銀一兩,芽茶折銀一兩五錢(注二),如今已經漲到了多少?官價粗茶二兩,芽茶三兩五錢至四兩。私茶又是數倍於正價!如今鹽茶之價暴漲,對榷之馬價卻幾乎未變,這等於是從我們土司家搶錢!”

原來他不僅是壟斷性進出口貿易的受害者,而且是權貴走私貿易的受害者。

朱平槿問高富帥:“聽說自雅州西去,一路甚是難走?高先生可細細說來。”

高安泰回道:“自雅州到我們天全,道路倒還能走。大車走不了,雞公車(一種獨輪車)沒問題。但從天全到藏地,要翻過二郎大山。山高路險,風雪難測,飛石遍地,騾馬人員失足掉入大江者,不可勝數。前些年雅州大震,現在好些路還被石頭還埋著,馬幫也只得冒險透過(注三)。”

朱平槿又問:“天全土司可有興建榷場之地?路上可有盜匪?”

高富帥一聽這話,以為世子有意把走私貿易的大門開啟,當即大喜道:“我們天全土司地方大得很,找塊地方建榷場很容易!盜匪嘛,這年月哪條路上沒有?如果世子有意……”

朱平槿連忙揮手制止了高富帥下面的話,道:“土司子民亦我大明子民,蜀地土司亦我大明之臣。真如先生所說,本世子願稟報父王,興建榷場,組織商隊,以解土司百姓之苦。但鹽、茶涉及朝廷制度,蜀王府歷來遵紀守法,為天下宗藩表率,是故必須徵得官府認同。先生入得我府,正好有時間與本世子商議一番,可好?”

並非所有的高富帥都是笨蛋,只會給爹媽挖坑。高安泰第一次參加招聘考試,就為家裡拉了一筆大生意,當然高高興興應了,還立即宣告要馬上給大兄高躋泰寫信。

這個高安泰也許不是舒師傅三個子侄學生中最有才的,但絕對是目前最有用的。人才啊,收了!憑什麼不收?

只剩最後一位書生了。此人主動應聘,無編制、無文憑、無職位、無級別,但有成都戶口,簡稱“四無一有”人員。

朱平槿想,聽聽他說些什麼。都快中午了,再不快些只好請人吃飯了。

只見孫洪不疾不徐,向前半步道:“世子所問,學生才疏學淺,世子姑且聽之。”

“自獻王就籓成都,孝友慈祥,博綜典籍,太祖曾贊呼之為‘蜀秀才’。獻王詣講郡學,分祿博士,風範蜀人。諸王備邊練士卒,獻王獨以禮教守西陲,請良將擊番寇,自是番人讋(ZHE)伏。除繒錦香扇之屬為常貢,此外悉免宣索。蜀人由此安業,日益殷富。川中三百年不被兵革,獻王之力也!”

孫洪一口氣說著,沒有絲毫停頓:“獻王在位,即以賢而聞名天下。自獻王之後,蜀藩一系更是以詩書傳家而聞名,三百年間賢王輩出,不勝枚舉,此乃天賜我蜀地萬民也!子曰:‘仁者愛人’,較之天下諸王所為,我蜀藩不能稱‘仁、賢’,諸王誰敢稱‘仁、賢’?此祖宗積福以賜世子。”

朱平槿聽出點味道來,他靜靜聽孫洪說下去。

“以天下之大,經營之難,是故太祖列藩諸王,分屏中央。時諸藩國瀕臨邊疆,蒙古、番、蠻四掠人民,所以太祖準諸王領兵,藩國一應大小官員,悉聽節制。太祖親親,定為永例,後世子孫不得擅改,疏議改者以間親之罪論之。此後成祖靖難,集權中央,令藩王不得干涉地方軍政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蕃禁之制,遂為成例。獻王,太祖親子也;王爺、世子,獻王嫡脈也。太祖以蜀地委獻王,獻王以四川遺子孫。如今群臣誤國,流賊遍地,韃子入關,官紳萬民無不憤然。世子護國安民,天予之責也,何須惴惴而不安?”

張口閉口都是太祖,一言一句都是事實。高明!朱平槿知道自己今天終於找到一位絕頂聰明之人。

朱平槿開始時提出的問題,“獻賊猖獗,蜀中洶洶。本世子龍脈所繫,困於藩禁之制,故常心中惴惴。”,實際上一句話隱藏了三個問題:一是世系血親(龍脈所繫),二是藩禁(困於藩禁之制),三是民事經濟軍事(獻賊猖獗,蜀中洶洶)。前兩個是核心,是前提。世系血親決定你在大明朝的政治地位,不是龍子龍孫有誰鳥你?蜀王府雖然封地大,爵位高,但是在諸王中與當今崇禎皇帝的世系最遠,如果要爭奪正統地位,怎麼辦?藩禁決定你的有所為有所不為,連出個城遊個春都要向地方官員報備,你能做成什麼?怎麼來突破藩禁?

答問者首先要精確識別這三個問題,然後還要巧妙地回答這三個問題,並且做到不犯規,不越界。

第一、第二位回答者舒國平和李崇文從兩個對立階級——縉紳地主和農民角度論述了民情民意和階級利益衝突,闡述了朱平槿的依靠物件,指出了軍事態勢發展的可能性,提出了緩和階級矛盾的必要性,舉起了‘仁義’這面政治大旗。第三位回答者高安泰從土司角度闡述了四川茶馬經濟的重要性和土司在四川的軍事防禦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唯有第四位回答者孫洪敢於直接點題,並交出了自己對世系、藩禁兩個核心問題的答案。

世系血親問題,孫洪的答案是您家祖上是太祖兒子,燕王(明成祖朱棣)也是太祖兒子。燕王的子子孫孫可以當皇帝,您家蜀王一系當不得皇帝?皇帝身邊有奸臣,燕王可以起兵靖難。現在燕王的子孫誤國,導致流賊肆虐,韃子入關,這是燕王一系的過錯。如果目前的局勢失控,燕王的子孫還有什麼理由繼續當國?燕王當年起兵靖難,您為什麼不能學習燕王起兵來個“護國安民”?至於如今朝堂上的一眾大臣,由於他們的誤君誤國,已經被押上政治審判席,又有什麼理由來干涉您呢?

藩禁問題,孫洪的答案是燕王為了自己的私利,擅自改動了太祖的國策家法,那是違反祖宗成法的,您有權利(在時機恰當時)宣佈廢除,根本不予承認。

民事經濟軍事問題,孫洪的答案是您一定要藉助蜀王府在四川三百年積累的仁厚、賢名(和財富),提出“護國安民”的政治口號,將四川官、紳、學子、百姓的利益緊密捆綁在您(家國一體,您即國家)身上,分化動搖獻賊,最終……。您幹的所有這些,不是為了您自己,是為了完成上天和祖宗給您安排的任務啊,您有什麼需要害怕的呢?

孫洪說出了朱平槿其實最想聽到的話。

朱平槿哈哈一笑,沒有對孫洪的語言做出任何評價,只是又問孫洪道:“不知孫先生平日如何生活?”

世子突然將談話的主題從宇宙洪荒轉移到雞毛蒜皮,讓孫洪的大腦陡然間不能順利編織思路,只得如實講來:“學生家中四世同堂,人口眾多。現在城裡物價騰貴,學生寒窗十年,功名未得,慚愧慚愧,只得放下身段,為街上書坊寫些文章……都是些市井俚語,入不得法眼。學生一妻一妾模樣還可以,便在街面上租了一間鋪子,平日裡磨些豆腐來賣,補貼些家用,街坊人稱豆腐西施……”。

堂上堂下的人都忍不住笑起來,連曹三保這樣謹慎的人都在憋住笑意。原來是個市井寫手,外加一對豆腐西施!孫洪再也沒有剛才策論時的慷慨揮灑,臉上如高富帥一般曬紅了。

最後,朱平槿壓壓雙手,大聲宣佈:“諸位先生都是大才。諸位先生不以本世子愚魯,不吝相助,本世子何以文案須末小職折辱諸位先生?本世子當以賓客之禮相待!”

注一:天全土司,即天全六番招討司,原嘉絨十八土司之一。轄今天全、漢源縣境及瀘定縣境沈村、冷磧、擦道、巖州等六地土部。洪武二十二年(1388),改六番招討司為天全六番招討副司,治所設碉門(今天全城廂)。《明實錄》載:“置天全六番招討司,秩從五品,前土官高英為正,楊藏卜副之。”

注二:部分資料出自:《明代銀本位下的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原文作者:陳志鵬。放在崇禎末年四川這個特殊的地點和時期,不一定準確,僅作參考。

注三: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入藏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三千一百多公裡;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三千八百多公裡。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佈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