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九章 水肥之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九章 水肥之論

朱平槿回到王府,已經是華燈初照的時分。李崇文已經恭候於階下。

自從節前面試透過,李崇文的好日子就回來了。正旦一早,世子府便送來了一筆節禮。不算糧食、綢緞和其他物件,光是白銀就有一百兩。這筆錢不僅可以讓他全家高高興興過個年,還足夠他全家體面開銷一整年。李崇文在世態炎涼中苦熬多年,靠著老師同學的施捨和幾個童生的學資過活,雖不致於衣不遮體,但不時也要嚐嚐別人的白眼和鄙夷。想想慘死的爹孃,又看看現在的潦倒,愁苦之中的李崇文多次起了輕生的念頭。好在他老婆懂事體貼,總是想法勸慰,他才堅持到了現在。殿上奏對時世子給他的肯定,以及接下來的慷慨接濟,使李崇文不由對朱平槿感激涕零,曾在家中大呼三聲:‘士為知己者死’!今日世子飛檄傳他,他二話不說便動身離家。從上茶的王四忠口中,他知道了世子今天買人修路填莊的事。因此他判斷,世子這麼晚把他叫來,必定與這批人的使用有關。李崇文絞盡腦汁,試圖想出一個萬全之策,好應對世子的提問。當然他最想知道的,還是朱平槿對他的使用。

朱平槿坐在東閣的桌子邊,正胡亂地往嘴裡塞點心。忸怩不安的李崇文則坐在另一邊,凳子只沾了半邊屁股。朱平槿看在眼裡,笑在心頭。突然間,食物噎住了他的喉嚨。李崇文比曹三保動作更快,已經把茶杯遞了過來。朱平槿猛灌一口,食物不情願地軟化了,順從地沿著食道滑了下去。

幾塊點心下肚,朱平槿拿起絹布抹抹嘴,對李崇文笑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本世子人前飲食,失禮之處,讓李先生見笑了!”

李崇文連忙拱手道:“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注一)?學生聽聞世子廣收饑民,不棄婦孺,人不食而己不食,真正的大仁大義,學生感佩至極!”

朱平槿擺擺手笑道:“聖賢之門,高若雲巔。本世子不過是看著饑民可憐而已。今晚請李先生,倒有一件重要之事與這些饑民有關!”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一聽正事開場,李崇文連忙坐直身體認真傾聽。朱平槿卻沒有急著將事說出來,而是回到自己的正座,又使了個手勢示意李崇文坐近些。待李崇文重新落座後,朱平槿這才皺眉道:

“上次與先生見面,先生陳說蜀人困苦,本世子亦心有戚戚焉。今日東門人市一行,見饑民眾多,更是覺得人如螻蟻命似草芥!今日先生是沒有看到,那些饑民個個面黃肌瘦……”於是朱平槿將今日所見所聞與李崇文細細講了一道。李崇文開始還保持著儀態,後來便忍不住雙淚滑落,掩面抽泣起來,曹三保在旁邊則陪著落淚。

朱平槿講著講著眼角也有點潮溼,拿衣袖擦了擦又道:“百官無能,致天下黎民生靈塗炭!想必本世子今日之所見,不過滄海一粟耳!本世子意欲拯救子民,卻是有心無力!去年本世子的俸祿三千石,朝廷倒有兩千石拖欠未發。王府陳年積貯,也是有限的很……這許多饑民要吃飯要穿衣,一年到頭不是小數。先生有何良策,還望不吝教我!”

李崇文聽到這兒,已經明白世子找他進府的原因了,連忙回道:“學生哪有什麼良策?欲使民安,不過糧食而已!”

他接著道:“民無糧則飢,國無糧則亂。節前學生上街買糧,糧價已逾二兩三錢。百姓傳言,春荒將至,糧價可能突破三兩,故而有銀之家皆在屯糧防飢……放眼大明兩直十三省,若論災荒之重,莫過於陝西和河南。學生聽聞,三秦與河南大旱無雨,草木焦黃。鬥糧數兩,仍是有價無市!”

李崇文所述之事,朱平槿知道一些歷史背景。自大航海時代來臨,因為中華的先進生產力,造成外貿連年出超。日本和南美的白銀,大量湧入中國,造成鉅額的白銀沉澱,所以中國又稱為世界白銀的黑洞。這些驟增的存量貨幣與小冰期糧食嚴重減產的背景一碰頭,便使國內糧食市場產生了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從萬曆末年開始,糧價便拼命往上漲。如目前成都府的糧價,已經比萬曆末年翻了兩個跟頭了。然而糧價的惡性通貨膨脹,也不能過分強調其負面性。由於商品糧只佔糧食總產量的一小部分,因此糧價的惡性通貨膨脹主要影響的是城裡人的生計。與少量城市人口相比,更多的人是農民,還居住在祖祖輩輩生活過的鄉村。在鄉村,農產品的商品化主要是依靠租稅的形式被迫實現的。惡性通貨膨脹對商品率很低的四川廣大農村的影響本身就不大,甚至對他們有好處。因為農民總是希望糧價上漲,用更少的糧食賣出更多的銀子來完皇糧國稅!

因此問題的關鍵,既不是什麼惡性通貨膨脹,也不是貨幣過度入超,而是全國範圍內的糧食大減產!

大減產,必然會導致大饑荒!也必然會導致大動亂!

想到這兒,朱平槿對李崇文道:“蜀地疊經喪亂,以致糧價騰貴,民不聊生。官府徵銀徵糧本世子管不著,我王府徵糧,宜用本色。本世子不日將就此上奏父王母妃!民間有諺曰,‘有糧在倉,心頭不慌’。家事如此,國事亦如此。本世子現在憂心的便是:如何增加莊子的糧食產量!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李崇文把腰一低道:“學生不過在鄉間教書兩三年而已,於農事只是些粗鄙見識。若說增加田畝之產出,莫若鄉下老農。不過依學生之所見,增加田畝之產出,不外乎水、肥二字!”

增加農業產量,水肥光熱是四大基礎條件。除此之外,種子選育、田間管理等也很重要。小冰期給農業生產帶來最大副作用,不僅有低溫凍害,而且是缺水旱災。可現在不是坐而論道的時候,而是需要人去踏踏實實的去做!

朱平槿正色道:“這些年連年乾旱,莊稼用水是個大問題!仁壽那邊的莊子,平地少,丘陵多。成都這邊的堰塘溝渠,放在丘陵不知是否好用?”

世子一開口便說在要害上,李崇文忙道:“丘陵區堰塘也是可用的。成都這邊也有些小山,堰塘就修在山間或丘頂。若遇天旱,開閘放水,借勢灌田,殊為省力。只是開挖堰塘費工費銀,倉促間很難草就。百姓平山坡為梯田,以坎為壩,冬季蓄滿雨水,春來插秧種稻,甚是方便,民間呼之曰冬水田。唯獨建坎平田,非十幾年功夫不能成之。至於那些雨少乾旱之地,學生曾求教於老農,答曰:‘可在山上打水窖’。學生去看過那水窖,腹大口小,口上有蓋,多建在山間地勢低窪之處,順地勢蓄集天上雨水。大者腹寬一丈,深兩丈,可儲水十萬斤;小者腹寬七八尺,深一丈,可儲水兩萬五千斤。以一小水窖之儲水量,即可當一壯丁下河挑水五百趟。水窖之難,難在開挖,更難在防滲水。那水窖若是幹久了,窖壁還會開裂,須得排水乾淨,以粘土夯築密實填補……”

看來李崇文的三年基層鍛鍊還是有收穫的。朱平槿點點頭道:“引泉、打井、水車、水窖、澇池、堰塘、水窖諸法,皆為保水抗旱之良策,不必拘泥一種方式,費工小而收效大者最好。山下有小河泉水之處,還可以試著築壩攔水,可得湖面數十畝。既可抗旱儲水,亦可借湖養魚,此為一舉兩得之法。不過此一種方式,耗工甚巨,需小心勘測方可為之。至於先生剛才所說水窖滲水,本世子曾聽得人說,這石膏燒成灰,拌水後抹上窖壁夯實,即可防滲水。先生不妨試試。”

朱平槿一番話不長,卻讓李崇文非常吃驚。這位弱冠之年的天潢貴胄,竟於農事如此精通,讓他完全沒想到。他本想細細請教,卻聽得世子已經轉移了話題:“冬小麥抗旱抗低溫,可試著改稻為麥。紅薯、玉米、高粱等雜糧,亦可入食。紅薯、玉米的產量甚高,先生不妨教喻鄉民,於山邊空閒處多種一些。這荒年一來,吃什麼不重要,有吃的才最重要!”

玉米又稱蜀黍,李崇文見過吃過。那紅薯為何物,李崇文卻一無所知。可是世子已經談到了積肥,李崇文連忙應了,仔細聽下去。

“先生方才言道農家積肥之重要,本世子深以為然。民家常用人畜糞便漚肥,也用草木灰、河泥堆肥,本世子這裡還有幾個法子,都是聽人說試過的好法子,先生也不妨試試。可以鮮牛糞、熟石膏粉按十比一比例,密封放置數日,兌水施用便是好肥(鈣肥)。亦可在雨季將青草、嫩綠秸稈、爛菜葉等物,鍘碎了摻入糞便、河泥入窖密封漚肥,七到十日開窖翻動一次,漚熟了也便是好肥(綠肥)。本世子未嘗做過農活,這些法子只盼先生能不恥下問於莊戶,多試勤試。如試之可成,先生於蜀地可謂一大奇功也!”

因為自己的獨特經歷,李崇文在同學中一直以通曉農事為傲,這也是舒師傅推薦他的原因之一。今天世子找他來,話雖說的客氣,但是李崇文聽了方才世子關於水肥的見解,這才明白世子並不是要向他問策,而是要他下去親自幹。於是李崇文收起了殘存的一絲驕傲,恭敬地離席拜倒:“世子心繫萬民,必為蜀藩明主。蜀地有先賢諸葛孔明,享受萬世敬仰。學生不才,當效仿先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世子有所差遣,學生萬死不辭!”

李崇文的表態讓朱平槿非常滿意,於是將他的工作安排講了出來。上月張獻忠圍攻仁壽縣時,仁壽縣城周邊幾個王莊都被張獻忠有意識地禍害了,其中有兩個莊子音訊全無。李崇文的任務就是去當這兩個莊子的莊頭,儘量收攏逃散的莊頭莊戶,安置今天買的這些草標,恢復農業生產。

特殊時期特殊政策。一應措施,自行拿捏。總之,他要爭取一年內自給自足,兩年內有所富餘,成為王莊中的模範莊。朱平槿強調,建房、水窖、積肥、開荒等事情,要利用春播前的有限時間,集中人力物力抓緊辦。此外,還要發動村民利用宅院、竹林、荒山等地,自行養雞、養鴨、養豬、養牛、養羊,儘量增加農產品數量。

最後,朱平槿嚴厲地對李崇文道:“太祖有云,‘亂世用重典’,天下流賊盜匪橫行,朝廷所設鄉老糧長,但知徵糧收稅而已,可於保鄉保民,唯屏息縮手爾!那仁壽縣尚無知縣,我王莊上下須一體聽從莊頭吩咐。凡有刁蠻惹事之徒,一律聽從莊頭處分!但是莊頭無擅殺之權,殺人需稟報於本世子!在農閒時分,莊頭還要糾集壯丁,編練行伍,防賊防盜。本世子知先生仁慈,唯恐先生有事之時心慈手軟,誤了大事,故今晚先與先生講明。”

李崇文的臉有些紅,懦弱膽小確是他的弱項。因此他躊躇半天,方才對朱平槿道:

“學生有個同學,本是將門虎子,為人豪俠仗義,沉宏有氣度。不知世子可以用否?”

注一:出自《論語?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