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正文 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隱於朝(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正文 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隱於朝(九)

崇禎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深夜,聚集在開封城南朱仙鎮的幾路官軍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行動。

四川援剿總兵溫如珍以莫崇文部為前鋒,楊國棟部為後衛,自率本部為中軍,從朱仙鎮以南的寨樓地區出發,向西潛行。

寨樓距離閻李寨至少六十裡,路途中還需要涉水渡過渦河,因此報上去的計劃是晝伏夜行。二十二日晚上行軍,二十三日白天隱蔽待機,二十三日晚渡河,二十四日凌晨正式發起進攻。

分巡汝南道僉事王世琮作為領兵文臣和丁啟睿、楊文嶽派出的監軍,隨同武人溫如珍一齊行動。

左軍外營副將馬進忠率本部兵馬從更南的歇馬營地區出發,向西北潛行。與溫部匯合後,跟在楊國棟部之後行軍,同受王世琮和溫如珍的指揮。

湖廣援剿總兵方國安因為部下眾多,且部分軍隊還在對峙的壕溝防線上,所以傍晚軍議結束,他便匆匆而去收攏部隊。即便如此,估計他與馬進忠部也會相隔半天的路程。

至於左都督、掛平賊將軍印總兵左良玉,他的任務是統帥本部兵馬協同保定軍三總兵,大張旗號,吸引闖賊注意。同時派出探馬,與出擊各部保持聯繫。待到闖賊老營火起,便統領剩餘兵馬全面出擊,與賊寇決戰,解開封之圍。

……

與闖賊決戰,可不像拾根一根燈草那般輕巧。

軍議結束,眾將回營,有秣兵利馬的,也有垂頭喪氣的。更多的人,派出各種各樣的探子前往左帥營中打探訊息。可是回來的人紛紛稟報:左帥將自己關在帥帳中,什麼人都不見。

左帥不見客,但並非意味著沒有任何收穫。

很快,一個無法證實的聳人聽聞的陰謀論經過這些探子之口,傳遍了官軍各營:

今日軍議中以數營死士夜襲闖賊老營閻李寨的方案是本是丁啟睿的籌劃,目的自然是討好皇帝為他加官進爵飛黃騰達。

楊文嶽的副手分巡汝南道四川達州人王世琮為了攀上丁啟睿這根高枝,於前日午間秘密拜見丁啟睿,將四川南充人楊文嶽與蜀藩世子朱平槿勾結謀反的鐵證獻給了丁啟睿。

丁啟睿藉此要挾楊文嶽,楊文嶽為了保住腦袋,被迫做出妥協,將楊德政所部出賣給丁啟睿。

但楊部數量太少,戰鬥力也太差,丁啟睿並不滿意。而楊文嶽又不願犧牲他保定軍的主力虎大威部。

所以楊文嶽在丁啟睿的步步緊逼下,不得不利用他與蜀世子朱平槿的勾結來威嚇三個四川出來的小營頭:若他們不願出戰,三營將士的家眷就會吃點苦頭。

據可靠消息道,川軍主力莫崇文的續絃李氏和獨子莫雲弟,以及賈營大部分將士的家眷都在夷陵,已經完全被出川的蜀軍所控制。至於播州人溫如珍和成都人楊國棟,他們的家眷和族人更是早早便陷入了四川那個大泥潭。

因此,三營將士只好被迫出戰,接受了那個有去無回的送命差事。

至於馬進忠那個忘恩負義的反骨仔,轉而投靠丁啟睿和楊文嶽,自然是因為丁啟睿和楊文嶽給了他一根嚼不爛吞不下的爛骨頭。左帥早就疑心馬進忠,是故先前便安排楚軍副帥方國安在軍議中請纓監陣。若馬進忠臨陣退縮,那方總兵正好以軍法堂而皇之制裁他……

謠言之所以成為謠言,並非謠言中的內容一定是假的,而是謠言中涉及所有當事方都會堅決地予以否認。

但俗話道:無風不起浪。

既然謠言出來了,那麼謠言出來的時機和內容就非常值得深思。

左軍中許多將領當了若干年的流賊,對“大楚興、陳勝王”那一套熟之又熟。他們最擔心的不是謠言,而是是左帥強令他們上陣與闖賊生死相搏,把自己建功立業掙錢餬口的這點本錢全部輸進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們聽到謠言,立即把悠著的心放進了肚中,開始坐等左帥的進一步命令下來。有些個沉不住氣的將領,已經密令自己的手下打包。那樣,即便被該死的丁啟睿和楊文嶽逼上了戰場,也好隨時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然而,戰場上的事情是容不得四平八穩的。

大多數左軍將領們尚在翹首以盼等候大帥命令,事情便起了重大變化。

黎明前後,正是人睡意最濃之時。

崇禎十五年二十三日黎明之前,許多人還在荒野中酣睡正香之時,一個爆炸性的訊息經過某個渠道秘密傳遞到那些左軍的外圍營頭中,宛如驚天霹靂,把他們殘存的那點睡意一掃而光——保定軍大將楊德政對丁啟睿和楊文嶽的瞎指揮十分不滿,於是脅迫平賊將軍左良玉採取斷然措施,立即撤兵,整軍再戰。

是左平賊借楊德政之舉撤軍,還是楊德政真的狗膽包天,這些聽到訊息的將領們已經沒有時間去分辯了。

因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人馬嘶鳴之聲突然響成了一片。

對面的闖賊不失時機藉助大炮的轟鳴加入了大合唱。不斷閃爍的炮口火光,像是死亡樂章中的重音符號,使官軍徹底陷入了集體性恐慌。

十餘萬官軍毫不在意地丟棄了陣地,瘋狂地向西南方向逃去。

那裡,便是他們十餘日前的出發地。

……

一夜間行軍六十裡外加一條預計可以徒涉的河流,對於一支士氣高昂、訓練有素、準備充分的軍隊來說,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然而對於參與夜襲的四營疲憊之軍來說,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月虧之日的深夜裡,戰友們黑乎乎的身影在幽暗的銀光下隱隱約約。

墳塋間荒野中不時冒出一團鬼火,忽明忽暗地在灼熱的夜風中跳動漂浮,讓看見的人毛骨悚然。

沒有士卒知道隊伍的去向,也沒有人知道明天能不能活著。糧食的匱乏、水源的斷絕以及對未知前景的恐懼,讓士卒們灌鉛的雙腿抬不起、邁不動。

就這樣默默地走呀走,也不知過了多久,直到東方的天際線露出一絲絲微弱的亮光,隊伍前頭終於傳來了軍令:

軍隊原地解散!下河飲水、休息造飯,但不準解甲,更不準喧譁!等到天亮了,可能會走更長的路!

前面就是大河!

對於那些幹得嘴皮開裂的士卒簡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沒有命令,幾千人不約而同地加快了步伐,朝著前方那條暗灰色的線條衝去。許多老兵已經猜到了,那根粗線條定是大河的堤岸!

渦河,淮河的一大支流。

渦河上游是賈魯河(運糧河),渦河水體本源卻來自於黃河的分流。

渦河河道在淮河中游左岸,呈西北-東南的傾斜流向。因為其兩岸地勢較高,中間河槽寬深,自古便有“水不逾渦”之說。

在黃河奪淮入海(注一)的數百年間,渦河及其以南的潁河成為了黃河的主河道,所以渦河同樣擁有後世人們所熟悉的“地上懸河”的景觀。

萬曆年間,主持河防的大臣潘季馴試圖以“束水衝沙”的法子來匯出黃河中的泥沙,即加高加固堤防,匯入淮河的清水,迫使黃河主流流速加快,以便能將河沙順利帶入大海。

應該說,潘季馴的想法很新穎,短期的效果也較好。

實施“束水攻沙”一策的直接效果,便是將金、元以來黃河多支漫流入淮的局面變成了獨流入海(注二)。黃河的主河道由向南轉為向東,經渦河、潁河分流的黃河水量大幅度減少,水患區域由河南、安徽等黃河中游區域向魯南、蘇北等黃河下游區域轉移。

時間是檢驗一切的試金石。

潘季馴及其繼承者靳(JIN)輔的對錯,在經歷幾年、幾十年甚至一兩百年的時間檢驗之後,便可一目瞭然。“黃河鬥水,泥居其七”,黃河每年帶入下游的泥沙總量有數十億噸,黃河與淮河的水量和流速根本不足以將如此巨量的河沙沖走。

敬畏上天,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本就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之一。

“順勢而為”與“逆勢而上”,是區別有所作為與胡搞亂整的標準。

脫離現實能力,肆意改變自然,必然導致老天爺更嚴厲的懲罰。

“束水衝沙”在本質上是幻想“人定勝天”,最後的結果卻是“天必勝人”。

潘季馴及其繼承者靳輔強行約束河道的做法,使堤壩越築越高,耗費的人力物力越來越大,決口的地方越來越多。當這種惡性循環到達某一個臨界點的時候,一場暴雨、一波洪水,就把千萬人上百年的所有努力化為烏有。

終於有一天,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再次展露出了她獨特的個人愛好——喜歡跳廣場舞,而且是上身不動下身動的廣場舞(注三)。

隨著河南某地的黃河北岸大潰決,奔湧的黃河水脫離故道束縛,一路向北,經過山東濟南入渤海,從此結束了長達數百年,歷經宋、元、明、清四朝的黃河奪淮入海的歷史。

從此,河南、安徽和江蘇人民載歌載舞,慶祝他們有了修養生息的好日子。河北人民全身虛脫癱倒在地,汗涔涔()的臉上掛著終於解脫的微笑。山東人民痛哭流涕埋怨手氣太差,每逢雨季便過著夜不能寐的苦日子。

……

崇禎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河岸高聳、河谷寬大的渦河裡繼續奔流著渾濁的黃河水。

一支疲憊的軍隊一頭扎進了她的懷抱,富含泥沙並不甜美的河水成為了他們最甘醇的佳釀。渦河裡的黃河水從他們的腳下出發,向著東南方向前進,先後經過通許、太康、鹿邑、亳州、蒙城等州縣,最後在鳳陽府以西的懷遠縣境內注入淮河。

士卒們浸潤在溫熱的水體中,盡情品味著河水帶來的涼爽。

看著越來越多的後繼部隊默然無聲地衝進大河,先到者的快感頓時爆發。

可惜人是永遠不知滿足的。

哎,這麼大的一條河,若能順水行船,就不必繼續甩動疲憊疼痛的雙腳了!士兵們憧憬著,幻想著,更失望著。順流而下,那不是去前線打仗,而是撤到後方休整。朱仙鎮數十萬人對峙,大戰在即,這時候還是別做夢了吧!

天已經大亮了,太陽重新將中原大地籠罩在熱浪之中。

勉強用冷麥飯裹腹的士兵們重新被軍官們集中起來,隱蔽在渦河西岸大堤之後。

士兵們不知道下一步的行動方向,也不知道下一步的行動目標。他們只是木然地坐在地上,等待上官的軍令傳來或者中軍的旗號移動。

這時,一股煙塵毫無顧忌地從東南方向逶迤而來。待到人馬近前,早有眼尖的士兵認出了領頭的將領。

“那不是姚遊擊嘛!”

“龍兄弟怎麼沒見著?”

“他們朝中軍去了!”

“聽說他們前些日子便出去了,怎麼這時候從南面過來?”

士卒們猜測紛紛。可沒等他們議論出來一個大家公認的結論,中軍的將令便傳了下來:

沿著大堤向南急行軍!

在二十裡外通許城外的碼頭上船!

哦耶!撤了!

真的不用拼命了!

若是沒有隱蔽行軍的嚴令,士兵們可以一路高歌而去。

注一:自行百度。

注二:即現在地圖上標註的黃河故道。

注三:鄭州以下的黃河河道會進行扇形擺動,這就是歷史狀態。歷史上,黃河決堤既是天災,也是人禍。扇形擺動的最北端曾到達了海河(沒錯,黃河曾在天津入海),最南端經淮河注入了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