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449章 秦楚三代聯姻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49章 秦楚三代聯姻

慶忌猜測,歷史上的吳軍在攻破郢都城後大開殺戒,進行慘無人道的屠城。

極有可能是長途奔襲的吳軍,後勤保障工作不到位,然後吳王闔閭這才下令就地取糧,並對於士卒在郢都燒殺搶掠的事情視而不見。

這樣一來,無疑會引起公憤。

吳楚兩國之間,本來就是世仇,闔閭再這麼做,豈不是加劇了吳人與楚人之間的仇恨?

世仇不會輕易化解,卻能遺忘於時間。

當兩個國家的黎庶彼此融合,不分彼此的時候,這種仇恨就會完全消失。

“二三子,還有一事。寡人獲悉申包胥在戰前,便已經入秦求援,卿等以為,秦國之援兵,可至否?”

慶忌眯著眼睛問道。

“大王,臣以為秦人多半不會出兵救楚。”

伯噽搖搖頭道:“眼下楚國只是都城被破,近一半的疆土淪陷,而楚王出逃,楚軍的主力仍在,是故形勢還未到萬分危急的時刻,秦人何以出兵救楚?”

“……”

國都都被攻破,一半的城邑土地都淪陷,還不是萬分危急?

慶忌認為,伯噽是有些理所當然了。

秦楚兩國的關係,在這個時候可謂是頗為緊密相連的。

當年在楚莊王的時候,戎蠻、蹼諸族叛亂,庸人是主力軍,楚人幾欲遷都以避其鋒。

在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楚莊王得到了秦人與巴人的協助,滅掉了庸國。

從此楚的西南邊塞大大鞏,莊王北上爭霸的最大隱患解除了!

滅庸對楚有極大的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

從此楚國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北上跟晉國爭霸。

而秦康公出兵助楚滅庸,表達了秦國願與楚國結成牢固的政治軍事同盟的決心,對秦楚關係更具有深遠影響。

當年秦康公援楚滅庸,不僅有利於秦國向東南伸展力量,大大改善了秦國的戰略地位,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楚晉爭霸的局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於是,之後楚成王與秦穆公就結為姻親,開始秦楚第一次聯姻。

其後楚共王又娶秦景公之妹秦贏為夫人。

秦贏來嫁之後,楚司馬子庚為了夫人回孃家省親,特地到秦國聘問,是合於禮的。

楚平王的王后,昭王之母贏氏也是秦女(孟嬴)。

所以,迄今為止,秦楚兩國已經聯姻三代人。

但就慶忌知道的,之後的秦楚更是十幾代人都在聯姻!

近親?

不一定。

實在不行,就用宗室女嫁過去,譬如歷史上著名的宣太後、華陽太后等等,都是楚女。

秦楚兩國從春秋時期到戰國末年,可謂是一直在相愛相殺。

不過,在這個時候,這兩個國家的關係十分親密。

慶忌記得現在在位的秦君是秦哀公,孟嬴的父親。

“若秦人當真出兵救楚,則當何如?”

慶忌皺眉道。

“大王,不論秦人是否出兵,現在當務之急,還是應儘快尋找楚人的主力決戰,徹底瓦解楚軍!”

孫武朝著慶忌作揖道。

“善!”

慶忌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其實,現在這所謂的楚軍主力,只有幾萬人,已經根本不成氣候。

試問,在國都被迫,君王出逃且生死未卜的情況下,一群散兵遊勇,豈能有多少戰力?

換言之,即便秦人出兵,以逸待勞的吳軍是根本不必畏懼的。

這要是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軍很可怕,但這是春秋時代!

別的不說,在武器裝備上,秦軍差了吳軍不止一點半點。

……

秦國都城,雍。

“秦伯!求求你出兵救救楚國!”

整體玄色格調,大氣磅礴的大殿門口,申包胥跪在地上,老淚縱橫,無助的哭泣著。

申包胥入秦兩個月,但終究沒能求得秦人出兵。

一提起出兵救楚的事情,秦伯嬴籍總是左右顧言它,推脫北方的戰事頻發,秦軍抽不開身。

但,申包胥知道這是推諉之詞。

所以申包胥就死乞白賴的留在雍城,得不到秦人的出兵就不打算離開。

不曾想,做日忽然接到郢都城破,楚王生死未卜的訊息,這對於申包胥而言,無異於是晴天霹靂。

所以申包胥為求得秦國出兵救楚,只能跪在秦人的議政殿外,大聲哭訴。

此時,秦伯嬴籍正坐在陛臺之上,跟一眾公卿大夫商議國事,聽見外邊的申包胥哭得如此悽慘,不禁眉頭一皺。

有些心煩意亂!

“二三子,汝等以為,我秦國是否當出兵救楚耶?”

嬴籍將目光放在群臣的身上。

群臣都為之面面相覷,不多時,上大夫子虎出列道:“君上,臣以為,吳國不過是方興未艾之國,而楚國稱霸於南方久矣,今番吳軍雖破郢都,奪去楚國大片城邑土地,卻不見得真能滅楚。”

“子虎,你是讓寡人作壁上觀?”

“不錯。”

子虎沉吟道:“君上,我秦國自穆公以來,國勢便一蹶不振,東有強晉,使我秦兵不得出關,南有霸楚,秦國不可爭鋒。”

“如此,我秦國只能向西面開疆拓土,以求強存,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出關逐鹿中原。”

“此番若出兵救楚,秦國無利可圖,還會招惹上吳國這一強敵,實在不該。”

聽到這話,嬴籍眯著眼睛,不置可否。

另一位上大夫子蒲則是站出來作揖道:“君上,臣以為子虎所言,有失偏頗。”

“秦楚聯姻三代人,一直相安無事,關係緊密,今楚王之母,更是君上之女也。吳國此番若能成功滅楚,必會取代楚國,一舉成為南方的霸主大國。”

“然,吳人究竟所圖者何,我秦國不得而知。”

“若吳國有北上稱霸之志還好,如果其畏懼晉人之威勢,虛與委蛇,則晉人沒有後顧之憂,難免西顧……”

聞言,嬴籍更是不禁眉頭緊鎖。

子虎與子蒲所言,在嬴籍看來都不無道理。

出兵救楚,對於秦國而言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會遭到吳國的報復,招惹上一個了不得的敵人。

但是坐視楚國被吳國吞併而不管,這又不符合秦國一向主張的聯楚制晉的國策。

萬一吳國在吞併楚國之後不作為,仍舊是充當晉國的馬前卒,秦國豈不是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