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17章 遷都於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17章 遷都於郢

范蠡好大的膽子!

竟敢教唆慶忌遷都於宛城?

宛城是什麼地方?

那是范蠡的故鄉。

若吳國遷都於宛城,范蠡豈不是能具有榮焉?

只是,孫武等人不得不承認。

在這個時候,吳國選擇遷都,也不是不行。

“鴻兒、繁兒,你們有何看法?”

慶忌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將目光放在自己的其餘兩個兒子身上。

吳鴻首先沉吟片刻後,說道:“父王,兒臣以為,不宜遷都。”

“我吳國定都金陵,不過十餘年,各項工程適才完備。”

“且金陵有王氣,龍盤虎踞,形勝之地也。”

“誠如熙弟適才所言,王都為國本,不可妄動。”

“我吳國的根基,是在吳郡,若遷都於故楚之地,固然可以征服故楚之民,協調各方,伺機北上爭霸。”

“然則,故楚之民不配合,或有內亂,屆時恐怕會讓父王進退維谷……”

吳鴻的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古代的君王之所以會遷都,很多原因是因為要加強軍事的防禦力量,還有的是因為選國都的時候太匆忙。

等國家穩定下來,就要找一個各方面地勢條件好的地方做國都。

只要選定,就不會再輕易的遷都。

除非是被迫,因為遷都的話是要冒很大的風險還有壓力的。

成本還不低!

對於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遷都都是一件干係重大的事情。

歷朝歷代,最多只有一兩個曾經被設為首都或者陪都的地方。

但是商朝可以說遷都猶如吃飯,商朝歷史上曾經前後遷都了十幾次。

商朝人似乎總在忙著搬家,每一次遷都往往只間隔十幾年。

在這種情況下,商朝該怎麼發展內政和經濟?

實際上,如果不是紂王的話,商朝的國祚還能在延續幾百年。

商王朝頻繁的遷都,卻能保證政治穩定……

遷都最大的問題,莫過於一個國家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的遷移。

經過了吳國上上下下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金陵成為了吳國首屈一指的軍事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甚至是文化中心。

因為吳國最大的學府,天下最大的學府稷下學宮,就位於金陵的一側。

“父王,兒臣以為,遷都無可厚非。”

吳繁莞爾一笑道:“若是父王要遷都,兒臣力推郢。”

“郢都已經成為吳國的全國之中,形勝之地。”

“郢地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越,也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衝!”

“若定都於郢,吳國進可圖謀中原,退可鎮壓四方叛亂。”

“……”

吳繁何以有這般主張?

因為公子繁的生母是為孟嬴。

孟嬴原本是秦國的公主,楚國的太夫人,深得楚民之心。

這就導致,吳國朝堂之上,楚國出身的大臣一般都會支援公子繁成為儲君。

一旦慶忌選擇定都於郢,最為得天獨厚的,莫過於公子繁。

因為慶忌將會不可避免的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考慮到楚人的因素。

實際上,也正是如此。

吳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多min族國家,慶忌作為一國之君,必須要統籌兼顧,儘可能的照顧到各方勢力的利益。

要不然,且不說各地是否會不滿,繼而引發叛亂,慶忌自己的乾綱獨斷,都不能服眾……

當然,以慶忌現如今的威望,生殺予奪,一言以蔽之,根本不成問題。

“孫武、伍員、陽虎、伯噽,爾等可有看法?”

慶忌又詢問了一下其他四個還沒有發表意見的大臣。

孫武與伍子胥對視一眼,眼中皆有深意。

孫武緩聲道:“大王,臣以為遷都與否,其實時機尚未成熟。”

“大王或可在宛城或郢都,設定一位鎮西將軍,加大都督銜,派駐重兵,以此來節制故楚之地的遺民。”

伍子胥、伯噽跟著道:“臣附議!”

輪到陽虎,陽虎只是訕訕的笑道:“大王,臣也附議!”

靠著這幾年在吳國幹出的政績,陽虎已經被慶忌信任。

但是,在關於遷都的問題上,陽虎哪裡敢於隨便發表自己的意見?

“遷都之事,容後再議。”

事關重大,慶忌也不可能一時間做出抉擇。

……

回到金陵的慶忌,一如既往的舉行大朝會,凡是朝中官秩在六百石以上的大臣,都必須要參加。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只是,這一次的大朝會,註定不會平靜。

因為等待慶忌解決的事情,太多太多,足夠吳國君臣頭疼的。

首先,慶忌便讓兩名內侍,搬來一道懸掛著羊皮地圖的屏風,指著現如今廣袤無比的吳國疆域。

慶忌朗聲道:“二三子,而今楚國、鄖國,已為我大吳所兼併,寡人之意,在所得之地,設定郡縣,以直接治理。”

“鄖地,置漢中郡,故楚之地,一半置武陵郡,一半劃歸為南郡、南陽郡。”

“同時,從南郡、南陽郡、九江郡、廬江郡四郡,劃分出一個衡山郡……”

在如何劃分吳國各郡的問題上,慶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

原來楚國的腹地,就在南郡、南陽郡一帶,是為南陽盆地,以及江漢平原,沃野千里,屬於膏腴之地。

慶忌自然要劃分出來,保持各個郡的發展均衡。

這樣一來,能保證吳郡作為吳國的經濟第一郡的地位不失。

說到底,吳國的根基,最重要的地方還是吳郡。

慶忌一定要照顧到老吳人的情緒,不可能真的不顧一切,傷害他們的利益。

這一次,吳國一口氣滅掉楚國、鄖國,增加了三個郡。

分別是漢中郡、武陵郡和衡山郡。

在一開始,慶忌原本是打算將商於之地,併入南陽郡的。

只是在劃分到全部的南陽盆地後,慶忌也考慮到南陽郡土地富庶,人口眾多,會威脅到吳郡作為“吳國第一郡”的地位。

故而單獨將商於之地劃分為漢中郡,順便還佔了江漢平原的部分地區……

在這個事情上,慶忌承認自己是有私心。

只是,無可厚非!

這個時候,吳國已經擁有十九個郡,分別是:吳郡、會稽郡、九江郡、泗水郡、閩中郡、廬江郡、蒼梧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南郡、南陽郡、豫章郡、黔中郡、滇郡、交趾郡、漢中郡、衡山郡、武陵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