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崇禎五百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叄章 崇禎十七年五月#015 興武安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叄章 崇禎十七年五月#015 興武安邦

奏之所以願意守下去,因為她知道莉亞是那種沒有耐心的人。

只要發現勢頭不對就走很快,這次亦一樣。

不容風千里抗議,全部財寶都放棄,直接捲起他逃去別處。

奏眉心一皺:“竟然帶他去法蘭西王國?”

莉亞是怎樣的魔女?

如果奏要描述,就是一位害怕無聊的魔女。

沒有耐性,不曾專心。有興趣就上馬,沒興趣就拋在一邊,比變臉更快。

“以前”莉亞曾向她提過,明末時一直陪同流寇四處流浪打打殺殺過日子,看樣子就是指風千里。

玩夠了,玩厭了,到清初才自個兒返回歐洲那邊,在九年戰爭中搞事,自是另一段故事了。

“單單帶一個漢人去歐洲應該不會形成太大的問題吧?”

奏未能拉攏莉亞過來幫忙,雖然失望,卻沒有氣餒。

反正自己從來都不太習慣與那麼任性的傢伙相處,何況現在尚未急需她登場。

她指示馮永碩保護諸位皇子公主回府,同時通知吳國貴派兵過來搬運銀兩,以及救助山寨內被囚禁的婦女,自此任務完成。

之後三天奏亦協助吳三桂,帶同少數兵馬裝扮成平民,掃平餘下兩座大山寨,又是挖走一堆財寶及受害婦女。

自此山海關一帶大害盡除,百姓紛紛頌讚奏婕妤;庫房好不容易厚實,之前堆積下來的任務及政策都能順利推行。

奏視察一回,朝政暫時相安無事,文武官員盡忠職守,肯定朱由檢真的改變過來,不禁有少少高興。

既然軍政兩邊暢順運作,奏便能抽身進行其他事。

除去接管娘子軍外,更重要是發展軍備武器,提升科技水平。

五月九日,奏旋風式駕臨兵工廠。

自從崇禎“遷都”於山海關後,這邊已經慢慢改造成政治、經濟與軍事中心。

兵工廠向來是維繫國家安全及機密之地,如今亦將原本的改建擴張,以便就地製作兵器,支援前線戰鬥。

原本兵工廠是由工部掌管,如今六部廢弛,崇禎直接點名,指派楊坤及劉洪恩二人跟進。

之前因為財困,只能維持基本的武器修理。隨著奏“劫富濟貧”,從山賊處掠來不少財寶,上面終於有資金撥下來,得以聘請工匠及相關器材。

在古代中國,除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盛行,很多人都只是投身唸書考科舉及做官,國家對於其他方面的領域支援甚少。

之後為一統天下也好,應對西方東侵也好,甚至五百年後的大劫也好,必須儘快提升整體的科學及軍事技術。

在明朝時,中國的整體國力依然冠絕全球。

如果沒有倒下,清朝不曾閉關鎖國,甚至產生像西方的工業革命、文藝復興等等,會否變得更強大?

亂世不單是有害,亦會帶來利好之處。為爭奪天下,必然要吸收最頂尖的人材,研發更大殺傷力的武器,最終令整個社會的思想及科技水平提升。

奏策騎她的愛馬隱,奔至城內一隅的兵工廠。這邊很多地方仍在維修,甚王連正式的名字都沒有,四處都有點破爛寒慘的。

“參見娘娘!”

如今城內無人不識奏婕妤,一者她總是在民間活躍,都成為說書先生最熱門的話題;二者那頭與中原人大異的金髮甚為搶眼,成為她獨特的標誌。

兵工廠的匠人一見奏光臨,即時下跪行禮。

楊坤及劉洪恩二人正在監督新鍛造的刀劍質量,聽到奏駕臨,急急召所有匠人參見。

“免禮,請快起來!以後見到我都不用下跪,以色怠慢工作!”

奏最怕古人的繁文縟節,現在只是“婕妤”已經這麼麻煩,下月升格為“貴妃”時應該怎麼辦?

雖然她幾番申明,但官員都不敢,照樣行禮如儀。

“不知娘娘今天光臨敝廠,有何指教?”

奏一見楊坤,忍不住掩嘴偷笑。

望見娘娘突然笑出聲,楊坤及劉洪恩同時你眼望我眼,不知道有何玄機。

卻說這位楊坤,正是之前負責擔任使者,聯同郭雲龍赴多爾袞傳信。豈料被奏中途截劫,砸昏搶信。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事後楊坤及郭雲龍生怕問罪而沒有回去,待聽到崇禎帝的詔書後才敢返回報到。

當時奏人在馬車上,沒有露臉。楊坤事後心想,奪信之事,奏必然有份參與,苦無實證,之後亦不了了之。

看見對方幾乎忘記這件事,奏也就爽快下令。

“嘿嘿嘿,叫你們這處最強的工匠出來,有好東西分享。”

楊坤及劉洪恩依言,拉來三位工匠。

為首的叫陸丙,另一位叫陸丁,二人是兩兄弟,至於第三位叫水九生,同在此處工作。

奏透過權能鑑定,這三人確是目前廠內拿得出手,手藝及技術最老練的工匠。

三人見娘娘後又是拜又是跪,擾攘一輪才入正題。

奏將背上的包袱放在桌面攤開,正是日前從“間隙”之魔女莉亞處“搶”回來的西方武器:雙手大劍及燧發槍。

“這是西方人的武器。”

眾人一時聽不懂,奏只好入鄉隨俗。

“此乃夷人之最新武器,你們好好研究一下,看看有何厲害之處。”

奏當然能直接演示,但那樣人類就失去自我探求發掘的精神。

最先他們是研究雙手劍,其實在西方已經是落伍的舊兵器,步入十六世紀末以降才淘汰掉。

“尺寸很大,還以為很沉重呢。”

“和我們的長刀有一點相似呢。”

“劍柄呈十字,而且闊長,這樣做有何意義呢?”

“鍛造工藝和手法都不差,夷人竟有如此本事?”

劉洪恩找來兩位小兵,一人手執明朝的劍,一人手執雙手劍,互相試驗對打,從實戰中檢視效果。

武器長一寸,威力多一分。

劍身比較長,幾乎是等身長,在交戰中擁有更大的攻擊範圍;同時既可砍又可刺,令攻擊甚為靈活。

然而重心偏前,即使小兵雙手運勁,尚難以操控。

事後小兵亦說,發力和重心都挺飄的,力不從心。

“娘娘,這是步兵的武器嗎?”

雖然劍刃長,但劍柄仍然是合理範圍,不似可用於馬上,故此劉洪恩有意判斷。

“正確,它是步兵用的武器,另外它還有另一種用法。”

眾人大惑,奏叫陸丙取來一對厚手套,戴在手上,同時叫小兵戴上盾牌作防禦狀。

“這柄雙手劍是兼具劈砍和重擊的雙特性武器,我示範給你們看看。”(未完待續)